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雄榮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所占據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在農業發展體系中,水稻種植至關重要,為滿足社會對稻谷量的需求,必須重視水稻栽培技術,注重對各項技術要素的管控,利于達到水稻增長、保質的效果。針對此項問題,本文就優質稻谷的栽培方法展開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優質稻谷;栽培;方法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56
在我國,水稻栽培面積在不斷擴大,經過統計,我國每年水稻種植面積達到約3200萬hm2,其栽種面積占到全面總面積的30.0%左右,水稻總產量則達到全國糧食產量的45.0% 左右。為滿足國家的發展需求,必須打造更為規范性、優質的施工技術,強化對相應栽培方法的應用,進而提高稻谷栽培質量與產量,進而可促進水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1 做好播種前的準備工作
為達到水稻優質高產的目的,必須重視每個栽培環節,強化對栽培技術的合理性管控,以降低技術性風險,進而提高水稻種植效果。
1.1 應做到科學選種
選擇的種子必須是經過一些審定部門審定通過的品種,且要在專業營銷部門來購買,以控制好種源,不可為了貪圖便宜而在混雜的市場中購買。
1.2 選擇相應的水稻品種
在選擇品種時,要充分結合種植基地的自然環境、土壤條件等來選擇相應的水稻品種,這是提高水稻質量與產量的重要前提。
2 栽培技術
一系列準備工作完成后,要開始栽培工作。要培育壯苗,同時還要開展曬種與浸種處理,在曬種時,必須要進行翻種處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損傷種子的胚與種皮結構。浸種時,必須使用溫湯浸泡,使用濕潤育苗或塑料薄膜來開展育苗操作,繼而保證稻谷能達到出苗齊、壯[1]。要合理密植,科學開展田間配置,合理設置秧苗間的株間距與行間距,嚴格控制播種的密度,是決定水稻產量的關鍵所在。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機械插秧,這樣相比人工插秧,機械插秧更加規范、統一,讓秧苗能夠整齊劃一。栽插秧苗時,要保證秧苗帶土帶藥,進而能達到高產的目的。
3 田間管理
3.1 田間培育管理
3.1.1 開展合理的施肥管理
實施田間培育管理工作所耗費的時間較長,首先,就要開展合理的施肥管理,施入一定量的有機肥,秧苗在移栽之前應施入足量的底肥,不可僅僅施在表面上,要有一定的深度,旨在防止出現燒苗的問題。待到生根時,要施入一定量的青肥,根據肥料配置詳情、土地肥沃程度、需肥特質等進行合理化配置[2]。施入基肥時,應將磷肥與有機肥進行混合性施用,開展翻耕操作時,要施入一定量的有機肥,還要做好適時的追肥處理,并時刻觀察田間秧苗分布情況與生長狀態,保證秧苗生長能不缺肥料,以促進秧苗中后期健康茁壯的成長。
3.1.2 田間灌溉管理
秧苗生長會需要大量的水分,提供足量的水分,是保證水稻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條件,但是秧苗缺水或水分過多,都會影響秧苗的正常生長。因此,在實際生產生活中,要采用濕與淺相結合的原則,灌溉時,水分不可將秧苗的心淹沒,插秧之后,灌水操作也不會超出秧苗高度的60%,這樣可避免發生水分過多而出現淹苗的情況,這會秧苗質量產生極大的損害,會對秧苗后期的生長構成威脅,最終威脅水稻的產量。
3.1.3 應加強病蟲害管理工作
通常情況下,水稻的常見病蟲害有稻曲病、稻瘟病等,一旦發生,會對水稻產量與生長質量構成威脅,最終會威脅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因此,必須加強對病蟲害的科學性防治,采取物理防治、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相互結合的方式,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對病蟲害的防治,是栽培綠色、優質稻谷的重要途徑。
3.2 田間后期管理
在水稻生長的不同階段,其對于肥料、水分等的需求也存在差異。因此,種植戶應掌握水稻在各個階段的發展情況,利用專業的田間管理技術,結合不同階段的需求開展灌水施肥操作。例如,在孕穗期不需要大量的水,此時,則需要采取間歇性的灌溉,還要適度進行曬田操作;水稻的減數分裂期則需要足量的水,此時,應及時補充水分,以防止旱苗問題的出現,避免影響稻谷的產量與質量。
4 結束語
優質水稻的栽培工作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程,其面臨著不斷的挑戰與困境。現如今,我國在優質水稻栽培上的技術還不夠純熟,且栽培管理上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為達到水稻優質、高產的目的,必須對優質稻谷的栽培方法予以探索,以求獲取更高的收益,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提高稻谷的產量與生長質量, 以促進水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促進優質水稻的大量生產,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李曉萍.優質稻谷綜合配套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7 (03):12.
[2]唐江霞,饒鳴鈿,黃顯波,等.雜交水稻谷優明占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福建農業學報,2013(12):122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