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廷永 張從武 李學金
摘 要:通過開展10種新型復合肥和2種普通肥料施用量試驗,結果表明:施肥區新型肥料與普通肥料的產量差異不顯著,不同施肥量間差異顯著。復合(混)肥施用量與產量呈二次曲線關系,新型肥料在減量3.1%~15.9%施肥的情況下,與普通肥料產量相近或略增。
關鍵詞:新型肥料;減量施肥;增產效果
中圖分類號 S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5-0055-3
肥料是現代農業生產中投入最大的一類生產資料,約占農業生產總投入的50%。糧食增產50%以上歸功于肥料的使用[1]。當前,化肥市場以全溶、速溶、速散的普通化肥為主,普通化肥在使用過程中易溶于水,釋放速度快,在土壤中留存時間短,易出現養分供給和作物需求不一致的問題,造成大量的肥料浪費,未被吸收肥料還容易造成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也會使農產品品質下降。隨著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化肥使用量增加迅猛,有機肥使用量日趨減少,作物微量元素營養失調現象日益凸顯,肥料利用率持續降低。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新型肥料應運而生。新型肥料是針對傳統肥料的利用率低、易污染環境、施用不便等缺點,選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或新工藝,對肥料進行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化學改性后生產出的一類新產品[2-3]。目前,由于新型肥料還沒有完善的分類體系,按照新型肥料的組成和性質,新型肥料可分為4大類,即:緩控釋肥、商品有機肥、生物肥料、多功能肥料[4],國內已有部分肥料企業生產并推廣新型肥料。為此,筆者對10種新型肥料和2種普通復合肥的產量效應進行了試驗研究,以期為新型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肥料共12個,分別為(1):帝元控失肥48%(N-P2O5-K2O=24-12-12);(2)炭基長效肥48%(24-12-12);(3)保持性復合肥48%(24-12-12);(4)活性增效復合肥48%(24-12-12);(5)活性尿素BB肥48%(24-12-12);(6)帝元復合肥(24-12-12);(7)瑞虎網捕式控失肥48%(25-13-10);(8)金滿樓網捕式控失肥48%(24-11-13);(9)辣妹子網捕式控失肥46%(26-10-10);(9)金滿樓復混肥料48%(26-13-9);(11)硫包衣緩釋肥50%(26-12-12);(12)淮海控失肥51%(26-10-15)。其中,(6)、(9)為普通肥料。供試肥料分別由帝元生物和瑞虎、淮海肥料企業提供。供試作物:小麥,品種為華成3366。
1.2 試驗方法 按施氮量75、150、225和300kg/hm2,每種肥料設置4個處理。按施肥量從小到大順序排列,2種肥料排成1列,首尾、中間交替設置空白(不施肥)處理。空白區共6個。帝元復合肥和金滿樓復混肥按7[∶]3基追結合,其余肥料均一次性基施。小區面積:5×2.2=11m2,10行區,行距20cm,中間空1行(20cm),作為2次重復。試驗地土壤類型砂姜黑土,土壤質地粘壤土,耕層厚度20cm,地下水位3.5~4.5m。有機質含量18.45g/kg,全氮1.12g/kg,堿解氮77.28mg/kg,有效磷30.06mg/kg,速效鉀117.04mg/kg。前茬玉米,單產8610kg/hm2。試驗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濉溪縣楊柳農業科學實驗站進行。玉米收獲后秸稈粉碎還田,旋耕耙實。10月20日人工開溝播種。12月10日化學除草,3月6日防治紋枯病、麥蜘蛛、蚜蟲等病蟲害,3月11日追施拔節肥,3月13日微噴40min。4月22日用井岡·蠟蚜菌懸浮液、4月26日用苯甲·丙環唑乳油飛機施藥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銹病。
1.3 生產周期氣候條件 2016年10月中旬至2017年5月,氣候條件利弊參半。日照時數1313.7h,比歷年平均少58h,總體上正常。但2016年10月中旬—2017年1月上旬僅305.4h,比歷年平均少185.0h;4月中旬至5月下旬469.8h,比歷年平均多94.8h。小麥抽穗后光照充足,對籽粒灌漿有利。平均氣溫10.5℃,比歷年平均9.5℃高1.0℃,總體上異常偏高。只有2016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下旬和2017年2月上旬、下旬,3月下旬比歷年平均低0.1~3.3℃,其中2016年11月下旬異常偏低;2016年11月中旬、12月上中旬和2017年1月上旬、2月中旬、4月中旬、5月中下旬異常偏高。5月17—22日、25—31日最高氣溫高于29.5℃,其中26~30日相對濕度≤50%,伴隨輕度干熱風,導致小麥青枯逼熟,灌漿期縮短,比往年早熟3d。