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卿+王千美
摘 要:曹妃甸區發展現代農業,不僅是確保農業發展,提高當地農民收入的需要,也是京津冀發展背景下,區域發展的客觀需求。文章運用SWOT分析法對曹妃甸區現代農業發展進行戰略分析。曹妃甸區現代農業發展具有資源環境優勢明顯,科技創新能力強等優勢,但現代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矛盾、土地資源的制約、國際農產品的制約等因素增多,為此,研究提出發展曹妃甸區現代農業發展的策略,以期為曹妃甸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穩定、協調、開放的發展環境。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戰略;SWOT;河北省
現代農業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繼傳統農業之后的一個農業發展新階段。其內涵,是以統籌城鄉社會發展為基本前提[1],以“以工哺農”的制度變革為保障,以市場驅動為基本動力,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農業[2]。實現農業技術全面升級使農業成為現代產業部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撐農村社會繁榮穩定的產業基礎[3]。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和產業基礎,其本質是全面推動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解決[4]。
自2012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唐山市曹妃甸區后,曹妃甸區農業區域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種植、養殖等優勢產業基本形成,現代農業發展已初具規模。2015年農、林、牧、漁總產值47384萬元,比2010年增長80.1%。其中,農業產值101133萬元,林業產值4489萬元;畜牧業產值達到74680萬元;漁業產值224706萬元。加快曹妃甸區現代農業發展,不僅能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也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證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客觀需要。SWOT是一種戰略分析方法,根據自身的內在條件和外在環境進行分析,找到現代農業發展的優勢、劣勢以及發展機遇、發展挑戰,有針對性的提出發展對策,實現戰略發展目標[5]。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對曹妃甸區發展現代農業進行系統分析,提出相應發展措施,為曹妃甸區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穩定、協調、開放發展提供參考。
1 河北省曹妃甸區文化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1.農業資源與環境優勢
曹妃甸農業資源豐富,盛產稻米、果菜、水產品,是河北省重要的商品糧供應基地,被譽為“河北大米之鄉”,“胭脂稻”全國聞名。曹妃甸區水產養殖經驗豐富,對蝦養殖曾創下單產、總產、規模、效益、創匯、親蝦越冬六項全國第一。河蟹養殖優勢明顯,被稱為“中國河蟹之鄉”。曹妃甸自然濕地為河北省僅有、全國罕見的濕地類型、豐富的農業資源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2015年,曹妃甸農業經濟實現增長速度快。曹妃甸全區糧經作物總產量20.01萬噸,其中水稻產量187219噸,玉米產量10138噸,花生總產量684噸,薯類產量為11125噸;棉花總產量220噸;蔬菜產量86880噸;全區水產品總產量12.72萬噸,其中海水產品產量13429噸;淡水產品產量95325噸。在海水產品中,對蝦產量2715噸,河豚魚產量930噸,海蜇產量1835噸,牙鲆魚110噸。在淡水產品中,淡水魚產量51085噸,其中南美白對蝦12010噸,河蟹2050噸。全區肉類總產量3.0萬噸,其中豬肉產量2.64萬噸;牛奶產量0.27萬噸;禽蛋產量0.60萬噸。出欄肥豬37萬頭,存欄21.8萬頭。家禽出欄237.7萬只,存欄101.6萬只。
2.農科科技創新能力強
2014年,曹妃甸區一方面引進北京、天津、東北等地水稻品種62個,試驗示范唐粳2號、隆粳59等新品種6000多畝,推廣鹽豐47系列、墾育38以及津源E28等高產品種24萬畝、優質米品種8萬畝;引進30多個新優果蔬品種;引進水產新品種5個,其中百川歡樂漁谷自繁自育的青蝦效果顯著,8畝池塘收獲青蝦苗1200萬尾以上。另一方面與北京農林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院、中國海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黃海水產研究所、河北農業大學接洽磋商,建立合作機制。其中,與北京市農科院簽訂了《農業科技合作協議》,并先后開展了稻麥兩茬種植、北京、油雞養殖、錦鯉及臺灣泥鰍養殖等試驗示范工作。
3.區位交通優勢
曹妃甸位于“環渤海,環京津”的核心地帶,在河北沿海經濟發展戰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蒙泰鐵路的修通,曹妃甸區將成為連接內蒙古、西伯利亞的中國三北地區重要交通走廊和面向東北亞的重要窗口。曹妃甸港是渤海灣內最后一個建設的大型深水碼頭,距離韓國仁川港400海里,距離日本神戶港口935海里,與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的海運航線十分順暢。區位交通優勢為曹妃甸建設現代港口都市農業發展帶來政策、市場支撐。
4.農產品特色優勢
曹妃甸區具有發展特色農業、農產品的良好基礎。發展特色農業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6]。曹妃甸區農業資源豐富,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種多。以海水捕撈、海水養殖、珍惜皮毛動物養殖、海產品深加工為主導產業,建立綠色稻米生產基地,成功探索出稻田養泥鰍,蓮藕泥鰍等立體種養項目。曹妃甸區所屬六農場、七農場結合自身區位優勢,發展旅游農業,推進傳統農業轉型。
5.農墾優勢
