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英
摘 要:發展現代農業是未來農業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必然。201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繼續毫不放松抓好“三農”工作,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深化農村改革,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著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關鍵詞:發展;現代農業;陸良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142
1 陸良縣發展現代面臨的主要問題
陸良縣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平壩,縣內土地平整,日照充足,交通方便,基礎設施完善,在發展農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優勢和資源稟賦。多年來,陸良縣委、縣政府都堅持把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來抓,不斷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取得了較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過程中,傳統農業仍占主體;農業面臨著成本“地板”抬升和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的挑戰,農業區域比較優勢還未充分發揮;農業產業鏈條不完整、不銜接;一些地方農民依然按習慣種養,憑感覺種養、跟風種養。上述這些問題都不是短暫現象,而是帶有明顯的階段性。這都倒逼著農業必須轉方式,調結構,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結合陸良縣中樞街道實際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途徑,促進農民增收。
2 陸良縣中樞街道發展現代農業措施和方法
近年來,中樞街道結合因城市發展和園區建設大量土地被征收的實際,圍繞“在現有的耕地面積,如何讓土地的效益發揮最大化”這個課題,充分利用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得天獨厚的土壤、氣候和水利資源,抓住呈貢失地農民轉移機遇,引進呈貢資金、技術、人才,依托瑞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曙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個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蔬菜、紅提產業,目前,共流轉土地面積17328hm?,發展大棚蔬菜面積12645hm?,紅提面積8754hm?,打造高原特色農業萬畝優質蔬菜示范園和萬畝無公害紅提種植示范園;按照縣委、縣政府發展繭絲綢產業規劃要求,鞏固現有4239hm?蠶桑面積,加大科技服務,提高飼養水平,提升蠶繭質量,推動蠶桑產業的健康發展。
2.1 合理布局,認真規劃
中樞街道在盤江以東,結合實際將濫大圩片區規劃為蔬菜發展基地。按照推廣節水農業、“水改旱”和大力發展城郊農業經濟的思路,把地處南盤江下游生產用水難的閻芳橋、四河社區進行水改旱,培育成為萬畝無公害紅提種植示范園。
2.2 整合項目,夯實基礎
近幾年來,通過土地整理項目,建設高穩農田,基本實現了“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目標,為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2.3 科技示范,典型引路
通過開展科技培訓、建立示范樣板、組織考察學習、先進典型引路等形式,讓廣大菜農果農掌握蔬菜種植、紅提種植、大棚管理等技術,堅定做大做強蔬菜和紅提產業的信心和決心,同時,引進龍頭企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帶動蔬菜產業發展。
3 中樞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取得的成效分析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中樞街道蔬菜和紅提產業發展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發展現代農業進程明顯加快,主要表現在:農業實現了增效。種植蔬菜,一年下來,凈產值比過去傳統農業產值翻了2~4番/hm?。種植紅提平均每667m2產量達3t,平均每667m2產值達2.4萬元,比過去傳統農業產值翻了約4番;農民實現了增收。流轉土地后,本地農戶可在家門口到蔬菜基地和紅提基地里打工,人均可實現工資性收入達4200元;促進了城鎮化。由于土地流轉后,城郊社區大部分勞動力得到了解放,更多的人員進城從事餐飲娛樂、批發零售、倉儲運輸等服務業。特別是通過陸良瑞豐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和引進云南曙光農業科技公司,帶動了蔬菜產業發展。陸良瑞豐蔬菜專業合作社由昆明市呈貢區梅子村具有60多年蔬菜種植經驗的148戶農戶組建而成,合作社與茶花、中紀社區農戶簽訂蔬菜種植協議,共建成1880hm?大棚,完成投資4200萬元。云南曙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于2010年10月,生產的油麥菜、生菜、西芹、番茄等20多個蔬菜品種,銷往廣州、北京、重慶等國內市場和東南亞市場。該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以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為主,致力于發展優質、營養、安全的無公害蔬菜生產,集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科研、種植、加工、銷售等于一體的民營企業。中樞自引進該公司以來,該公司已與大潑、茶花、盤新、閻芳橋社區農戶簽訂蔬菜種植協議,到目前為止,已完成投資5000萬元,在中樞街道規劃片區內建成2000余hm?大棚蔬菜,發展合作社社員401戶,實現了新品種試驗生產示范區與農業旅游觀光園的有機結合,打造高原特色農業蔬菜示范基地,通過品牌創建拉動蔬菜產業發展。在蔬菜產業發展中,注重樹立品牌意識,通過品牌創建來拉動蔬菜產業的發展。注冊了高原水鄉商標,產品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目前,中樞街道的蔬菜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知名度逐步提高,種植的蔬菜遠銷我國廣東、上海、香港、臺灣等地,實現了“走出去”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