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流+孫兵
摘 要:筆者根據多年田間調查和田間試驗數據分析,油菜菌核病的發生與氣候、品種、栽培方式密切相關,并提出控制油菜菌核病的綠色防控對策。
關鍵詞:油菜菌核病;發生特點;綠色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5.65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29
地處江淮丘陵的巢湖市,油菜是其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2萬hm2左右。油菜菌核病是造成油菜減產的重要原因。根據巢湖市植保站多年的田間調查和田間試驗,現對油菜菌核病的發生特點和綠色防控對策探討如下。
1 發生癥狀與侵染途徑
1.1 發生癥狀
油菜菌核病從苗期至收獲期均可發病,在條件適合時,一般葉病發生盛期在3月下旬—4月上旬,莖病株從開花后開始逐步增多,主栽品種抗病性差。病菌苗期多侵害基本葉柄,葉柄受害出現黃褐色或暗褐色病斑,上有灰白色霉層(菌絲),嚴重時造成基腐。花瓣發病出現失水癥狀。病瓣粘附在葉片上引起葉片發病,葉片出現圓形水漬狀病斑,急性病斑使整個葉片出現中毒狀,病葉上出現灰白色霉層。病葉和病瓣粘附在莖上引起莖桿發病,莖桿表皮開始出現水漬狀,后轉為灰白色;濕度大時,病部軟腐,表面有白色菌絲;干燥后,表皮破裂像麻絲,風吹病桿易倒伏;病莖內部被破壞,腐爛成空心,病莖內生有白色菌絲和黑色菌核。果莢受害后,褪色變白,種子瘦癟,病莢內生有細小菌核。
1.2 侵染途徑
油菜菌核病初侵染源菌核散落在土壤或混雜在農家肥中越夏越冬,春季在土壤中越冬后的菌核成為菌核病的初侵染源。溫濕度適合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剛萌發的子囊盤盤柄、盤蓋淺褐色,鮮嫩,隨后顏色加深。子囊盤表層子實體上生有無數子囊,子囊內產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從子囊內噴出,隨氣流傳播。初次侵染花瓣和衰老葉片,病瓣和病葉與健康莖葉接觸形成二次侵染,適溫高濕時迅速擴展蔓延。
2 發生特點
2.1 病葉株始見期
據調查,油菜菌核病葉病株始見期一般為2月上旬—3月中旬。春雨早,初春氣溫回升快的年份,菌核病葉病始見期較早;反之,菌核病葉病始見期較遲。
2.2 子囊盤
子囊盤始見期一般為2月下旬—3月中旬。2015年油菜系統田于4月15日還見到新增子囊盤,為歷年新增子囊盤最遲日期。油菜連茬田子囊盤密度一般年份萌發20~275枚/m2。子囊盤形成期和油菜花期吻合程度與菌核病發生程度成正相關。
2.3 品種抗性
2012—2016年雜交油菜主栽品種試驗結果表明,秦優10號對油菜菌核病表現較好的抗性,最終病情指數3.33~11.67,比參試品種的平均病情指數低16.32%~68.55%。豐樂油6號、豐樂油8號、秦優19號、天禾油6號、核雜46等品種對油菜菌核病表現中抗。川油41高感油菜菌核病。常規甘藍油菜菌核病的發病率低于雜交油菜,如匯油50在菌核病大發生年份,病株率、病指明顯低于雜交油菜。葉片細小的油菜品種,菌核病發生明顯輕于葉片寬大油菜品種。
2.4 氣候條件
暖冬及早春氣溫回暖快,早春降雨量正常偏多,對菌核病越冬子囊盤存活和核菌萌發十分有利。3—4月份降雨量和日平均氣溫對油菜田間小氣候影響較大,多雨高濕適溫對菌核病的葉病、莖病發生有利。
2.5 連茬種植加重發生
巢湖市油菜大多接連播種在上年油菜田里,并且前茬大多為旱茬,由于往年菌核殘留積累量大,加重油菜菌核病的發生。由于油菜播種期在9月中旬,播栽期早,播栽密度大,播栽密度達8000株/667m2以上。油菜花期、莢果期田間隱蔽,田間濕度偏大,利于菌核病的葉病和莖病的發展,加重了菌核病的危害。
3 綠色防控對策
3.1 開展農業防治
選擇秦優10號等株型、葉形、抗性較好的油菜品種,適期播種,壯苗移栽。選擇上年午季播種小麥的田塊播種油菜,避開在上年午季播種油菜和十字花科作物的田塊連茬種植。避免油菜播種密度過大,一般播栽密度在6000株/hm2左右。田間邊溝、霜溝、腰溝,溝溝連通,排水暢通,便于清溝瀝水,降低田間濕度。清除田間田邊雜草,摘除病葉老葉,增強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收割時要盡量將秸稈帶出田外,減輕殘留在田間的菌核量。配方施肥,降低氮肥施用量,提高油菜抗病力。
3.2 開展生物防治
在油菜花期,利用蜜蜂授粉增強油菜的抗病抗逆性,提高油菜產量10%以上,對油菜菌核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3 藥劑減量增效防治
油菜菌核病中等發生年份,在盛花期防治1次;中等偏重至大發生年份,在盛花期防治1次,在盛花末期補治1次。防治藥劑可選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用量700~1000g/hm2;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用量450~700g/hm2。
參考文獻
[1] 朱玉流.2002年油菜菌核病特大流行原因及綜合治理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3(01).
作者簡介:朱玉流,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