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提高其栽培技術對于玉米產量的提高和我國糧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在農業生產技術上加大了科研資金的投入,將滴灌技術與地膜栽培技術進行了結合,研發出了膜下滴灌栽培技術并在玉米種植之中得到了應用,有效提高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充分滿足了玉米生長對于水分、光照以及溫度等的要求,促進了玉米的增產。本文就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術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早熟高產;水肥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120
1 技術概述
地膜覆蓋、大壟雙行和滴灌灌溉是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術的主要內容,是現代化農業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表現。該技術需要依賴機械化作業、生物防治技術以及密植和科學施肥等生產措施,通過實施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術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種植的肥料損失,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為玉米的生產提供適宜的地溫環境。還可以避免除草劑揮發飄逸等造成的環境污染,有利于農業機械作業水平的提高和玉米的增質增產。膜下滴灌栽培技術還具有保持土壤結構、有效控制耕地濕度和溫度等作用。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術具有顯著的增產、節水、省工和增收的效果,但也存在白色污染的問題,這也是該技術日后需要著力進行改進的方向。
2 玉米播種前的準備
2.1 耕地整理和選茬
為了確保玉米作物的質量和經濟效益,需要提高對于種植耕地選擇的重視程度。可以實施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術的耕地一般具有易于灌溉、肥力較好、土質疏松和土層適宜等特點。玉米種植的前茬作物以黃豆、小麥、土豆等作物較為適宜,待前茬作物收獲完畢后需要采取恰當的整地措施,深耕是目前最為常用的整地技術,深耕的厚度一般在25cm左右。耕地較為平整、土壤綿松、上部疏松下部緊實為判斷整地適當的標準。
2.2 玉米種子的選用
根據不同地區的土質條件和氣候環境,在種子的選擇上也存在顯著的差別,盡可能選取抗逆性較強和產量較高的玉米品種。玉米播種前采取病蟲害預防措施目前已經已經得到了業內廣泛的認可,一般是采用甲基異硫磷或者是辛硫磷,其中前者濃度為40%后者為50%,按照種子總量的0.1%左右進行拌種,可以對地下害蟲進行有效的預防。還可以用水稀釋后的粉銹寧進行拌種,有效防治玉米絲黑穗病。
2.3 科學施肥
在玉米的施肥中要堅持農家肥和化肥的相互配合,其中以農家肥為主,化肥又分為底肥和追肥,底肥主要是磷鉀肥而追肥則以氮肥為主。通過科學的施肥可以保證玉米苗的健康生長又刻意避免苗期徒長和后期脫肥的狀況。對于正常肥力的耕地以3500kg/667m2農家肥為宜,基肥以配方肥為主,在播種前的淺犁地時一次施入,施肥40kg/667m2左右。基肥施加時采用集中溝的方式可以保證較好的效果,之后在灌水時進行尿素的分次施入,總量在13kg/667m2左右。
2.4 玉米播種
需要根據種植區域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確定具體的播種時間,一般當土壤耕層在8cm左右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方可進行播種,采取膜下滴灌栽培技術的玉米播種期要比普通種植措施的玉米提前6d左右。地膜選擇寬130cm左右厚度0.007mm上下的,每667m2用地膜5.5~6.3kg。在現代化農業生產中為了方便機械化作業,玉米種植大多采用40cm的小壟和80cm的大壟結合的方式,其中需要在大小壟中間鋪設滴灌管,與兩壟的行距控制在20cm左右。播種之后可以采用乙草胺等除草劑進行封閉滅草操作。
3 中期管理和收獲
3.1 田間管理措施
主要包括科學追肥灌水、防治病蟲以及打杈除糵3方面的內容。需要對玉米種植地的地膜狀態和出苗情況進行定期的檢查,對地膜兩側進行及時的壓嚴,以免大風揭起地膜對玉米生長造成不良的影響。當發現玉米存在缺苗現象時需要進行及時的補種。
3.2 玉米的收獲
需要對玉米的生長期進行掌握,乳熟期、蠟熟期和完熟期是玉米成熟的3個階段,為了確保玉米收獲的質量必須要在合適的時期進行收獲。一般來說玉米在完熟期籽粒方達到成熟的狀態,體積和干重量也達到最大,這時收獲可以獲得較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傳統的玉米收割以人工收獲為主,目前還可以采用秸稈回收型玉米聯合收割機和根茬還田型收割機,提高玉米收割的效率。
3.3 廢膜的清除
為了避免白色污染和對下茬作物生長造成不良的影響需要在玉米收獲完畢后對耕地中殘留的地膜進行清除,為了提高效率推薦采用機械廢膜清除,盡可能達到凈化土壤和農田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
4 結束語
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術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該技術的顯著優勢體現在增溫、保水節水性、增產以及較高的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因而要加強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術的推廣,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科技含量的提高,通過玉米產量和質量的提高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現代化農業生產的發展。
作者簡介:李振星,男,農學碩士,寧津縣農林局農藝師,從事農業生產與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