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提升耕地內在質量,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改善農業生產、生活環境和提高農產品質量而進行試驗。結果表明,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化肥施用,建議在種植業生產上示范推廣。
關鍵詞: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改善環境;提高質量
中圖分類號:S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44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是瀘西縣中樞鎮小龍甸蔬菜基地。試驗地土壤肥力中等,地勢平坦開闊,土壤為紅壤,前茬作物栽種西葫蘆。
試驗地基本情況:紅壤—山地紅壤。N242944.56″,E1034628.14″,海拔1704m。試驗前基礎土壤化驗結果:pH7.7,有機質2.015%,全氮1.92g/kg,速效氮80.4mg/kg,速效磷22.5mg/kg,速效鉀53.4 mg/kg。
1.2 試驗材料
品種為結球甘藍–昆甘十三號;氮肥:46%力普加鋅尿素;復合肥:西洋15-15-15復合肥;商品有機肥:金星有機肥有機質≥45%,N+P+K≥5%;作物秸稈粉碎、腐熟農家肥、沼液。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4個處理,即作物秸稈粉碎還田、過腹還田(農家肥)、商品有機肥和常規肥施,3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面積5m×4m=20m2,重復間隔0.5m,結球甘藍栽4764株/667m2。
1.4 栽培管理
試驗田四周設置3m寬保護行。試驗于2016年7月21日育苗,7月31日犁地,8月3日規劃小區,8月11日秸稈粉碎還田、沼液肥墑面潑均后翻犁,8月18日打塘施底肥并移栽,9月9日、9月27日、10月18日分別追施3次肥料。2016年 8月26日用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3000倍液和20%雙甲脒1000倍液交替使用防治菜青蟲,2016年9月12日用70%吡蚜酮800倍液兌水噴霧防治蚜蟲;2016年 10月6日用80%烯酰嗎啉800倍液兌水噴霧防治霜霉病,2016年10月28日收獲,每小區單產單收、稱重記錄。收獲前各小區采集植株樣及土樣,進行檢驗分析。施肥方法:底肥于打塘、移栽前當日施于定植穴內,秸稈粉碎還田于移栽前7d均勻撒潑墑面后翻犁,追肥分3次按計劃施用,化肥及沼液兌水澆于蔬菜根旁。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結球甘藍產量及經濟效益
從表1可看出,常規施肥平均產量4769.05kg/667m2,產值9538.1元/667m2,成本930元,凈增收8608.1元/667m2;
秸稈粉碎還田產量4667.31kg/667m2,產值9334.62元/667m2,成本610元,凈增收8724.62元/667m2;農家肥產量4527.42kg/667m2,產值9054.84元/667m2,成本810元,凈增收8244.84元/667m2;商品有機肥產量4374.81kg/667m2,產值8749.62元/667m2,成本1710元,凈增收7039.62元/667m2。秸稈粉碎還田節約成本,產投比14.30。
2.2 不同處理結球甘藍產品營養物質含量
從表2可看出,結球甘藍植株中除粗纖維下降,其他VC、總糖、還原糖與對照均有提高。
2.3 不同處理土壤理化性狀比較
從表3可看出,秸稈粉碎還田土壤pH值、有機質都比常規施肥提高,同時,各處理土壤理化性狀均有所改變。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秸稈粉碎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pH值及活化土壤各種元素,從而提高結球甘藍蔬菜食品的品質。建議在種植業生產上示范推廣,逐步實現化肥零增長目標,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用量2000kg/hm2。
作者簡介:熊菊芬,女,云南瀘西人,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環境保護和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