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
摘 要:該文總結了近10多年的寧前胡栽培技術研究文獻,并對寧前胡栽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中藥材種植前景進行展望。
關鍵詞:寧前胡;栽培技術;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 S56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5-0116-3
《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1]規定:前胡為傘形科植物白花前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rm的干燥根,白花前胡又名:姨媽菜、羅鬼菜(李宗昉《黔志》),水前胡(《植物名實圖考》),野芹菜、巖風、南石防風、坡地石防風、雞腳前胡、巖川芎[2]。寧國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天目山北麓,當地出產的前胡享譽海內外,具有“皮黑、肉黃、個大、香濃、條長”等顯著特征,在市場上被稱之為“寧前胡”。2009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查和組織專家評審,“寧前胡”被認證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并予以重點保護,涉及區域為寧國市寧墩鎮、霞西鎮、仙霞鎮、梅林鎮、胡樂鎮、中溪鎮、甲路鎮、萬家鄉、云梯鄉、青龍鄉、南極鄉、方塘鄉、竹峰辦事處等13個鄉鎮(辦事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8°~119°24[′],北緯30°17[′]~30°37[′]。
前胡為多年生草本,花期8-9月,果期10-11月。野生前胡多生長于海拔200~1500m的山區向陽坡疏林緣、草叢、灌叢、路旁和山谷溪溝邊。受市場影響,采用人工栽培方式的寧前胡規模呈現出迅速擴大的趨勢,在2004年,人工栽培的寧前胡規模尚在100hm2以下,而到了2013年,人工栽培的寧前胡規模接近1480hm2;產量由144t提升到2000余t;產值也由240萬元增加到7580余萬元;分別實現了1380%、3160%的增幅,成效非常顯著[3]。為進一步促進我市寧前胡產業發展,筆者對近10多年發表的寧前胡栽培技術研究文獻進行簡要歸納分析,現匯報如下:
1 生物學特征
1.1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株長0.3~1.2m。常有數支表皮呈褐色的圓錐形根。上部分枝有大量的短毛,同時有大量的褐色葉鞘纖維留存在莖的基部。葉互生,莖下部葉與基生葉為長0.1~0.3m的羽狀分裂,呈紙質,并且有缺刻狀粗鋸齒出現在葉邊緣,有寬鞘存在于基部及6~20cm的葉柄。復傘形花序葉生或頂生,長有粗毛;總苞片呈線狀,有7片呈線狀的小總苞片;有5瓣頂端有內曲舌片的近圓形白色花瓣;子房下部有5個雄蕊。雙懸果呈橢圓,長有粗毛,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1.2 生長習性 野生寧前胡喜涼爽、濕潤,海拔200~1500m的山區是主要的生長區域,在灌叢、草叢、山谷溪溝邊、路旁與向陽坡疏林緣等多蔭環境處多有出現。野生寧前胡具有較強的適應力,能夠在干旱、寒冷的環境中生長,但是怕澇。盡管前胡不具有較高的禾稈,然而其根系發達,因此其栽培應選取繁殖質較為豐富且土質疏松、深厚的壤土或沙壤土,同時地塊的選擇還需保證一定的蔭蔽度。如果地塊存在排水不暢、蔭蔽過度等情況,會阻礙前胡正常生長,并且會引起爛根。不宜在低洼易澇地、質地黏重沙土地、瘠薄干旱沙土地種植。
2 栽培技術
2.1 選地整地 王啟苗[3]通過研究野生前胡的繁殖特性,提出前胡栽培應選取繁殖質較為豐富且土質疏松、深厚的壤土或沙壤土,最為適宜的是中性偏堿性的pH值6.5~8.0的土壤。如果需要進行大范圍種植,則應選擇在山場坡度為20°~30°(山區雨水較多,坡度大于45°受雨水沖刷的影響較大)的疏林下進行套種[4]。在山地時,要依勢建寬約1.3m的畦田,并構筑1~2m長的綠色隔土帶(隔土帶間距3~10m為宜),從而有效避免水土流失;在平地時,地塊的選擇要確保良好的排水性,然后平整地塊,構筑成寬1.2~1.5m的畦田。
