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 要:校企協同培養專業碩士是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理念產生的高層次合作教育形式,是指把學校和企業有機統一起來,以培養專業碩士綜合素質、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充分利用以傳授高級專門知識為主的學校和直接獲取實際生產實踐經驗、科技開發經驗和創新能力為主的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資源,把大學教育與產業界有機結合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育模式。目前,我國校企協同育人程度不深,高校與企業只是單一的協議關系,而非為了專業碩士培養結成的戰略伙伴關系,企業對專業碩士的培養不夠用心,高校對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仍在探索之中。
關鍵詞:校企協同育人;深度參與
1 校企協同育人的概念
校企協同育人指大學與行業企業“雙主體”共同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在兩個育人環境中培養學生做人做事本領的一種教育模式。協同育人模式與傳統上大學封閉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本區別在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研究生的培養過程,表現為:大學與合作方共同搭建培養平臺、共同確定培養目標、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共同指導學生、共同評價培養質量、聯合授予學位等。協同育人的目的在于改變大學人才培養與社會、行業企業需求脫節的現象,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2 校企協同培養專業碩士的特征
1、雙育人主體。校企協同培養專業碩士具有兩大育人主體——高校和企業。高校作為專業碩士培養的第一主體,主要承擔專業碩士招生、培養、授課、畢業等環節;企業作為專業碩士培養的第二主體,全程參與培養各環節并承擔實踐環節的開展。雙育人主體保障了專業碩士培養的應用型特性,使人才培養不再局限于象牙塔中。
2、全程性。教學、與生產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某教學環節,在培養學生伊始,就讓行業企業參與培養,在培養計劃的制定上就采納行業企業對相關專業學生的培養意見,培養中期及后期讓校企雙主體各施其職,全程參與學生的培養。
3、深層性。校企協同育人不是停留在合作教育的表層的培養形式,而是學校、行業企業各方深入培養過程,從培養計劃的制定、培養課程的教授、實踐環節的實施、畢業資格的考核等各個環節把關,深層滲透到培養過程的各個環節,全面深入掌握培養的效果。
4、協同性。校企協同育人的各方不是孤立存在的,學生、學校、行業企業及政府為了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這一共同目標,相互協作,各個主體既獨立完成各自的培養任務,又互相協作,共同完成培養目標。將各主體看作是獨立的個體,在培養學生這一大系統中進行資源的交換,實現合作、協調和互補,從而實現培養主體與客體、培養各主體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共生。
5、互利性。政府、學校和行業企業在校企協同培養專業碩士中是互惠互利的關系,政府為學校和行業企業提供政策保障,為聯合培養專業碩士保駕護航;學校是培養專業碩士的第一主體,既承擔培養人才的重任,又從政府和企業處獲得資源;行業企業既為培養專業碩士提供實踐場所,又在此過程中獲得充足的人力資源,擁有優先選拔人才的權利。三者相互關聯,利益共享,既從其余主體處獲得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條件,又為其余主體提供發展所需的資源,在資源交換中實現利益擴大化,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3 中外校企協同育人的程度差異
國外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基本依照校企協同育人的思路進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可能還是依照純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不能將學生困在象牙塔中,必須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企業,切實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和產品研發,體會實踐和應用的真正含義。美英日三國的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均遵照了校企協同育人的宗旨,不論是何種模式,都充分體現了學界與商界的聯合,只要是非理論型人才的培養,高校都將學生放到企業進行實踐和實習,且尊重企業作為培養主體的事實,在培養過程中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考慮企業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訴求和意見,高校與企業在專業碩士培養上達成深層次的合作。
