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谷子又稱“粟”,屬禾本科作物,具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保健功能,同時也是畜禽的重要飼料。筆者就近幾年府谷谷子的生產現狀、栽培技術措施及發展對策進行淺析,供廣大種植戶和農業工作者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谷子;栽培技術;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5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107
1 府谷縣谷子生產現狀
府谷縣屬小雜糧產區,全縣糧播面積40000hm2左右,其中小雜糧播種面積達1000hm2,占糧播面積1/4,谷子一直是傳統栽培作物,近年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14年突破2000hm2,2015年高達3943hm2,年產谷子11800t。如此快而大的發展幅度和產量,得益于府谷特有的氣候條件與谷子生長發育規律相一致及人們對雜糧的需求。具體成因如下。
1.1 府谷氣候特點
府谷縣位于長城沿線陜北黃土高原東北部和毛烏素沙漠的南緣,陜西省的最北部。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山大溝深,土壤為沙壤土和黃綿土。年均氣溫9.1℃,大于10℃積溫3447℃,年均日照時數為2890h,晝夜溫差大,年均無霜期為177d,年平均降雨量453mm,多集中在7、8、9,3個月,為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半干旱區。
1.2 品種和栽培技術推廣
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農技部門大力推廣高產栽培技術措施,調整谷子播種期,使谷子抽穗期正好在當地降雨最多的時期,降低谷子白發病等病害的大發生和卡脖子旱的危害,大大提高了谷子的產量。
1.3 市場需求擴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多樣性、保健性和天然無污染性的需求越來越高,優質小米的糧藥兼用功能正迎合廣大消費者“雜糧熱”的健康時尚。促使谷子一時身價百倍,農民的種植效益可觀,種植面積逐年遞增。
2 栽培技術
2.1 輪作倒茬
谷子適應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忌連作、重茬。連作易造成病害嚴重,特別是谷子白發病的發病率嚴重。再是雜草嚴重,“一年谷,三年莠”,谷地伴生的谷莠草多,易造成草荒。因此,必須進行合理輪作倒茬,以調節土壤養分,恢復地力,減少病蟲草害。
2.2 整地、施肥
府谷谷子多為旱地種植,一般在早春解凍后,趁墑翻耕,翻耕深度為20~25cm,深淺一致,扣壟均勻嚴實、不漏耕。結合整地施入有機肥2000~3000kg/hm2,磷酸二銨135~195kg/hm2或尿素125~150kg/hm2。
2.3 播種
對購買的谷子種子,如晉谷29、張雜8等新品種,都是經過精選的包裝種子,無須選種、曬種。自留種子在播前10~15d,去除秕粒和雜質,于陽光下曬種1~2d,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用40%敵克松或莠銹靈粉按種子重量的0.7%拌種;或使用種衣劑進行包衣。適期播種是保證谷子高產、穩產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減少地下害蟲和病菌侵染為害的有效途徑,同時能降低“卡脖子旱”危害。一般當土壤耕層溫度穩定通過10℃時,為最佳播期。府谷以5月下旬—6月上旬播種為宜。在府谷谷子的播種方式有耬播和小型播種機播種為主,播種量一般為7.5~11kg/hm2。機播播種量2~3kg/hm2。播后及時鎮壓,減少水分蒸發,促進扎根出苗。
2.4 田間管理
3~4葉期間苗,6~7葉期定苗,間苗時要注意拔掉病、小、弱苗,做到單株、等株距定苗,一般留苗18×104~22.5×104株/hm2。一般中耕鋤草3次。第1次結合間定苗進行淺鋤。第2次在谷子拔節后、封壟前進行深鋤培土。第3次在谷子抽穗前進行,中耕培土,防止倒伏。追肥在拔節后孕穗前,結合降水,施尿素120~150kg/hm2。
2.5 適時收獲
時收獲是保證谷子豐產的重要環節。一般以蠟熟末期或完熟初期最好。此時,上下部葉片變黃,籽粒變硬,種子含水量20%左右。是收獲的最佳時期。
3 發展對策
3.1 大力推廣優質、高產、專用品種
農業部門要加大推廣力度,通過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大力推廣優質高產,專用谷子新品種,體現谷子商品性的潛力,來引導農民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谷子產業化水平。
3.2 建立谷子標準化示范基地
政府部門要制定雜糧發展規劃,加大扶持和引導作用,鼓勵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通過土地入股,流轉等形式,建立優質谷子標準化示范生產基地。嚴格執行標準化生產規程,不斷提高谷子生產水平、品質和商品性狀,提升府谷谷子的市場競爭。
3.3 打造品牌,做強做大谷子產業
陜北小米曾享譽全國,我們要積極利用這一品牌,對內搞好產品質量,對外搞好宣傳,力爭將這一特色品牌做大做強。
3.4 搞好產品研發,延伸產業鏈,提高谷子附加值
政府要在資金、政策上積極扶持、支持企業同科研院所合作,開發以谷子為主要原料的米粉、飲料、保健品等新產品,延長谷子的產業鏈。對于無公害產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政府應優先進行產品質量認證,并對認證的品牌進行保護和重點扶持,促進谷子產業發展。
作者簡介:王旭(1974-),男,陜西府谷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