劉宇凡++++韓林
美國影視劇喜歡用政治戲博取眼球,如何演繹外國政要更成為其中的“微妙”環節。單一刻板的熒屏形象恐被人嫌棄“不走心”,而如果明顯夸大、遠離現實,又容易引發爭議,甚至可能上升為外交事件。美劇《國務卿女士》中,菲律賓總統就被塑造成企圖對美國女國務卿性騷擾的“小丑”,結果引發菲律賓的強烈抗議。
“美劇《國務卿女士》有關菲總統的劇情引發一場社交媒體戰爭,”《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以此為題報道稱,該劇已經引發杜特爾特的支持者和詆毀者之間針鋒相對的互諷“大戰”。有人替杜特爾特反擊說:“我們一樣可以取笑特朗普!”“如果美國人想表現一位性欲狂總統,就讓比爾·克林頓來試試吧。”“注意了,《國務卿女士》的制片人們!你們如此惡毒,欠菲律賓一個道歉!”但也有菲律賓網民不以為然。“該劇的任何負面描繪對我們國家的名譽傷害,都比不上杜特爾特一張嘴”。菲律賓《馬尼拉公報》撰文稱,菲駐美使館別指望獲得劇組回應。該劇讓人想起史泰龍主演的《第一滴血》,盡管美國在越戰中慘敗,但片中主角蘭博僅用一只手就將越南人打敗,并用他的弓箭和匕首解救了美國人。無論怎樣,美國人都是電影里的“老大”。
除了“永恒的老大”,能在美國影視劇里獲得“尊貴地位”的,莫過于英國人了。作為美國政治上的盟友和文化上的“表兄”,英國王室和首相的上鏡率可以說是最高的,從“獅心王”理查(《勇敢的心》)到偉大的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喬治五世(《國王的演講》),再到現任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都被搬上銀幕、供人點評。丘吉爾、撒切爾夫人這些鐵腕政治家更是受到好萊塢青睞。科林費斯和海倫·米勒等大明星還因此獲封奧斯卡影帝、影后殊榮。可以說,飾演英國政治盟友幾乎是好萊塢明星通向奧斯卡的捷徑。去年底剛剛播出第一季的美國史詩大劇《王冠》,干脆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丘吉爾“一鍋燴”,講述二人重塑英倫的故事。該劇制作之精致,被稱為“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美劇。
英國人之所以“待遇特殊”,一方面源自英美之間天然的文化親近感,尤其是英國擁有讓美國人羨慕不已的悠久歷史,這些都成為美國編劇借題發揮的靈感源泉;另一方面,英國是好萊塢電影的最大海外市場之一,用積極的態度表現英國政要,既顯示出好萊塢對待盟友的尊重,又能刺激英國市場的需求。
日本政界人物最常出現在美國的二戰題材大片里。在《虎虎虎》《中途島之戰》等“抗日”影片中,日本天皇的形象比較單薄,往往在銀幕前一帶而過。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編劇對日本海軍高官等戰爭參與者并非堅定地批判,而是裹挾進“同為戰爭受害者”的同情。這無疑與美國政府對待日本二戰問題的曖昧立場有關。
蘇聯及俄羅斯領導人在美國影視劇中的形象比較復雜。在《拉斯普廷與皇后》和《尼古拉斯與亞歷山大》等片中,好萊塢對沙皇宮廷的美化和獵奇,更多的是為詆毀蘇維埃政權。蘇聯解體后,好萊塢對這個曾經的最大對手繼續保持興趣,“小李”迪卡普里奧有意拍攝戈爾巴喬夫傳記片,籌備多年尚未啟動,畢竟年代太近且有很多機密尚未公開。
有些美國影視劇在演繹“敵對國”領導人時,有意區別于政府的外交立場,用反差增加看點。例如2002年的電影《恐懼的總和》涉及美俄核武器競賽。片中的俄羅斯總統被設定為牛津大學畢業、英文說得比美國人還好的高級知識分子。他深知核武器的危害,在各方壓力之間斡旋調停,尋求共贏。影片里的美國總統反被塑造成唯恐天下不亂的陰謀家。而在大熱美劇《紙牌屋》里,俄羅斯總統則“回歸美國政府眼中的形象”,被塑造成城府極深、工于心計的老牌政治家。這一角色明顯是在影射普京,甚至還隱晦地諷刺了其身高。盡管如此,這一銀幕形象尚不足劇中的美國總統“心狠手辣”。一些美國媒體由此認為編劇“心太軟,有偏向外人之嫌”。
美國影視劇對他國領導人最砸鍋的一次“演繹”,當屬2014年的《刺殺金正恩》。這部荒誕喜劇虛構了西方記者針對朝鮮領導人的刺殺。韓裔美國演員的丑化表演,讓當時一觸即發的美朝關系雪上加霜。電影還沒上映,就引發朝鮮官方及民眾的強烈聲討。多方壓力下,這部被投資人給予厚望的“話題大作”最終只收獲1000多萬美元的票房,可謂賠本也沒賺到吆喝。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