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降水量393.5mm,比歷年平均多118.7mm,總體上異常偏多。其中,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降水301.5mm,比歷年平均多199.5mm,異常偏多;2~5月僅降水92.0mm,比歷年平均少80.7mm。小麥苗期受澇漬影響,部分麥田晚播或重播,根系淺,肥水吸收能力弱,返青后不少田塊出現黃苗;2~5月降水異常偏少,延誤追肥。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的產量比較 由表1可知,6個空白區產量5725.3~6203.1kg/hm2,平均5914.0kg/hm2,變異系數3.04%,空白區最高、最低產量與平均產量相差4.89%、-3.19%,在試驗誤差允許的范圍內。說明試驗田土壤肥力較均勻,對試驗結果無影響。試驗施肥區平均產量8977.4~9460.5kg/hm2,順序為:帝元控失肥>金滿樓控失肥>活性尿素BB肥>硫包衣緩釋肥>活性增效肥>炭基長效肥>保持性復合肥>淮海控失肥>瑞虎控失肥>帝元復合肥>金滿樓復混肥>辣妹子控失肥(表1)。前9種新型肥料比普通肥料(帝元復合肥、金滿樓復混肥平均,下同)增產0.84%~4.84%,前4種肥料增產2%以上。除辣妹子控失肥外,新型肥料間差異不顯著;兩個普通肥料產量差別不大,除帝元控失肥外,新型肥料與普通肥料的產量差異不顯著。不同肥料同一施肥量平均產量7502.7~10406.1kg/hm2,225kg/hm2的最高,300kg/hm2的次之,75kg/hm2的最低。不同施肥量間產量差異顯著。
2.2 效應方程配置 試驗表明(表2):施氮量在0~300kg/hm2的范圍內,隨著施肥量的增加,小麥產量表現出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以225kg/hm2的產量較高,超過此量后,則隨著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復合(混)肥施用量與產量呈二次曲線關系[5],F=11.76(P=7.8%)~46.23(P<1%),除帝元控失肥、炭基長效肥、活性增效肥和2種普通肥料置信度≤7.8%外,達顯著水平以上。
2.3 經濟施肥量 當邊際產量等于0時,產量最高;當邊際收益為0時,效益最高。小麥價格按2.30元/kg、新型肥料10.83元/kgN、普通肥料10.00元/kgN計算,經濟施氮量209.0~248.9kg/hm2,經濟產量9839.7~10322.0kg/hm2。與普通肥料相比,經濟施肥量減少3.1%~15.9%,經濟產量增加-0.5%~4.4%。這說明供試的10種新型肥料在減量3.7%~15.9%施肥的情況下,與普通肥料產量相近或略有增產。活性尿素BB肥、炭基長效肥、辣妹子控失肥、淮海控失肥、保持性復合肥和活性增效肥節肥效果較好,可減氮9%~15%,5種控失肥平均可減氮7.7%;帝元控失肥、硫包衣緩釋肥增產效果較好。
3 結論與討論
目前,新型肥料已在我國24個省30多種作物上進行了示范推廣,累計施用面積達461.7萬hm2。結果顯示,施用新型肥料可提高作物產量10%左右,提高肥料利用率5%~15%,同時在改善農產品品質、培肥地力、降低環境污染等方面作用明顯[6]。本試驗研究表明:施肥區新型肥料與普通肥料的產量差異不顯著,不同施肥量間產量差異顯著。復合(混)肥施用量與產量呈二次曲線關系,供試的10種新型肥料在減量3.1%~15.9%施肥的情況下,產量與普通肥料相近或略有增產。
新型肥料具有養分緩慢釋放的特性,常作基肥一次性施人,省時省工。但作物在各生長時期吸收的養分數量不同,每種作物所需肥料養分差異很大,肥料養分釋放與作物需求較難保持一致。從國內緩控釋肥生產水平來說,現階段還沒有一種緩控釋肥的養分釋放速率符合作物需肥規律,大多是等量釋放,同時前期釋放量過大,而后期釋放率量過小[7]。為此,要篩選環境友好和高效價廉的抑制劑,研究生物化學途徑與物理包膜相結合的控釋機理,發展“異粒控速”、“緩釋促釋”理論,研制相應的控釋肥料。探討植物對有機物的吸收轉化和利用機制,對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態和轉化、吸附解吸規律進行深入研究,研制新型有機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
參考文獻
[1]陳宏坤,徐廣飛,高璐陽,等.緩控釋肥包膜材料的研究進展[J].磷肥與復肥,2015,30(4):47-50.
[2]武志杰,石元亮,李東坡,等.新型高效肥料研究展望[J].土壤與作物,2012,1(1):2-8.
[3]趙國慶,謝永,王紅艷,等.緩釋肥的現狀及其研究進展[J].山東化工,2015,44(18):50-52.
[4]夏循峰,胡宏.我國肥料的使用現狀及新型肥料的發展[J].化工技術與開發,2011,40(11):45-48,4.
[5]曹承富,喬玉強,杜世州,等.砂姜黑土培肥與小麥高產栽培[M].農業出版社,2016-09:82-153.
[6]張運紅,孫克剛,和愛玲,等.緩控釋肥增產機制及其施用技術研究進展[J].磷肥與復肥,2016,31(12):19-21.
[7]林森,喬丹丹.我國緩釋肥的現狀及其研究進展[J].農技服務,2016,33(10):71,7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