曹妃甸區農墾發展時間長,大面積的國有土地有利于土地流轉和集中,曹妃甸區沿襲區管農場體制、社會化組織、社會保障水平較高。曹妃甸區農墾這種獨有的體制優勢,能夠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向集約化、規模化、高效化發展。平原水稻有利于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目前,曹妃甸區水稻機播插秧率達到75%以上,機割率達到90%以上,完備的農田水利設施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二)劣勢分析
1.經濟基礎薄弱,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高投入,高產出”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沒有高投入,就難以實現農產品的高產、優質,農民的高收入和維持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曹妃甸區建設處于起步階段,經濟總量偏小,結構性矛盾較突出,缺乏支撐農業全局的戰略性項目和成長型企業,城鄉發展還不平衡,場鎮、村莊建設管理水平還需提高。
2.水土資源制約
曹妃甸區雨量過于集中,干旱期長,土地積鹽過程較強,土壤鹽堿化比較嚴重,植被覆蓋度低,生態效益差,對農業發展造成了一定限制。曹妃甸區本屬于華北缺水地區,同時由于京津兩地用水增加,使得區域內淡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這一結構性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甚至會成為影響曹妃甸吸引人力資源的顯著限制,進而影響曹妃甸區經濟乃至現代農業發展。
3.科技成果推廣能力不強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下,曹妃甸區能很好地借助各農業高校與科研院所來發展現代農業。近幾年曹妃甸區為發展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利用京津冀資源,成立組建了現代農業科研機構,但在建設過程中忽視了農業科研機制的建設農業科研機制存在著許多問題,致使短期科研行為非常普遍,而在真正的基礎性、原創性的研究上投入嚴重不足。具體表現在:第一,農業科研機構管理體制僵化,存在明顯的行政主導傾向,科研收入分配方式不完善,致使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受到抑制。第二,科研機構片面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缺乏對長遠規劃與發展的研究。第三,曹妃甸區發展以工業為主,農業科研機構缺乏政府支持,農業科研力量難以得到有效整合,各科研機構、高校各自為戰,難以形成合力進行科技攻關。
(三)機遇分析
1.“三區一線”產業帶建立,為曹妃甸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機遇
唐山市曹妃甸區確立了生產力布局向沿海推進的發展戰略。圍繞曹妃甸港口開發建設的啟動,以海港開發區、曹妃甸工業區、南堡化工區為主體,構筑“三區一線”的現代新型海濱工業城。曹妃甸區處于“三區一線”的中心地帶,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前景。
2.國家惠農政策為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
國家對農業的支持政策和力度的加強,“四化”同步發展,協調、創新、開放、共享、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生態文明戰略為曹妃甸區發展現代農業帶來良好的政策環境。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鼓勵專業大戶承包土地,發展家庭農場,培育新型生產經營主體。
3.農業勞動力向外轉移,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條件
曹妃甸區農業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減少了留在農業中的人口和勞動力,為農業的經營規模的擴大提供了基本條件。從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都有一個農業人口、勞動力向外轉移的階段。這并不會對現代農業發展產生阻礙,反倒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業部門、企業能夠以更少的勞動力生產出更好的農產品。曹妃甸農村勞動力外流、轉移,也是農民收入提高的必然要求,是減少城鄉收入差距的要求。如果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就必須加快降低農業就業在社會就業中的比重,加快農業勞動力向外轉移,這也為曹妃甸區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條件。
(四)威脅分析
1.現代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矛盾的挑戰
曹妃甸區接受京津唐三市京津輻射,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為承接京津唐工業轉移和曹妃甸工業區相關配套產業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但是也使得曹妃甸區的現代農業發展面臨著與工業發展競爭土地、水資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現代農業要發展首先要解決好與工業協調并進的問題。
2.國際農產品市場的沖擊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國內農業生產成本、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提高農業競爭力是當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考驗。從國際視角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我國農業發展形成的生產流通格局被打破,現代農業發展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國際農產品市場投資炒作加劇,貿易保護主義仍存在。曹妃甸區應對農產品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較弱。近年曹妃甸區現代農業發展雖然迅速,但地區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較差,農業發展仍以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對國際市場的預測、認知能力不足,成產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農業抗風險能力不強。國際市場波動風險隨時可能沖擊曹妃甸區農業產業,使得農產品出口面臨更多的外部不確定性。