2.2 選種播種 霜降時分,前胡種子慢慢成熟。11-12月,當紫褐色出現在雙懸果表面時,將種蓬連同花梗一并用剪刀剪下,采用堆積的方式置于干燥的室內環境中,并進行不定時的翻動,防止出現堆積發熱,經過10~15d的時間,種子即可成熟。此時,收集果實,通過風凈、過篩的方式去除雜余,然后進行自然晾干,再將果實裝于布袋內,放置于陰涼處進行儲存[3]。播種前用溫水浸種24~30h,然后才用水選法取出飽滿種子,均勻撒于畦面,用掃帚輕輕掃平,使種子與土壤接觸緊密[5]。播種分為冬播(12月上旬)和春播(2月上旬至清明節期間)[5]。播種方式可以撒播,也可以條播,以種子撒播為好[4],每畝用種量1~1.5kg。前胡適宜冬播,最好在12月上旬至土壤封凍前進行播種,種子發芽適宜溫度為10~15℃,冬播前胡出苗早,抗逆強。同時也可進行春播,時間為來年2月上旬至清明節期間,但不得晚于清明,否則逐步升高的氣溫容易灼傷出土的幼苗。光照對前胡發芽有決定性影響,在黑暗狀態下,前胡發芽的概率幾乎為零,所以播種時不得對種子進行覆蓋,最多使用掃帚輕拂或用薄薄的草木灰進行遮蓋,以使得土壤與種子能夠更好的交融。
2.3 田間管理 從出苗至倒苔,前胡需要大約220d,如果管理過于粗放,則會導致荒草大量存在,所以除草是田間管理的主要內容。彭文龍[6]建議冬播前對地塊雜草進行化學除草,選用5%草甘磷兌水噴霧除草,15d后翻耕,施土雜肥、豬牛糞3~6kg/m2作基肥,整畦并用乙草胺封閉除草。但向繼仁[4]、王啟苗[3]反對采用化學除草劑,而是提出以人工除草的方式對侵害性雜草進行清除,以使得其生物學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
2.3.1 除草 通常而言,前胡需要進行3次除草,幼苗高度5~6cm(4月下旬至5月中旬)進行第一次除草,前胡生長旺盛時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進行第二次除草。同時還需要進行定苗或移植,以使得1hm2苗保持大約120000株的數目;而第三次除草的時間則在7月末至8月初期,借助除草使得植株能夠正常生長,同時促進其根部的發育,以使得產量得到提升。
2.3.2 施肥 基肥是前胡的主要施肥方式,在進行整地等播前準備工作時,將3000kg商品有機肥或腐熟充分的豬糞等有機肥或50Kg復合肥進行一次性施肥。此后,在幼苗期—7月中旬,都不得進行追肥。過早追肥容易促使抽薹開花大量出現,根部出現木質化現象而致使產量受到影響。在進行第3次除草的7月末至8月初期,以土壤肥力為參照,1hm2按照大約225kg的復合肥進行追肥;此后,在8月末至9月初或白露時節前后的兩個時間段內,依據前胡的生長狀況,1hm2按照75~225kg的復合肥進行第二次追肥。如果使用固體化肥進行追肥,則需要避開干旱時節,以防止對前胡植株造成損傷乃至死亡,從總體上講,施肥必須把握住前控后促的原則。因前胡具有的怕澇、耐旱的特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干旱天氣需進行人工補水,而陰雨天氣則需要對排水問題予以關注。
2.3.3 折枝打頂 通常來講,前胡的開花結果都發生在第二年,如果開花,因為營養的流失其根部會呈現出木質化的現象,從而生長為不具有藥用價值的“公前胡”。所以,要實現產量的有效提升,實現開花率的降低是非常關鍵的內容。王啟苗[3]、向繼仁[4]通過研究得出,“折枝打頂”能夠顯著減少開花率。通常來說,在前胡形成花莖、生長20~30cm長的3月末至4月初時,與第一次中耕除草相結合進行打頂。對于生長過盛的1年生植株,其打頂時間可以在6月中旬。相較于未開花植株,通過折枝打頂能夠使根部更為粗壯,可以提高產量。為了能夠使前胡的野生性狀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王啟苗[3]提出需使用野生管理模式來進行折枝打頂,在單位面積范圍內,選取范圍大約為3m×3m的抽薹開花的“公前胡”進行保留,讓其自然生長,直至自然脫落的種子生根發芽,次年即能夠采用挖大留小的方式采挖前胡。通過此種方式獲取的前胡不僅具有更大的根條與個頭,且具有與野生前胡相同的品質、性狀和外觀,能夠使產品率與出口規格得到顯著提升。
2.3.4 病蟲害防治 向繼仁[4]研究表明:病蟲害對前胡的影響較小,并未有病蟲害在實驗地出現,只是植株在低洼積水處生長容易出現根腐病。根腐病的發生主要在多濕高溫季節,王啟苗[3]提到在雨季需要對溝渠進行及時的疏通,保障良好的排水,以使得田間濕度得到有效降低;如果有病株出現,則需要快速的清除并予以焚燒,同時在確保單獨使用的情況下,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進行1次噴防或澆根,7~10d后,重復進行一次上述噴防或澆根。王啟苗[3]發現蚜蟲危害在前胡栽培中有少量存在,面對此種情況,需要加強對田園的清理,使周邊雜草得到有效清除,從而實現蚜蟲與越冬蟲源遷入幾率的顯著降低;如果有蚜蟲出現,可以采用噴霧的方式使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進行防治,保持5~7d的頻率進行2~3次噴治即可。
