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榮
摘 要:水霉病是一種魚類養殖的常見疾病,它不僅具有廣泛的地域性,而且還具有明顯季節性,多發于春季魚種投放階段,由于魚種操作及運輸造成魚體損傷,感染水霉菌(Sapro-legnia)所致,是一種典型的病毒性魚病,對漁業生產危害較大。本文就大水面養殖魚種水霉病防治相關措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魚種;水霉病;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9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90
水庫大水面養殖,每年冬季和早春都必須投放大量魚種,魚種規格、品種搭配、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大水面魚產量及養殖效益。水庫魚種投放一般選擇在冬季或早春時節,此時氣溫水溫較低,魚種活動能力減弱,各種魚類致病菌處于休眠狀態,因此投放的魚種較少發生疾病,也不會發生大量死亡。但春節過后,隨著氣溫升高,各種致病菌迅速繁殖,投放的魚種長時間沒有營養補充,本身營養消耗大體質較弱,魚體瘦弱,加之拉網運輸投放等操作使受傷等原因,魚種易感染疾病,甚至大量死亡,其中水霉病就是春節魚種高發疾病,嚴重危害水庫漁業生產。
1 水霉病病因分析
水霉病俗稱白毛病、膚霉病,是水霉菌(Sapro-legnia)感染魚體(卵)所致。水霉菌(Sapro-legnia)屬真菌界、鞭毛菌門、卵菌綱、水霉目、水霉科。水霉菌在養殖水體內普遍存在,抗逆性強,能形成雄器和藏卵器進行有性生殖以抵抗不良環境影響。該病初發即病菌剛寄生魚體(卵)不久時,肉眼一般難以看出病魚(卵)異樣,而當肉眼能看到時,病菌絲已侵入魚機體內或卵膜內,大量繁殖向內外生長,成為灰白色的舊棉絮狀物覆于病魚(卵)體表。霉菌的動孢子從魚體潰爛處侵入,分泌酵素分解魚(卵)組織,吸取皮膚里的營養成分,在受傷病灶處迅速繁殖、蔓延、擴展,使病魚全身或局部長滿白色絮狀菌絲,患處肌肉腐爛,行動遲緩,飄浮于水面。同時隨著病灶面積的擴大,魚體負擔過重,最終病魚因體力衰竭而死亡。
2 水霉病發病特點分析
此病一般發生在20℃以下的低水溫環境,在春季最容易流行。水霉菌對寄主無嚴格選擇性,草魚、鰱魚、鳙魚等各種養殖魚類從魚卵到成魚均容易被感染。大水面養殖于冬季和早春投放的魚種,如果本身體質較差、拉網運輸投放時操作不當造成魚體受傷,春節過后隨著氣溫升高,大水面水質清瘦魚體營養得不到及時補充,體質不能恢復,抗病能力差最容易引起水霉病的暴發。發病初期,病魚焦躁不安,成群在水邊游動,有與其它固體物摩擦現象,然后患處肌肉腐爛、發紅,隨著病情加重病魚行動遲緩,食欲減退,最終死亡。
3 水霉病防治措施
投放體質健壯的大規格魚種是提高魚種抗病能力,有效預防水霉病的重要措施,魚種體質越大,其越冬耐受能力愈強,同時魚體的肥滿度愈大抗病能力愈強,成活率也愈高。建議大水面養殖必需投放500g以上的魚種,有條件的投放1000g以上的魚種更好,大規格的魚種抗病能力強,投放大規格魚種,既提高魚種投放的成活率,又縮短成魚的養殖周期,能夠取得更好的養殖效益。
魚種培育應多投喂蛋白質和淀粉含量較的餌料,豐富營養,增加魚體體內脂肪積累,使魚種膘肥體壯,增加魚體抗病能力。
魚種在運輸投放前一段時間,要進行拉網解鍛煉2~3次,以增強魚體體質及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在拉網及轉運過程中,操作要細心,避免魚體受傷
縮短魚種運輸距離和時間,有條件的地方應自己培育大規格魚種,在水庫上游或臨近地方建設魚種池,就地培育魚種,避免因長途運輸給魚種遭種損傷。有條件的地方可在大水體中進行圍網養殖或暫養,達到規格后再投放到大水體中,可以較好地防治水霉病的發生。
魚種池防治水霉病以消毒為主。生石灰是一種優良的池塘消毒劑,與水混合后潑灑,既能有效殺滅水體水霉菌,又能使水體保持弱堿性,為魚種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魚種培育池有機質沉淀較多清塘時,水深0.5m用生石灰150kg/667m2,一般池塘用80~100kg/667m2;平時魚種池防治水霉病、改良底質用量為每次15~30kg/667m2,在池塘中施用的生石灰以兌水潑灑為宜。
魚種入庫前用3%~5%的食鹽水溶液浸泡魚種8~10min。避免在水溫15℃以下的條件下拉網運輸魚種,以免魚體凍傷或擦傷。若發現魚種已感染水霉病,可先將魚種在池塘或網箱中暫養,傳統的方法常用食鹽和小蘇打按照3:1的比例混合,以1mg/L濃度全池潑灑,情況較嚴重的適當增加用量。市場上治療水霉病的新藥也較多,選擇時要以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和廉價性為原則,可選擇水楊酸溶液、二硫氰基甲溶液或復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或五倍子末等全池潑灑,用量以說明書為準,在進行藥物潑灑的同時要密切注意病魚的體質和水質變化,以防發生生產事故。
參考文獻
[1]劉情光,淦勝.魚類水霉病的防治[J].漁業致富指南,2011(24).
[2]朱于來.如何使魚種安全越冬[J].齊魯漁業,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