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聰+聶繼東
摘 要:通過運用對比分析的論證方法對農業機械設備在降低三大糧食作物生產成本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詳細的分析,得出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我國北方地區農業種植通過應用農業機械,在玉米、水稻、小麥、黃豆等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成本方面,都呈現出了逐漸降低的發展趨勢。希望相關技術人員能夠引以為鑒,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認識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規律。
關鍵詞:農業機械;糧食作物;生產成本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64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產品在國民總體經濟發展中的占比逐漸提升,農業經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的競爭壓力逐漸加大。農產品自身生產成本過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政府在經濟方面發揮宏觀調控職能的難度。為更好地順應時代變化發展的步伐,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優勢,有關農業機械在降低三大糧食作物生產成本中產生的具體作用,就成為了相關工作人員的研究重點。
1 北方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在社會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不斷推進的帶動下,北方地區各主要糧食作物的農業種植也呈現出了全新的發展態勢,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產作業方式逐漸代替傳統人力小規模種植的生產手段。進入2010年,我國北方各主要糧食作物種植大省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更進一步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玉米、水稻、小麥及黃豆等為代表的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的100%覆蓋。但由于多種不可預知客觀因素的影響,北方地區主要糧食作物的機械化種植依舊存在著科學技術生產水平有待提升、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強化,以及家庭生產規模較小等主要的矛盾問題,在影響糧食作物種植生產成本的同時,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1]。
2 農業機械在降低三大糧食作物生產成本中的作用分析
2.1 農業機械改變糧食作物生產成本的價格指數
以我國北方地區玉米、水稻、小麥及黃豆等典型密集型農業種植產業為例,在農業機械大量投入到三大糧食作物的生產成本的影響下,在農業生產成本中,勞動力的數量及投入成本逐漸呈現不斷下降的負增長趨勢。農業機械在北方玉米、水稻、小麥、黃豆等典型農作物生產種植過程中的應用,有效緩解了種植面積與種植勞動力數量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種植工作開展的效率,降低了每平方公頃糧食作物整體的種植生產成本。
2.2 農業機械化替代糧食作物的勞動力生產
通過深入研究中國北方農業糧食作物生產種植情況相關的統計結果可以發現,我國北方地區玉米、水稻、小麥、黃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量從20世紀的80年代中期開始,以逐年上漲的趨勢不斷發展[2]。農業機械的大量投產和使用對糧食作物生產方式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結構調動都產生了直接和顯著的影響,二者之間在經濟成本的支出方面呈現負性相關的發展關系。截至21世紀的第4個年頭,我國北方地區的玉米、水稻、小麥、黃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均種植面積的用工數量已經從20世紀的259.5個/hm2,降低到當今社會發展進程當中的148.9個/hm2。
在這一社會發展背景的同一時間段內,農業機械在北方部分省市種植范圍內的大量應用,使玉米、水稻、小麥、黃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技術人員在不斷提升自身現代化種植技術應用水平的同時,提高了相應農作物生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的價格競爭優勢。農業機械的大量投產,使北方原本以種植玉米、水稻、小麥、黃豆等農作物為主的地區產生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這些剩余勞動力逐漸走出農村進入城市務工,在加快了我國城市化建設的發展速度的同時,也在另一方面提升了相應農業種植家庭的整體經濟收入水平。家庭經營整體經濟收入水平的顯著提升,也是我國北方地區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的明顯標志之一[3]。
3 結論
糧食作物的種植和生產是我國農產業中較為典型的密集型生產種類。將現代化農業機械的生產方式更好地結合應用到我國農業生產種植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是社會經濟以及農業種植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提升的必然要求。只有負責糧食作物種植工作的相關技術工作人員真正認識到,農業機械的應用能夠極大降低糧食作物的生產成本,才能樹立正確的種植觀念,全面提升農產業的經濟收益水平。
參考文獻
[1]鐘甫寧.正確認識糧食安全和農業勞動力成本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16(01):4-9,110.
[2]王藝穎,劉春力.陜西省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成本收益研究——以小麥、玉米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06):143-148.
[3]張應龍,謝永生,李曉,等.黃土溝壑區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穩定性及成本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10(04):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