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杰
摘 要:新型城市未來發展潛力之一就是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建設亟需銀行參與。銀行作為經濟運行命脈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支持智慧城市建設。該文首先介紹我國智慧城市發展背景,其次解構智慧城市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再次概述我國智慧城市整體情況,最后提出銀行支持智慧城市的舉措。通過對智慧城市研究,分析銀行支持智慧城市建設舉措,可以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中,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
關鍵詞:智慧城市 銀行服務 研究
中圖分類號:TU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5(c)-0157-03
構想未來“新的城市形態”——不用跑公安、民政、人社、工商、出入境管理等多個政府部門,在電腦前可以把婚姻、護照、營業執照等各種證件辦妥等……這就是我們在智慧城市里的生活,而且這一切正在發生。智慧城市建設需要銀行的參與,而研究銀行服務智慧城市,須先理清智慧城市內涵、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從而有效支持智慧城市建設。
1 我國智慧城市發展背景
1.1 信息技術進步為智慧城市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智慧城市技術層核心是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和云計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大加速了數據的產生。據統計政府掌握了社會上80%的數據。物聯網發展促進了數據生成方式發生根本轉變。云計算和互聯網能夠存儲GB級數據量并挖掘出數據間隱含的關聯性,還可以通過網絡將計算能力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
1.2 智慧城市發展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需要
智慧城市不僅能夠促進三網融合、高新技術等戰略新型產業發展,帶動消費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還可以轉變過去高耗能、高污染等粗方式的發展方式。相比于過去,智慧城市是典型的低碳、環保、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方式。
1.3 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是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
微信、支付寶等互聯網企業憑借方便、快捷、多樣化的服務幾乎沖擊到每一個傳統行業,在服務業用戶不再滿足于過去簡單的商品和服務購買需求,更注重良好的服務體驗。當智慧城市發展到可以為政府轉變社會管理方式,為加快向服務型政府邁進提供解決方案時,智慧城市建設也就得到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并作為轉方式、惠民生的重要手段。
2 智慧城市解構
智慧城市是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以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運轉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時代城市發展的新模式[1]。
2.1 智慧城市應用項目
智慧城市根據其服務領域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以政府機關數據集成為主的智慧政務,二是服務廣大市民的智慧民生,三是服務企業等經濟活動領域的智慧產業,三大類平臺之間可以互聯互通,共同構成智慧城市平臺整體[2]。
2.2 智慧城市技術架構
我們可以將智慧城市從技術層的角度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和應用層。正如人體的神經系統,感知層為末梢神經,網絡層為傳輸神經、平臺層為中樞神經、應用層為反射現象。
(1)感知層。利用RFID(射頻識別)、傳感器、攝像頭、二維條碼、遙測遙感等傳感設備和技術,實現對城市中人與物的全面感知。感知層是智慧城市技術體系的首要環節,主要進行信息的的采集處理,為智慧城市的高效運行提供基礎數據。
(2)網絡層。通過電信網、互聯網、廣電網,將感知層收到數據傳輸給平臺層。
(3)平臺層。云計算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挖掘數據之間隱含的關聯性。
(4)應用層。數據通過云計算后在相關行業和領域中應用。
2.3 智慧城市商業模式
(1)商業模式類型及優劣勢分析
模式一:政府獨自投資建設和運營
特征描述:政府負責項目的投資、建設、維護和運營,沒有其他方參與;優勢:政府對項目控制權強;劣勢:財政壓力較大,政府承擔運營維護等;案例:美國德克薩斯州的CorpusChristi市無線城市。
模式二:政府投資,委托專業公司建設和運營維護
特征描述:政府進行投資,并通過招標等方式委托專業公司建設和運營維護;優勢:政府對項目有控制權,同時發揮專業公司優勢;劣勢:財政壓力較大,公司持續經營積極性問題;案例:新加坡“智能國家2015。
模式三:政府和運營商共同投資,專業公司建設并運營
特征描述:由政府和專業公司共同出資,專業公司負責建設及運營管理;優勢: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吸引社會投資;劣勢:面臨著項目產權和收益難以界定;案例:美國費城“無線費城”。
模式四:專業公司獨立投資建設和運營
特征描述:政府給予專業公司特許經營權,由專業公式獨立負責智慧城市子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工作;優勢:產權清晰,減輕財政壓力,充分發揮公司專業優勢;劣勢:需要有持續的盈利模式,政府監管難度較大;案例:上海市智慧虹橋商務區。[3]
(2)商業模式選擇
如表1所示,選擇哪種商業模式,主要參考智慧城市項目的類型,比如項目屬性、投資規模、涉密性、共享性、專業跨度及難易度等。公益性項目、涉密性項目、政務類項目一般采用前三種模式由政府投資。專業跨度大、專業性強、投資規模大、共享性要求高的項目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投資,授權經營、聯合經營等模式。