2 河北省曹妃甸區文化產業發展對策
1.加強現代農業的支撐體系建設
現代農業包括產前、產中、產后的產業體系,發展現代農業是一個典型的系統工程,主要包括設施裝備發達,生產技術、服務系統完善。要從農業優良品種培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營銷,以及農業金融、職業農民培訓等方面,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現代農業發展支撐保障體系,補齊曹妃甸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短板”,做好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拓展融資渠道,構建農村普惠金融
曹妃甸區現代農業發展應當建立農業產業發展財政投入的持續穩定增長機制,將經費、基本建設資金列入曹妃甸區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規劃中,及時研究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同時拓寬資金籌措渠道,采用多種模式保證農業產業發展的投入,努力推進農業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抓住國家、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各級財政資金流向機遇,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加大科研資金的吸收,精心包裝新建設項目,提高立項的成功率,多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同時,充分利用好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積極爭取銀行倍貸支持,包括爭取國家開發銀行、農業銀行等金融組織和機構的信貸支持,重點用于扶持管理水平高、市場潛力大、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的發展。
3.促進農村土地流轉,開展股份合作試點
土地適度集中是現代農業規模經營的基礎與必要條件。要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加大對土地流轉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勵、促進、鼓勵農民流轉土地,開展股份合作試點[7]。讓農民分享更多的銷售收益,培育各種類型的土地流轉服務中介組織和交易平臺,有效解決農民投入動力不足和經營管理能力偏低等問題,促進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和農業開發價值拓展。
4.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建立農業人才集聚機制
曹妃甸區現代農業發展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優化現代農業人才結構、提高農民專業技術、經營管理水平,促進失地及返鄉農民的創業與就業為準則,圍繞高級人才激勵、科技人才孵化、層級能人互信、人才培訓,培建現代農業發展的梯次人才開發與利用機制。整合推進創業和職業培訓,創建現代農業發展人力資本集聚機制。聯動農業、教育、財政等多家部門,整合農科教資源,健全培訓制度體系,重點圍繞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相關環節崗位操作規范和技術技能要求開展培訓。開展“職業”和“創業”結合,短、中、長期兼顧的多層次、多形式現代農業培訓,搭建人才經驗交流的平臺。
5.強化新型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大力推廣以稻米、水產、奶牛、生豬和蛋雞為主要對象的農業保險,擴大保險覆蓋范圍,進一步提高種養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抓好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建設,依托曹妃甸區質檢中心,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搜集、分析、預警、發布機制,對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施高效、科學、動態監控,形成農產品生產全過程質量控制。完善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把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擺在突出的位置,切實加強免疫、監測、檢疫、消毒及無害化處理等綜合防控措施。進一步完善基層獸醫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健全機構、落實人員和經費、明確責任,配套一部分資金并列入預算。
參考文獻
[1]盧良恕.現代農業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的內涵、特點與發展趨勢[J].安徽農學通報,2006(08):21-25.
[2]黃祖輝.農業現代化:理論、過程與途徑[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3]王學真.農業國際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06(05).
[4]柯炳生.正確認識和處理發展現代農業中的變革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2007(09).
[5]李尚民.基于SWOT分析的陜西省農業信息化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14):132-135.
[6]侯向陽.生態農業與現代農業若干問題的討論[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4,12(01):16-18.
[7]陳美球.基于SWOT分析的江西省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