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農藝農機融合輕簡栽培現狀及發展策略(二)
(三)精細播種機器播種質量高
高產花生必須苗全、苗齊、苗壯。出苗率應占播種粒數的99%以上,實收株數應達98%以上。作物群體數量的高低是作物高產的基礎,因此高產花生要求花生種子質量高,播種機械要不漏播、不重播、排種均勻、播深一致,播種深度控制在3~5厘米,播種后鎮壓及時噴施除草劑,起壟質量要高。高效施肥技術研制肥量精準控制、分層分散施肥的花生聯合播種機和配套精量施肥裝置,解決肥料投入大,肥料利用率低,生產成本高的問題。
(四)收獲機械因地制宜,大、中、小型機械共同發展
花生的收獲所用工時為整個花生過程總用工的1/3以上,作業成本占整個花生生產成本的50%以上,由于用工量大,效率低,勞動成本高,花生種植者對花生機械收獲設備的需求非常急切。機械化收獲分為機械化分段收獲和機械化聯合收獲,花生分段收獲機械又分為挖掘機、挖掘收獲機等。花生機械化聯合收獲機,能同時完成挖掘、分離泥土、輸送、摘果、清選、集果等多項作業,是功能最完備的花生收獲機械。
我國黃淮海地區和南方地區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普遍存在,花生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區,地塊小且分散,花生收獲機具的研制要求輕巧靈便,堅固耐用。新疆地區多數地塊地勢平坦,面積大,機具的研制要求研發大型花生收獲機械,提高機械的收獲性能。
(五)脫殼和種子加工機械
花生用種量大,目前花生種子以莢果形式買賣運輸,傳統上花生播種前1~2個月,靠人工莢果剝殼,并人工對種子篩選分級。手工剝殼具有脫殼質量好、花生仁破損較少等優點,但近年來隨著勞動力短缺、人工費用上升,手工剝殼因其工效低、成本高等已無法滿足農業高效生產的要求。發展種用花生機械脫殼技術,并減少機械脫殼的破碎率,提高機械脫殼花生種的活力勢在必行。另外目前花生種子大小不一,花生機播質量差,播種前對種子采用篩選機械進行分級意義重大。
(一)種子質量
采用機械播種為了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播種均勻,出苗整齊一致,要求花生種子大小均勻一致、種子活力高。因此在花生播種前應將種子分級,剔除過大或較小的種子、發霉及與所播種品種不符的雜色種子和異形種子,同時采用高效無毒種子殺蟲和殺菌劑種子包衣,科學防治地下害蟲和病害。美國花生生產用種,視各地病蟲害情況,采用相應的殺菌劑和殺蟲劑進行包衣,種子包衣由種子公司運作,而我國仍帶殼包裝、手工帶殼揀選,花生籽仁大小不一、種子質量參差不齊。
(二)花生品種和株形特征
花生機械收獲對花生品種特性的要求很多,花生株形、結果范圍、果柄強度、適收期長短等由花生品種決定的特性,直接關系到花生機械化收獲的效果。株叢范圍小的直立型花生品種在半喂入聯合收獲時易實現分禾、規則有序地扶禾與夾持;而蔓生型或半直立型花生品種,株叢范圍大,花生秧蔓不能完全扶起,難以實現準確夾持,不僅在夾持和輸送過程中容易出現亂秧和掛秧現象,極易造成秧蔓纏、堵、卡現象發生。適于摘果機械的品種要求株高30厘米以上、果柄長3厘米以上、莢果整齊、植株直立、疏枝類型、莢果不易破碎;適于機械化聯合收獲的品種要求結果集中、適收期長、果柄堅韌不易落果、莢果外形規則整齊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直立型花生品種。
(三)種植方式
花生機械化收獲對種植行距均有相應要求。機械化分段收獲,要求花生行距與收獲設備的工作幅寬及配套動力的輪距相匹配;半喂入聯合收獲作業,為了提高生產率,要求花生采用寬窄行種植。目前我國的花生聯合收獲機主要是采取挖拔結合的夾持輸送的收獲方式,現有的夾持機構行距適應范圍是30厘米以下,一般以28厘米以下為最好,大于28厘米的行距就有可能造成漏夾、漏收損失,因此花生栽培應采取不等行距種植。小行距不超過28厘米,大行距應該在40厘米或者48厘米以上。
(四)土壤條件
花生廣泛的種植區域內,土壤類型千差萬別。沙壤土地適宜花生生長,但其土質松軟,輪式收獲機輪胎下陷量較大。黏性土壤進行收獲作業時,作業效果很差、效率低,性能不穩定。無論是沙土、沙壤土、壤土或黏土,只要含水率適宜,機械化收獲設備可順暢作業,且動力消耗低,損失率低,果實清潔度高。機械化收獲設備對沙土的含水率要求最低,對壤土和黏土的含水率要求最為嚴格。土壤含水率在10%~18%,手搓土壤較松散時,適合花生收獲機械作業。土壤含水率過高,無法進行機械化收獲;含水率過低且土壤板結時,可適度灌溉補墑,調節土壤含水率后機械化收獲。
(一)種植方式多樣,農機不能適應農藝的要求
我國花生種植除新疆、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等少部分地區有大面積集中種植以外,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普遍存在,且花生種植多在山區,地塊小且分散,凹凸不平,造成機械作業難度大,影響機具推廣應用。目前農民耕作、播種或收獲機械的牽引動力車的種類和型號比較單一。比如在山東省牽引動力車主要是小四輪拖拉機和手扶拖拉機,小四輪拖拉的輪距90厘米左右,手扶拖拉機的作業幅寬70~80厘米,兩種牽引車的作業幅寬是固定的。而我國花生主產區,種植模式復雜多樣,既有平作和壟作,又有單作、間作和套作的差別,花生的種植行距也多種多樣,所以目前的花生機械與花生種植的方式不配套,機械作業相當困難。
傳統農藝措施包括栽培和育種技術,主要目標是追求高產優質等,研究出套作、間作、密植、稀植等多種多樣的種植方式,忽略了對機械化作業適用性,作業機具開發困難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產機械化的難度。農機研制過程中,研發不同種植制度和不同作業要求相結合的農機具還很不規范。農藝不能滿足農機作業要求,農機不能適應農藝的作業條件,阻礙了機械化的發展。
(未完待續)
(萬書波 吳正鋒 王才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