2.4 智慧城市產業鏈及盈利模式
(1)產業鏈相關方
智慧城市建設覆蓋城市運營狀態的感知、傳遞、計算、決策、共享,與之匹配的智慧城市產業鏈有頂層設計、硬件設備制造安裝、軟件和信息服務、網絡通訊、系統集成和運營服務等。
政府作為智慧城市主導者,通常參與到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投資、建設、監督、使用等主要方面。網絡通訊商主要是電信、移動、聯通,為智慧城市提供網絡服務,連接上下游。
上游:項目頂層規劃,硬件設備商制造和安裝,基礎軟件和信息服務。中游:系統集成商。下游:運營商和廣大用戶。智慧城市項目運營商眾多,主要在生活服務領域。
智慧城市產業鏈上的供應商為降低邊際成本,提高綜合競爭力,為用戶提供一體化服務,上游供應商開始往中下游延伸業務。同樣作為下游的運營服務商利用用戶資源積極開展系統集成和云計算服務,上下游產業融合加快,呈現一體化趨勢,神州數碼等智慧城市綜合服務提供商應運而生。
(2)盈利模式
表2顯示的是主要盈利模式。
3 智慧城市建設情況
近年來,智慧城市已上升到國家層面重點發展。2015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要求“加快改革創新,提升社會管理水平,著力打造智慧城市。”截至2016年12月末,國務院公布了290個試點城市,智慧城市從前期規劃試點階段步入建設實施階段。智慧城市發展步驟大體為,先政務、民生,后產業。智慧政務成為各市智慧城市建設的標配項目,首先建設政務數據庫、公共服務平臺等基礎性項目。其次,政府將立足數據庫和信息網絡設施,根據財力狀況擇機投資建設智慧民生項目。再次,以調節經濟結構為目標,通過特許經營、委托經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智慧產業項目。比如資源型城市將以技術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為主線,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推動信息技術與礦山、物流、旅游、智能裝備和現代農業結合發展,為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提供良好的平臺和環境。
4 銀行支持智慧城市建設措施
十三五是我國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高峰期,在智慧城市合作中,銀行等金融機構具有網點網絡、資金實力、客戶資源等獨特的優勢,如何把銀行優勢與智慧城市建設結合起來,積極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4.1 為項目提供全周期投融資服務
(1)投融資財務顧問和上市融資顧問服務
對于城市數據庫等公益性、基礎性項目,具有投資額度較大、回收周期較長特點,不足以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同時政府數據要求保密不允許被非政府機構擁有,這些項目特點決定了投資以政府為主。銀行需要為建設方設計以政府資金作為還款來源的融資方案;對于企業創新平臺等智慧產業項目,可為建設方設計方案,由政府通過特許經營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同時引入產業基金、國開發展基金、PE等股投風投資金解決社會資本方資金缺口。同時,為建設智慧城市企業在IPO、定增方面提供咨詢、方案設計、中介推薦和項目協調等專業顧問服務。
(2)投貸聯動方式滿足項目建設期融資需求
對于社會資本投資的智慧產業項目,銀行可與取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共同組建”5+2”或“3+2”的產業基金,銀行作為優先方對接理財資金池投資項目,由項目使用者付費、劣后方其他收入承接退出期的銀行基金份額,同時由劣后級尋找第三方作為銀行基金份額的回購方。
(3)提供資產證券化等產品滿足項目運營期資金需求
智慧城市項目進入運營期后,項目投資方擁有大量的資產。投資方通過為用戶提供服務獲得收入,銀行可為投資方在銀行間市場承銷企業資產證券化,解決投資者資產流動性問題。此外,銀行還可提供中短期流動資金貸款解決項目運營期系統升級、設備更新、運維等資金周轉需求。
4.2 為項目相關方提供供應鏈融資服務
智慧城市項目產業鏈中有上游的設備、基礎軟件供應商,中游系統集成商和下游的運營商。銀行通過投貸聯動方式支持系統集成商投資建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利用其在產業鏈中核心地位,拓展上下游客戶,匹配供應鏈融資產品。
4.3 為項目相關方提供現金管理平臺服務
智慧城市子項目眾多,建設周期較長一般在3~5年左右,因此產業鏈中相關方在業務合作中資金信息往來較為頻繁,需要對賬戶和資金進行管理。銀行可憑借網點網絡優勢為產業鏈中相關方提供賬戶管理,開通二級賬簿,賬戶透支功能;提供流動性管理及資金實時結算功能;提供增值管理及自動轉存、投資理財等功能。
4.4 為用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智慧城市用戶也是銀行客戶。用戶在智慧城市應用項目中存在廣泛的信息數據交流和資金結算交互。銀行建立全國范圍數據中心、擁有跨國跨境服務能力,可以為用戶提供支付結算、投資管理、融資融信等綜合金融服務。不論是基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轉帳電話、智付通等傳統電子渠道,還是研發專屬產品開展新型資金結算和融通方式,都是對平臺功能的擴展,最大化滿足用戶需求。
5 結語
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是一個長期龐大工程,關系到經濟結構轉型和社會方式轉變等發展大計,不僅需要國家產行業政策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也需要銀行參與其中給予金融服務。研究銀行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以及支持措施,可以創新銀行支持智慧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提升銀行支持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服務水平和支持力度,為新型城鎮化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杰.重慶市智慧城市建設融資問題研究[J].西南大學,2015.
[2] 陳志強,向亮.智慧城市邏輯、維度與盈利模式研究[J].中國市場,2014(45):83-88.
[3] 楊會華,樊耀東.智慧城市商業模式分析和選擇[J].移動通信,2013,37(3-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