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碩群 戴思全
摘 要:通過開展機插單季稻配方肥料高產高效運籌試驗,結果表明,氮肥基施量以105kg/hm2為宜,氮肥基蘗穗比例為4[∶]4[∶]2,磷肥基穗肥比例為8.5[∶]1.5,鉀肥基穗肥比例為4.6[∶]5.4。目標產量定為9000~9750kg/hm2時,N、P2O5、K2O推薦量為14kg、4.8kg、8kg,穗肥氮、磷、鉀肥分別占其總量的20%、15%、54%,控氮、減磷、增鉀的施肥配方與科學運籌有利于水稻形成合理群體和高產結構。
關鍵詞:機插秧;單季稻;高產高效;肥料運籌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5-0140-2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是一種采用高性能插秧機代替人工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方式,是水稻種植模式的重大變革。推廣實踐表明,機插水稻具有秧苗素質弱,移栽后緩苗期長,分蘗率比拋栽和手工插秧高,水稻分蘗高峰秧苗數量大,群體難調控等特點。研究機插水稻氮磷鉀養分吸收與高產施肥技術,可有效緩解機插水稻存在的技術瓶頸等難題,對促進當前水稻生產高產穩產意義重大。綜合太湖縣單季稻9000~9750kg/hm2目標產量下的推薦施肥和速效氮供應特征等試驗研究結果,本研究在2016年度機插單季稻高效施肥試驗的基礎上,對肥料運籌與產量形成及養分吸收等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初步分析,以期為機插水稻提供科學施肥指導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該試驗田塊前茬為油菜,土壤類型為砂泥田,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偏上,有機質24.60g/kg,全氮1.34g/kg;有效磷11.50mg/kg,速效鉀88mg/kg,pH5.60。
1.2 供試材料 水稻雜交組合為本地主栽的“隆兩優華占”。肥料選擇45%(18-12-15)配方肥(復合肥與緩釋肥),緩釋尿素含N≥43%。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處理1為對照,處理5為緩釋肥處理,3次重復,小區隨機排列,小區面積30m2。小區間用薄膜覆埂,單灌單排。成熟后單收單曬計產。具體的養分運籌方案見表1。試驗化肥總量(純量)控制在405kg/hm2以內。根據試驗田低鉀和氮、磷中等水平條件,設定產量大于9000kg/hm2的配方。第一次分蘗肥(氮、鉀)在移栽后7d施用,第二次分蘗肥(氮)在移栽后15d施用;穗粒肥在基部第一節間定長時施用,移栽后35d烤田。播種期5月20日,秧齡20d,移栽時采用乘坐式高速插秧機,其密度為30cm×14cm,每穴3~4苗,基本苗86.25萬/hm2左右。
1.4 調查記載項目 主要調查記載項目有考種(株高、穗長、總粒數、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莖蘗動態(基本苗、最高苗、分蘗消長情況、分蘗率、有效穗、成穗率)、植株檢測(植株和籽粒中的氮、磷、鉀含量)等。
1.5 數據分析 采用Excel、TFsoft田間試驗分析系統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水稻群體結構的影響 試驗表明,基蘗氮肥的施用利于機插水稻分蘗發生,其中處理4分蘗肥分2次施用明顯延長了分蘗期,緩釋(氮)肥一次性基施亦拉長了水稻分蘗盛期。各處理莖蘗苗增長最多期基本出現在7月27日左右(移栽后39d),處理1、2、5分蘗發生早、快;分蘗始高峰期處理1、2、3出現在7月15日(移栽后27d)左右,處理4、5出現在7月21日(移栽后33d)左右,處理3、5分蘗時間拉長的相當明顯;畝莖蘗苗開始下降的日期基本出現在8月5日左右,以處理4、3下降速度最快。
