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年來,霧霾等大氣污染的出現使人們更加關注大氣污染防治的進行,由于我國相關法律制度,大氣污染應急制度、大氣污染預警制度、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制度以及排污權交易制度等尚不健全,導致無法在大氣污染防治中充分發揮作用。因此,要通過分析現狀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關鍵詞:大氣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對策
1 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現狀
當前我國空氣污染日益嚴重,除了影響人們的正常日常生活之外,對人們的健康也提出了重要挑戰。對大氣污染的防治刻不容緩,目前我國為防治大氣污染出臺了新《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機制方面主要是大氣污染應急制度、大氣污染預警制度以及大氣污染區域聯防制度。
大氣污染應急制度主要是應對各地大氣污染的突發狀況。大氣污染防治制度要有效地發揮作用,就需要硬件配置、人力資源配置以及相應制度配置三者相結合。硬件配置方面,要求有全面的大氣污染監測裝置,在各個檢測地區分布該檢測裝置的檢測點,污染發生后又能及時收集各檢測點污染數據,及時收集及時處理,并根據數據情況靈活出具應急預案。人力資源配置方面少不了領導部門、組織部門、執行部門、監督部門等的相互配合作業。最后,制度配置方面,為了與大氣物質防治法律制度相協調配合發揮作用,各地相繼制定出因地制宜的大氣污染應急預案,在大氣污染突發時,各地政府方便調動人民群眾及時快速地應對污染,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大氣污染預警制度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大氣污染的出現具有復雜性特征,尤其是與污染的來源、種類、比例,其間的化學反應和發展變化,以及不同氣象條件下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一般來說,大氣污染的預警制度與前述大氣污染應急機制配合發揮作用,預警機制提出和指導應急機制的啟動和實施。當前我國大氣污染預警一般分為四個等級: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分別對應Ⅰ、Ⅱ、Ⅲ、Ⅳ四個等級,隨著污染程度依次加重,所采取的預警措施也越來越復雜和完備。大氣污染預警機制的優勢在于能夠實時不間斷地檢測各檢測點空氣污染狀況,定時更新空氣污染狀況等級,通過多種方式及時向大眾公布,保證了公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能夠使群眾更好地參與到空氣污染防治中來。
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制度在綜合治理跨區域、復合型大氣污染物方面有關鍵作用。要應對污染源的多樣性和地域的復雜性帶來的大氣污染狀況復雜性,以及城市之間工業污染交叉藕合,單一的大氣污染防治機制已經不再適應污染防治的要求。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制度應運而生,它能夠在區域間建立統一的污染防治協調機構,共同采取措施應對區域性、大范圍空氣重污染。例如在京津冀地區建立區域空氣重污染預警徽商和應急聯動長效機制,研究制定《京津冀空氣重污染預警會商與應急聯動工作方案》,應對區域性、大范圍空氣重污染,最大限度減緩不利擴散條件下污染物的累積速度,有效遏制污染程度,保障公眾健康。
2 完善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對策
(一)將PM2.5全面納入總量控制目標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PM2.5于2013年9月份才剛剛在部分地區開始實行總量控制計劃。然而在新《大氣污染防治法》中并沒有對PM2.5作有關規定。因而,有必要將包括PM2.5在內的粉塵以及能夠轉化為PM2.5的污染物全面納入總量控制目標中。
(二)完善大氣環境標準
要制定更為嚴格的大氣污染物標準體系,我國的PM2.5標準值為日均平均濃度小于75?g/m3,相對于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準則》中規定的PM2.5日均值25?g/m3仍有較大差距,這樣大的差距顯然不利于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必須要根據當前我國國情制定出更為嚴格的空氣質量標準,這不僅僅是政府的工作目標,更是對中國污染性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企業的排污狀況檢測中,不應只有環保部門以及企業二者參與,應當積極引入第三方檢測驗證。第三方的參與更能使公眾了解到最為真實的大氣狀況,督促污染防治進行。
(三)完善排污許可和排污權交易制度
排污許可證制度是各國從源頭進行環境控制的主要措施,排污許可證是法定的許可程序,排污者拿到許可證后才可以依法排污,同時許可證也是執法監督的一個基本依據。排污許可證制度在歐美國家早有實踐,我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也對這一制度進行了實踐,但是一直推進緩慢,排污許可證管理體系還不完善。要完善這個體系,就要整合環境影響評價、排污收費、“三同時”和環保竣工驗收、總量控制、污染源監測、現場檢查等一系列制度,對排污許可證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大氣污染的具體狀況,結合其環境容量和污染源特點,分類分級別對大氣污染物排放進行管理,統籌高效實現對污染物的排放許可。
其次要加快完善排污權交易制度,企業通過產業技術升級,提高產業發展的技術含量,降低企業排污量,從而獲得更多的排污權,排污權交易獲利又會激發企業不斷創新排污技術,達到改善大氣環境,增加企業利潤的雙贏結果。
(四)完善公共參與制度
大氣污染防治與社會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任何人都有權利參與到大氣污染防治的過程中來貢獻自己的力量。要在法律中明確公民享有的知情權、公眾監督權,充分利用舉報電話、互聯網等多媒體形式,拓寬公眾參與渠道,使公眾參與成為污染防治道路上的指示燈。
3 結語
近年來,政府與社會各界不斷投入到大氣污染防治中來,但是大氣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成效比較緩慢,霧霾等大氣污染還在困擾著國民健康和社會發展。這也是我們不斷反思大氣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是否可以進一步完善,為我國大氣的改善提供保障。除了要不斷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以及相關法律,建立起與法律配套的制度措施,我們還要重視社會公眾的力量,重視軟法的力量,呼吁整個社會投入到大氣污染治理中來。
參考文獻
[1]吳兌.探秘PM2.5[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3
[2]王婷婷,王艷麗.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制度評析及完善[J].資源與產業,2014,16(2).
[3]王淑梅,榮麗麗,于楊. 國外排污許可證管理的經驗與啟示[J]. 油氣田環境保護,2017,02.
作者簡介
馬敬(1993-),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天津工業大學,法律碩士(知識產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