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笑媛
摘 要:該文闡述了在江淮地區發展專用大麥對于改善作物種植結構、滿足飼料與啤酒用需求及提高大麥育種水平和建立大麥產業化體系的意義,提出了在江淮地區要以選好品種、確定種植模式和強化田間栽培技術配套為重點的專用大麥生產技術對策。
關鍵詞:江淮地區;專用大麥;生產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5-0038-2
大麥是我國江淮地區傳統的、多用途作物,困繞小麥生產的赤霉病、白粉病、條銹病、高溫逼熟對大麥生產不構成威脅,較易實現優質、高產與穩產。在農產品供求關系趨于平衡、農業產業結構大調整的今天,發展專用大麥生產已成為我國,特別江淮地區發展農業的一種必然趨勢。
1 發展專用大麥生產的意義
1.1 改善江淮地區的作物種植結構 通過充分利用冬閑田和玉米等預留行,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收益,增加農民收入,又可改善江淮地區的作物種植結構,提高種植業的市場競爭力。江淮地區冬閑田和玉米等預留行面積大約幾十萬hm2,選育推廣專用大麥可在不影響主糧(主作物)生產的情況下明顯增加土地的年生產能力,如用新育成引入的早熟、矮稈、優質、高產、多抗專用大麥新品種開發利用1hm2預留行可凈增收1800~2700kg大麥,開發利用1hm2冬閑田可凈增收3900~5250kg大麥。
1.2 滿足江淮地區畜牧業不同飼料需求 發展大麥作為一種新型飼料,對增強我省牧業等產品品質,打破目前以玉米和骨粉等為主體的飼料結構,提高江淮地區種養業的市場競爭力意義重大。我省的商品飼料若按35%大麥的比例,飼料大麥的年需求缺口甚大,利用江淮地區的冬閑田和玉米等預留行及其他作物退出后的耕地,應用抗病矮稈產量高的大麥優良品種,即可滿足畜牧業對優質飼料大麥的需要。
1.3 改善江淮地區對啤酒大麥的外購需求 我省啤酒生產發展很快,釀造業每年需要大量啤酒大麥,目前80%左右依賴外購。選育推廣啤酒大麥新品種不僅可提高種植業的效益,降低成本,而且可改變我國及我省的啤酒釀造業原料受制于人局面,提高其經濟效益與市場競爭力。
1.4 可以提高專用大麥育種水平 目前我省在大麥育種方面選育規模小、低水平重復、育種效率低,在生產上廣泛應用的品種幾乎沒有,更談不上高產優質、多抗廣適、適合機械化生產專業化優良大麥品種,不能滿足我省現代農業發展對大麥需求。發展專用大麥生產,可以大大推進專用大麥育種水平。通過加強大麥良種重大科研攻關,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確立種子企業商業化育種的主體地位,大力推進種業科技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大麥優良品種,重點突破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高效繁育、加工流通等關鍵環節的核心技術,全面提高我省專用大麥品種在生產上應用水平和市場占有率。
1.5 有利于形成大麥產業化體系 發展專用大麥生產將創建出不同專用大麥研、產、加、銷一體化的專用大麥產業化體系,為我國和我省農業生產實現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的優質、高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對促進大麥等農產品深加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保證我省農業綜合競爭能力的不斷提高有重要意義。
2 發展專用大麥生產技術對策
2.1 選好品種 專用大麥品種生產有特定要求,如小麥、大麥套種則要求大麥品種矮稈早熟抗倒伏,株高應比小麥品種矮一點,成熟期應比當地小麥早熟15d以上,如華大麥系列品種。華中農業大學選育的華大麥系列品種于2010年就開始引入安徽,表現優質、高產、多抗并可飼用,其中華大麥10號等品種已通過我省品種登記認定,其中華大麥10號品種為六棱皮麥,幼苗生長直立,分蘗較弱,葉耳白色,拔節早,大小蘗兩極分化快,莖稈蠟粉多,穗層較整齊,熟相較好。1hm2有效穗512.1萬,穗粒數39.4粒,千粒重34.1g;生育期181.8d;豐產性與穩產性好,在安徽淮北、阜陽、六安、安慶等地種植,1hm2產量在6000~7500kg;抗病性強。該品種在試驗示范中表現抗三銹,赤霉病、條紋病、白粉病各試點均未發生;紋枯病平均病情11.6;葉枯病平均病情7.2;該品種株高不足100cm,為中矮稈新品種,在一般肥水條件下正常施肥不會倒伏;適應性廣。該品種的遺傳基礎廣闊,表現對逆境及不同的環境有較好的抗耐性及適應性。啤酒大麥品種有華大麥2號等和鑫鹽農啤系列在我省生產表現也較好。多年的試驗試種結果表明,這些可作飼用及啤酒用品種已在安徽湖北等省各麥區種植,可廣泛用于冬閑田、棉花、玉米等預留行、灘涂地的開發利用。
2.2 確定種植模式 要因地制宜確定適宜的種植方式,通常有麥類—玉米,稻類—大麥,大麥—花生/大豆,大麥—薯類,大麥—瓜類,大麥+小麥—棉花等。一般小麥、大麥套種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大麥收獲后直播或移栽棉花、玉米,小麥收獲后可直播大豆芝麻或栽紅薯。小麥、大麥行比由后作決定,小麥、大麥行比一般為4:3。
2.3 注重田間栽培技術配套 華大麥10號等是高產優質飼料大麥新品種,在產量、品質、生理特性、需肥、抗逆性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點,應根據其生育特性,建立相配套的栽培技術規程。
2.3.1 搶墑播種 不同地區應根據土壤墑情及時播種,一般沿淮淮北在10月底前、江淮之間11月上旬前為適宜播期。
2.3.2 適量播種 要保證1hm2基本苗不少于225萬,故一般1hm2播量應不少于120kg。肥地可適減,瘦地播量可適增。
2.3.3 適量施用氮肥,增大磷鉀肥比重 一般1hm2需純氮75~150kg,五氧化二磷75~105kg,氧化鉀60~75kg,以底肥一次到位為好。該品種在中等肥水條件下合理施肥不會倒伏。但在高氮肥且追肥較遲時就可能發生倒伏。因此應注意合理用肥,即注意用肥量、氮磷鉀比與施肥時期。氮肥用量為小麥的3/4,磷鉀肥用量與小麥相同。
2.3.4 加強田管 冬閑田種植時要注意清溝防漬。為控旺防倒在苗期可噴施1次多效矬或縮節胺,適時收獲、及時脫粒干燥。
參考文獻:
[1]孫東發.大麥開發冬閑田與預留行的種植模式及規范化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學報,2011(1):75-76.
[2]孫東發,程鵬飛,李勇.超高產優質飼用大麥新品種華大麥4號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點[J].湖北農業科學,2006(1):37-38.
[3]孫東發.優質啤用大麥華大麥2號特征特性及栽培要點[J].湖北農業科學,2002(6):43-44.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