2.2 不同處理對水稻成穗率的影響 控制基蘗肥的用量能促進有效分蘗的發生,可強化水稻中后期養分積累能力,提高優勢分蘗的成穗率。由表2可知,試驗各處理基本苗在81.75萬~85.2萬/hm2,分蘗率以處理3最高,達到了488.64%;各試驗處理成穗率在56.73%~62.79%,最高成穗率為處理2的62.79%(處理2)。
2.3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及產量性狀的影響 從表3的產量結果統計分析可見,以處理4的平均產量 9919.35kg/hm2最高,分別比處理3、2、1、5增產29.85、75.75、515.1、527.25kg。處理2、3、4三者之間平均產量水平差異不顯著,處理2、3、4的平均產量水平與處理1、5的平均產量水平相比,增產極顯著。
當機插水稻達分蘗高峰時,單位面積的莖蘗苗一般數量很大,因此無效分蘗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其空耗養分,群體質量必須靠氮肥加以調控。如試驗處理1,養分運籌上存在基蘗肥比例過大(83%)問題(見表4),出現了生長后期養分供應不足,穗粒數減少,結實率和千粒重下降等現象。
試驗各處理產量構成分析(見表4),處理2以有效穗達307.95萬/hm2為最高,比其他處理高7.35萬~34.05萬/hm2;
株高以處理4的123.11cm達最高,比其他處理高0.70~2.61cm;穗長以處理1的25.13cm為最長,比其他處理長0.40~1.21cm;穗實粒數以處理4的170.35粒最高,比其他處理多2.21~13.67粒;結實率處理3以86.03%為最高,千粒重處理3最大(26.53g),比其他處理重0.1~0.7g。
通過試驗的養分運籌可以看出,當氮肥用作基蘗肥的比例達到總量的80%時,水稻生物量遠遠大于基蘗肥低于總量的80%處理;穗肥氮磷鉀肥占總量的比例為20%、15%、54%時,表現為著粒密度(穗總粒/穗長)增大,結實率提高,產量形狀和構成明顯優化。
2.4 養分運籌對水稻養分吸收量的影響 從表5可以看出,每100kg稻谷養分吸收量為N 1.96kg、P2O5 0.66kg、
K2O 2.87kg。其中每100kg稻谷N吸收量以處理4的2.03kg最高,較其他處理高0.02~0.17kg;每100kg稻谷P2O5吸收量與K2O吸收量的數據比較,各處理間差異不明顯。
在化肥用量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執行的肥料運籌方案不同,水稻每100kg稻谷養分吸收量也有所不同:氮肥不同運籌方案中,由于緩釋肥存在后期供氮不足的問題,造成其每100kg稻谷N、K2O養分吸收量均有所減少。磷肥運籌試驗各處理每100kg稻谷P2O5養分吸收量基本無差異。鉀肥不同運籌方案中,當穗期鉀肥占總量的54%時,每100kg稻谷K2O養分吸收量有所增加,鉀肥利用率相對提高,需要說明的是,處理5因僅基施鉀且總施鉀量小,單位K2O吸收量以2.75kg/100kg為最少。機插水稻只要基蘗肥、穗肥并重,高產高效目標即能基本達到。
3 結論
根據試驗土壤條件和前期水稻肥效試驗成果,為機插水稻選擇的優化施肥配方及運籌方案,在機插方式相對密植的條件下,氮肥全部基施或前期施用比例過大,對稻谷養分中氮養分吸收有諸多不利影響,鉀肥適量、適期的追施可明顯提高稻谷鉀吸收量。
(1)機插單季稻目標產量9000~9750kg/hm2,控氮、減磷、增鉀的合理推薦量為:N210kg/hm2、P2O572kg/hm2、K2O120kg/hm2。機插水稻每100kg稻谷養分吸收量為N1.96kg,P2O5 0.66kg,K2O 2.87kg。
(2)機插單季稻氮肥基蘗肥占比總量80%以上時,水稻無效分蘗多且產量低。當氮肥基蘗穗比例為4[∶]4[∶]2,磷肥基穗肥比例為8.5[∶]1.5,鉀肥基穗肥比例為4.6[∶]5.4時,可達高效高產目標。
(3)機插單季稻基蘗肥的氮肥用量不高于105kg/hm2時,能促進有效分蘗的發生,提高成穗率。增施鉀肥,氮鉀比例由農民常規的1[∶]0.3提到配方施肥的1[∶]0.57,并穗期補鉀可顯著增產。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