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廣明
摘 要:該文介紹了績溪縣土地利用現狀,論述該縣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必要性及原則,并提出了完善縣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內容,為績溪縣土地利用工作的不斷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縣域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必要性;原則;績溪縣
中圖分類號 F3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5-0010-2
土地利用規劃簡單說即為土地規劃,指在利用土地時,為了實現某種目標,對各種類型土地的布局重新進行配置的一種規劃,屬于一項長期性的計劃。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可以說一個地區土地規劃的科學制定、嚴格實施是關系到其社會經濟長遠發展的大事。在當前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要重點控制好建設用地,核心工作是保護耕地、基本農田,合理利用土地,在此基礎上對土地進行整治規劃,這在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具有戰略性的意義[1]。
績溪縣位于安徽省的南部,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境內海拔125.0~1787.4m,地貌復雜,土壤類型多樣,其中以紅壤分布面積占比最大,為總面積的56.7%,在績溪縣境內海拔700m以下的低山、丘陵、盆緣高地上都有分布。境內水資源豐富,地表的徑流總量在10.3億m3,人均6024m3,是安徽省平均值的4.3倍左右。2015年經濟總產值57億元,較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6%,財政收入達到了9.1億元,與2014年相比增加了6.6%,固定資產投資額、進出口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比2014年增長13%、10.3%、11.0%,城鎮、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在25470元、10000元,比2014年分別增長9%、10%左右,由此可知績溪縣整體經濟水平較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為了使績溪縣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需要對土地的利用進行總體的規劃,對土地利用的結構進行不斷優化,科學統籌,以促進縣域內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F結合績溪縣土地利用實際,對如何對縣域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進行調整完善作簡單闡述。
1 績溪縣土地利用的現狀
據2015年的調查資料,績溪縣土地總面積為110362.52hm2,其中耕地面積約13091.99hm2,占11.86%、園地面積約6743.95hm2,占6.11%、林業面積約79782.86hm2,占72.29%、草地面積約1009.56hm2,占0.91%、城鎮工礦地約4069.06hm2,占3.69%、交通運輸用地約1463.28hm2,占1.33%、水域及水利設施約2246.94hm2,占2.04%、其他土地約1954.88hm2,占1.77%。通過近幾年數據的分析,土地利用的整體趨勢是農用地、未利用地面積逐漸減少,建設用地的面積逐漸增加。
2 績溪縣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必要性及原則分析
2.1 總體規劃的必要性
2.1.1 績溪縣土地整治的戰略定位、實施背景的深刻變化要求必須對土地的規劃利用進行完善 績溪縣自開展土地整理項目以來已經近10a,對當地城鄉經濟的統籌發展、基本農田的保護、建設用地的控制、生態環境的保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績溪縣土地整治的戰略定位、實施的背景與以前相比變化很大,要求將土地的利用規劃納入到政府宏觀調控的體系中,這就需要對土地利用規劃重新進行編制,確保社會經濟發展與土地資源的利用達到一個平衡,達到協調發展的目的[2]。
2.1.2 原有的土地整治規劃與新的社會經濟形勢不相適應的實際要求必須對土地的規劃利用進行完善 經過多年的土地整治,績溪縣社會經濟較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建設規劃的大環境下,該縣提出了構建“一心、雙核、三片”的空間結構,有效地推動了該縣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及布局的優化,逐漸形成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的模式。在此基礎上,原有的土地整治規劃與當地新的社會經濟形勢不相適應,需要深入調整完善土地利用規劃,實現全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1.3 土地宏觀調控的需求要求必須對土地的規劃利用進行完善 近幾年績溪縣在調整土地利用的結構等方面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沒能達到土地宏觀調控的要求,未做好區域內多種土地類型的統籌利用工作,未建立起完善的土地利用分區調控與管制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土地整治項目的有效開展。再加上近幾年該縣實際的土地利用布局與原來的土地利用規劃出現比較大的偏差,需要重新編修土地利用規劃。
2.2 總體規劃堅持的原則
2.2.1 堅持保護耕地尤其是基本農田的原則 從保證區域內糧食的有效供給、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要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給予重點的保護,建設規模化、高標準的農田,對中低產田塊積極進行改造,扎實促進農田的土地整理工作,嚴格堅守耕地紅線,確保耕地的數量、質量,全面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2.2.2 統籌城鄉的發展 對城鄉區域的用地關系進行統籌、協調,針對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時采取差別化的政策,對各類用地的需求進行平衡,達到土地資源配置優化的目標。
2.2.3 綠色可持續發展 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開展土地利用工作,進一步修復損毀的土地資源,使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治理。
2.2.4 公眾參與 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時廣泛聽取意見,增加規劃的透明度,提高其科學性。
2.2.5 因地制宜 各區域的社會經濟水平都有所差異,地理自然條件各不相同,因此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結合當地的地域特點、文化傳統、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等,合理編制土地利用規劃[3]。
3 完善縣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
3.1 對新增耕地的潛力進行充分的挖掘 基本農田是區域內糧食生產任務的主要承擔者,可以使區域內糧食的供給得到基本保障。根據“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對丘陵地區產量處于中低水平的田塊以及坡耕地進行改造,不斷地完善基本農田的配套設施。針對不同等級的耕地,可采取差別化管護的方式,新增加的耕地以及重新整理規劃后的耕地,需要將其權屬歸到原來的村集體經濟組織中,并將其化為永久保護的基本農田范圍中。結合設計的標準對土地規劃項目進行嚴格的管控,合理地規劃好田塊的規模,然后進行歸并、平整,并結合需要改進田塊的形狀,為農機化作業提供便利。嚴禁開山毀林、圍湖造田、開墾坡耕地(超過25°),對于之前已經開墾的,可在確保耕地面積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逐漸恢復,有計劃地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濕等工作。
3.2 規范實施農村建設用地及城鎮工礦用地的整理規劃 根據土地資源集約化利用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有序開展農村建設用地的整理規劃。對于績溪縣境內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要結合縣域內各村鎮土地利用規劃,積極推進危房改造、移民搬遷等工程,盡量降低地質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對于我縣境內的傳統文化古村落,要結合當地的自然及人文環境進行改造,充分將當地傳承的特色文化體現出來,對于一些具有歷史、藝術、人文等傳承價值的村落,土地整理規劃中要給予保護。對于縣域中的低效用地,要重新規劃再開發,使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績溪縣目前已經獲得了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第五批生態文明試點等稱號,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生態強縣3年行動計劃,通過各項生態工程的實施,全縣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良好,對當地綜合環境的改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3 加快土地墾復,對易耕后備土地進行合理的開發 對縣域內的工礦廢棄土地,可根據統籌規劃、明細產權、依法運作、因地制宜的原則開展墾復工作。通過對建設用地布局的調整,加快了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提高了其生態服務功能,使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承載力逐漸提升,確保土地利用的合理高效。在績溪縣2016-2020年的土地規劃中,重點實施的礦山復綠工程計劃達到幾十處。將土地的墾復與生產建設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對生產建設中損毀的土地開展復墾工作,并加強對土地墾復質量的控制。對宜耕的后備土地進行適度的開發,積極探索先進適用的開發利用荒灘的技術和方式,著眼績溪縣內的實際,優化配置各類土地資源[4]。
參考文獻
[1]溫喜棉.縣域經濟發展與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分析—以績溪縣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3(16):468-469.
[2]黃麗娜.縣域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與集約利用對策—以績溪縣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4):9.
[3]羅超,周德全.新一輪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滯后問題初探[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1,28(1):103-106.
[4]綦占成,肖倩.淺析新一輪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以安徽省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2(16):5-6.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