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鵬堯
摘 要:產業結構調整會引發多方面的影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必然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該文用兩個指標產業結構調整進行衡量,分別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均衡進行研究,并對1998—2012年的相關數據開展研究,簡要分析了我國二氧化硫排放在產業結構調整影響下的變動趨勢。
關鍵詞:產業 結構調整 節能減排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5(c)-0255-02
根據眾多的國內外文獻記載,在經濟發達的區域中第三產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時,因為產業自身無排放物的特性,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該區域的空氣質量狀況,進而優化當地環境。但實際卻與理論有所出入,某些城市的主導產業已經是高新技術產業,其環境狀況卻令人堪憂,PM2.5居高不下。因此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的聯系并沒有想像的那么簡單。該文以此為切入點,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展開了實證分析。
1 產業結構調整的衡量標準
產業結構調整不僅是國內經濟發展的主要研究對象,在國際上也極具研究價值。它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為基本目標,由此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給予勞動者充足的就業機會,推動技術的升級和創新,兼顧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等。產業結構的衡量標準主要有兩種,分別是產業均衡度和產業優化度。
1.1 產業均衡度
某區域內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關聯和協調程度就是產業均衡度,它能夠體現出資源在當地的配置和利用情況。該指標是通過三大部門產值和勞動力比值對理論最優的均衡水平的離散程度來確定的。倘若三大產業中每單位的勞動力生產同等數量的GDP,就說明離散程度是0;假如它們不相等,而且差距越懸殊,那么這個指標的數值就越大。在現實中,不同產業部門的發展速度一般是不相等,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差異性,這在經濟不發達的區域比較顯著。針對這一問題,當下最常用最為業內認可的度量指標是泰爾指數。
1.2 產業優化度
從目前世界范圍內經濟發展規律來看,產業結構升級本質上其實是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產業比重的上升。該文涉及到的服務業內容比較細化,不僅有以科技發展為核心內容,對其他產業產生重要影響的高新技術服務業,而且還有技術含量不高、生產比較落后的傳統服務業。其實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要想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實現優化升級靠的還是技術附加值較高的產業,因此產業結構優化度指的是這部分產業生產總值占經濟總產值的比重。這個衡量標準充分體現出經濟結構的優化趨向,數值越高,產業結構優化的成果越顯著。
2 中國不同區域之間節能減排的變動趨向和空間差異
分析產業結構調整和環境質量改善之間的關聯程度,應該在分省區面板數據的輔助下,深入探討廢氣排放和第一節提到的兩種衡量產業結構的標準之間的聯系。這就要對兩個關鍵點做出檢驗:一是產業均衡穩定的發展是否能實現高水平的節能減排;二是第三產業在經濟體中所占比重的上升能否呈現出“庫茲涅茨曲線”的效應,由此將不同區域的產業結構優化改變環境狀況的臨界點測定出來。該文對1998—2012年這15年排放的二氧化硫進行統計,對此展開分析和探討。
據統計數據顯示,1995年我國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就已經是全球第一,遠遠高出西方發達國家。因為能源貯藏結構的特殊性,煤炭在我國的能源構成中依然占據了最大份額的比重,而煤炭是二氧化硫的主要來源。觀察這十幾年的數據不難發現,各個省份二氧化硫排放在分布變動方向上有非常顯著的趨勢效應。我們一般通過兩種指標對其進行度量:首先是省份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因為現在原油和煤炭在城鎮居民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所以該文對傳統的計算方法做了些許改動,用省區的歷年排放量和城鎮人口總數的比值作為衡量標準;其次是用每個省份歷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和總產值的比值衡量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它能夠將調整后的產業結構對整個經濟投入要素產出比的變化清晰地體現出來。這兩個指標都可以進行細分,分別定義工業和生活的單位排放量。
該文主要對1998、2005和2012三個年份的相關數據進行了深入剖析。結果顯示,我國的貴州、山西、內蒙和寧夏一直是二氧化硫排放的重災區,其排放量多年來居高不下。這幾個省份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都是我國的煤炭產出大省,煤炭產業是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這就對排放呈現的結果做出了合理的解釋。而我國的青海和西藏兩省的工業多年來始終在低水平線上徘徊,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是農業和旅游業,所以二氧化硫的排放一直不高。拋開這兩種較為極端的情況,其實我國大部分省區的二氧化碳排放的狀況一直在變遷,總體上是逐漸減少的,尤其是浙江、山東、江蘇等臨海大省,人均排放量一直處在不斷減少的變動狀態下。但是西部的某些省份的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卻有突然上升的趨勢,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新疆。總體上的變化充分表明我國的東部經濟發達的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已邁入后期,而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化才開始發展。從統計的這15年的數據看,我國二氧化硫排放的污染區正轉移到西部地區。
3 實證分析
3.1 構建模型
筆者在構建模型時,利用的主要數據是1998—2010年間的生活和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和1998—2012年這15年各個省份的排放總量,這些數據都極具代表性,對模型的構建有很好的參考和借鑒意義。該文在構建模型時使用的是系統GMM方法,它在估計時把差分和水平回歸方程放到同一層面進行比較和整合,由此保證了估計結果的準確性,避免其他不確定因素的干擾。以下是衡量產業結構調整與二氧化硫排放關聯程度的模型。
3.2 回歸結果的推導和分析
筆者在實驗中通過協整性和單位根的多次測算對數據的精確程度及是否具有參考價值做出了驗證,這充分說明回歸結果的含金量。本文以此為依據利用系統GMM手段對上文中提到的模型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檢驗。該文將模型的檢驗對象細分為四部分,分別為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然后對每個區域二氧化硫的排放情況進行回歸檢驗。
檢驗結果反映出不論在哪個區域,其排放的程度基本不可能在較短期間內有較大改善。從整體上看來,二氧化硫的排放和產業結構偏離程度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后者的水平越高,前者的實際狀況就越糟糕。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地區的過往值對當地的能源耗用水平會產生深刻的影響。而產業均衡度越高,單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也會有所提高,然而還要注意生活類二氧化硫的排放與它的關系并不明顯,還需單獨拎出來進行深入分析。
4 結語
該文從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入手,將其與節能減排問題聯系起來,以二氧化硫排放的變化趨勢為例,得出了前者能夠對后者產生復雜影響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邱新國,譚靖磊.產業結構調整對節能減排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24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數據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10):239-243,254.
[2] 肖挺,劉華.產業結構調整與節能減排問題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家,2014(9):58-68.
[3] 劉濤.基于節能減排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研究[J].學術交流,2013(S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