以日本為例,日本的校企協同育人成效顯著。在“人改變產業”思想的引領下,日本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不斷加強產學聯盟的建設,企業和高校攜手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由大學招收研究生,在學校修完理論課程,研究生便進入合作企業進行實踐,企業為其提供資金、場所、課題項目等,幫助研究生完成學業。
我國目前專業碩士的培養尚處于摸索期,許多高校專業碩士培養的模式僅停留在表面,此類高校僅在實踐環節與行業企業有一定聯系,只是將學生簡單地派到企業進行短期實習,學生參與的實習工作也只是淺層次的,未能深入企業的核心管理或生產系統,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技能的提升,實踐環節對其應用性的影響亦不顯著。
4 我國校企協同培養專業碩士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1、實踐基地建設不足,校企協同育人不深入
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需要有與實踐能力培養相適應的教學實踐基地,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專業碩士實踐基地建設明顯不能滿足專業碩士的培養要求,實踐基地數量少,能承擔的教學任務少,管理及運行機制不健全,高校與企業合作程度尚淺,彼此聯系不夠緊密,缺乏有能力、有經驗的企業導師指導實踐學習。校企協同育人尚停留在表面,局限于企業單單提供實踐的層次,未能將一般意義的校企合作加深到聯合培養的層次,甚至有的校企協同育人只是徒有表象,并未真正實施有針對性的專業實踐培養。
2、各培養主體觀念尚未轉變
對于專業碩士的培養,政府、高校、行業企業及學生的觀念尚且沒有轉變,即使政府和高校意識到專業碩士培養應當采取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模式,但是由于受限于現實條件的不成熟,其革新專業碩士培養機制的決心不足。企業亦停留在簡單提供實訓場地的層次,沒有意識到專業碩士的培養需要的是企業的全程參與而不是完成其“訓練員”的角色。專業碩士學生本身也沒有真正認識到該類碩士的培養目標及今后的職業導向,只是知道有別于學術型碩士,但差別不明顯。
3、企業積極性不高,培養形式單一,校企協同育人未能落實
專業碩士的培養離不開行業企業的參與,然而現階段,由于專業碩士的培養各方面尚不成熟,缺乏特定的部門管理校企協同育人的事宜,培養單位與各行業企業聯合培養專業碩士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行業企業參與培養專業碩士的權責尚不明晰,行業企業在參與培養專業碩士中的效益亦不明確,各行業企業對參與培養專業碩士、與培養單位建立實踐基地的積極性不高,導致專業碩士在培養過程中缺乏實踐機會,培養形式與學術型碩士無異。校企協同育人并未深入人心,開展校企協同育人的程度不深,僅實踐環節有少量企業參與,企業的責任也僅限于實踐環節,沒有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未能實現“雙主體”培養。
綜合得知,我國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略顯單一,缺乏針對不同專業特性及行業產業特性設置的培養模式,社會科學類的專業碩士在實踐能力培養上尤其欠缺。校企協同育人程度不深,高校與企業只是單一的協議關系,而非為了專業碩士培養結成的戰略伙伴關系,企業對專業碩士的培養不夠用心,高校對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仍在探索之中。
5 小結
要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專業碩士培養模式需要構建一個完善的、相互協調的合作體系,明確該體系中政府、高校、行業企業的責任和工作,從招生機制、培養機制、考評機制等多方面明確各培養主體的職責和工作。構建健全的專業碩士培養體系是保障專業碩士培養有序進行的根本保證,對促進專業學位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環節、畢業考評等各方面全面把關專業碩士培養,才能使專業碩士的培養有章可循。將校企協同育人的思想納入專業碩士培養體系,以校企協同育人為核心,建立“學校——企業”雙主體的協同共生培養機制,明確校企協同育人體系中各方的角色、功能和社會責任,發動社會各界的力量來辦專業學位、培養專業碩士,使專業碩士的培養不僅僅局限于學校,使校企協同育人成為一個有序的自組織,能夠遵循系統內部的機制進行協調運行,各方形成共生共贏、互惠互利的相互關系,構建一個合理、高效、高質量的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顧明遠,石中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劉力,《產學研合作教冇的歷史考察及比較研究》[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
[3]程曉曼,國外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大學教育,2013(6).
[4]何曼,國外典型合作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養[J].石油教育,2011(1).
[5]胡涌等,北京市校企協同育人研究生模式的類型分析與選擇[J].中國林業教育,201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