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鹿峰+鄭笑春
摘 要:桑園套種是我國目前養蠶的一種基本模式,通過食用菌(竹蓀)來進行養蠶栽培技術。本文主要介紹了桑園套種的基本模式,以及食用菌(竹蓀)對其產生的經濟效益探究。
關鍵詞:桑園套種;食用菌(竹蓀);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S646.80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49
作為落葉樹種的桑樹,采葉養蠶的季節不長,養蠶季節也分為閑季和忙季,在每年的4—10月是養蠶的最好季節,因為在這段時間,氣候條件比較好,正是桑樹生長的季節,我國的蠶絲目前主要是靠出口,對外貿易的依賴性高,因此,容易受到國外經濟的大幅度影響。這個時候還可以種植竹蓀,竹蓀體態優雅,營養豐富,鮮美可口,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有“真菌之花”和“菌中皇后”之美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蠶絲受到了嚴重影響,之后產量就不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經濟效益,桑園套種將會采用食用菌(竹蓀)栽培技術來進行養蠶。如何通過套種食用菌(竹蓀)來利用桑園,綜合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單位面積桑園的總體效益,發揮桑園的最大效益,促進蠶農增收,減少繭絲綢市場處于低潮時對桑蠶業發展的沖擊,有利于蠶行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1 桑園套種的最基本模式
桑園套種就是為了提高桑蠶在單位面積的產量,充分利用勞動力來穩定生產的一種立體生態模式,可以種植一些經濟農作物,桑樹套種要堅持以桑樹為主,其他經濟作物為輔,食用菌(竹蓀)是一種不錯的經濟作物,可以作為首要選擇,竹蓀是一種腐生菌,菌絲能從腐竹、腐木、竹根、竹鞭及腐殖質土中吸收所需C、N和無機鹽等營養。人工栽培可用竹子的各種副產物、木屑、麥秸、甘蔗等作為碳源,以麩皮、米糠、豆餅粉為氮源。
2 食用菌(竹蓀)的經濟效益
2.1 提高蠶農桑園的經濟效益
竹蓀作為一種食用菌,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是不容忽視的,為桑園套種的農民帶來了新的致富機會。在桑園套種過程中,需要和食用菌(竹蓀)栽培技術結合起來,培養一些新型的食用菌(竹蓀)。近些年來,隨著桑園套種技術的不斷提高,對桑園套種進行了前期的推廣,講授了一些很實用的科學管理方法,給桑園套種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種植人員也會得到很大的實惠,對促進種植人員的增收是有很大幫助的。
在桑園套種期間,也就是所謂的休眠狀態,桑樹之間需要一個多方面的層次來互相配合,構成了大自然的良好系統,在種植桑樹的時候,要注意不定期地除草、施肥、松土,食用菌(竹蓀)是在桑園套種期間最適合培養的一種經濟作物,竹蓀在夏秋季節單生或群生于竹林、竹子與闊葉樹混交林,以及庭院林邊等處。套種食用菌(竹蓀)促進了蠶農民的增收,提高了桑園的經濟效益。近幾年,隨著對套種食用菌(竹蓀)的大力技術栽培,運用了相對科學的管理方法,由此可見,食用菌(竹蓀)對于桑園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2.2 給桑園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桑園套種食用菌(竹蓀)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一種重要工具,具有周期短、投入少、見效快等顯著特點,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光照資源優勢,所套種的蔬菜、食用菌等從移栽開始到收獲前夕,正好是桑樹的整個生長期,桑樹枝條上基本沒有葉子,桑園里光照強度好,光能利用率高。桑園套種食用菌(竹蓀)正常情況下,能夠與桑樹互相配合、吸收,加上桑園里的光照吸收好,能夠使食用菌(竹蓀)在很好的環境里生長,在食用菌(竹蓀)的生長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殘渣,正好這些殘渣物可以作為肥料融入到土壤中,作為土壤的養料,綠色環保無污染,給桑園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2.3 提高了桑園的生態效益
在對桑園進行食用菌(竹蓀)套種之后,蠶農給桑園套種作物的施肥、土壤松土、開溝排水,也加強了對桑樹的管理,不但有利于增加桑園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通透性,而且還有利于消滅桑樹越冬害蟲,為桑樹生長創造有利條件。對桑蠶的樹枝修剪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更有利于對桑園套種的管理,將食用菌(竹蓀)留下的殘留物用作土壤的肥料養分,一些竹粉、甘蔗渣作培養基質,竹蓀喜陰,桑葉正好起到遮陰效果,同時,竹蓀栽培基質廢料還能為桑園提供有機養分,桑園立體種植的模式能充分利用光、熱、水等資源,形成了多配置、多格局的立體管理模式,對當地的生態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收益。
3 桑園套種食用菌竹蓀應注意的問題
堅持以桑園套種為主,以食用菌(竹蓀)為輔助作用的種植模式,桑園套種作為整個模式管理的主心骨,對生態系統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充分發揮套種增產、增收的作用,但是不要影響桑樹的生長,在管理時要與桑園套種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增產增收的功效,在桑樹生長期間與食用菌(竹蓀)互不影響,互相促進。要因地制宜地選擇食用菌(竹蓀)的生長環境和地理位置,科學合理地選擇生長周期短的、經濟價值高的經濟作物,避免選擇那些生長周期長、適應環境能力差的經濟作物,只有選擇好食用菌(竹蓀),才能對桑園套種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4 結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在近些年是我國重點發展的一個方向,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也會遇到很多的發展商機,在不斷提高蠶繭產量的基礎上,要大力發展桑園套種食用菌(竹蓀)的栽培技術,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光照資源的優勢去開發桑園基地,要始終保持堅持因地制宜、因時種植的規律,桑園套種食用菌(竹蓀)的成功,使當地農民走上了一條致富的道路,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效益,促進了我國蠶桑產品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聶永心,黃傘子.實體多糖的分離純化、結構鑒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4.
[2]華洋林.竹蓀多糖的提取分離、結構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
[3]鐘南清,劉家強.永新桑園套種竹蓀林農增收過萬元[N].中國綠色時報,2011.
[4]劉建華,歐陽慧智.大豆套種竹蓀在常山獲雙高產[N].衢州日報,2011.
作者簡介:覃鹿峰(1989-),廣西鹿寨人,壯族,本科,助理農藝師,鹿寨縣農業局經作站副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