2.4 采收與加工 中國藥典規定前胡于冬季至次春莖葉枯萎或未抽花莖時采挖,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或低溫干燥。向繼仁[4]、王啟苗[3]研究表明前胡生長停止的冬至時節到次年前胡發芽前的時間段是采收前胡的最佳時期,此時進行采收的能夠獲得品質最優的商品,且具有最高的折干率與產量。將不抽薹的植株根兜挖掘出來,清除其中的地上部分與攜帶的泥土,再進行低溫烘干或晾曬,然后去除其上留存的細須,即能夠用于售賣。此外還可將其上的側根與細尾予以剪去,制作成高檔條胡用于出口銷售。烘干前胡時,烘箱溫度對產品有重要影響。邱曉霞等[7]通過研究得出盡管白花前胡采用50°C進行干燥能夠獲得符合藥典相關標準的甲素與乙素含量,然而卻會顯著的改變前胡所含的甲素與乙素含量。所以,他們提出應在不超過50°C的情況下進行寧前胡的干燥作業。
3 存在的問題
邱曉霞等[7]通過研究得出,栽培模式對寧前胡所含3種香豆素含量產生的影響最為關鍵,生長進程中根部分叉程度次之,然后是干燥溫度。山谷溪溝邊、山邊灌叢中、向陽坡疏林緣是野生寧前胡的主要生長區域,其抽薹開花需要經過多年的生長,而如果采用人工栽培的方式,其抽薹開花通常在第二年即會發生,這會使得其根部積累次生物質的時間被極大壓縮,從而顯著降低寧前胡的質量。所以需要對與人工栽培寧前胡的質量相關的各類因素進行深入的研究,最大化實現栽培的仿野生性,有效實現營養生長周期的延長,從而實現藥材質量的提升。
岳婧怡等[8]通過研究得出,與野生前胡相比較,栽培前胡所含揮發油種類相對較少,且其中化學成分比重存在一定差異。α-蒎烯在天然精油中廣泛存在,是進行香料合成所需的重要原料。無論是栽培或野生寧前胡,α-蒎烯都是其中所含的最高含量的揮發性化合物。相較于野生前胡,栽培前胡缺少有花香、青香及香脂香氣的(E)-β-金合歡烯;缺少有馬鞭草香氣的順馬鞭烯醇;缺少有蒿草味的β-古巴烯;同時,有部分倍半萜類與單萜類化合物也存在缺失。上述化合物大都存在特殊的香味,所以,相較于野生前胡,栽培前胡的香味稍有缺失。產生上述缺失的具體原因及其對寧前胡藥效的作用尚需進行深入探究。
4 展望
作為野生白花前胡的主產區,寧國市是安徽省中草藥基地,在全國出產的前胡總量中,有超過1/3為寧前胡。寧國市委市政府應以自身在中藥材種植方面具有的優勢為依托,對農業結構進行導向式調整,積極推動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我們相信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突破,寧國市以寧前胡為主導品種的中藥材種植面積會不斷擴大,會帶動一大批農民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國家藥典委員會,2015.
[2]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6:1723.
[3]王啟苗.“寧前胡”人工栽培優質高產關鍵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5(1):137.
[4]向繼仁.寧前胡仿野生栽培技術研究[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6,20(4):18.
[5]李健.寧國市新造林地寧前胡套種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24):109.
[6]彭文龍.寧前胡無公害人工栽培技術[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4(4):20.
[7]邱曉霞,張玲,岳婧怡,等.寧前胡中3種香豆素含量影響因素的考察[J].中藥材,2016,39(4):713.
[8]岳婧怡,張玲,邱曉霞,等.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測定野生和栽培寧前胡揮發油成分[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6(1):67.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