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英
摘 要:在農林業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發展果木種植是實現退耕還林與農民增收的平衡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四川省仁壽縣種植核桃歷史悠久,筆者結合多年的林業工作經歷,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淺析仁壽縣核桃種植產業的現狀,給出自己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林業;核桃種植;仁壽縣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169
2017年,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公布,農林業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推進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林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林業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在《意見》的指導下,繼續貫徹退耕還林的同時,利用仁壽縣縣域區位優勢,結合縣級財政資金統籌,整合資源,改良品種,打造品牌,開拓市場,高效推進仁壽縣現代核桃產業循環可持續發展。
1 仁壽核桃產業發展現狀
核桃,又稱胡桃、羌桃,為胡桃科植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素。我國是核桃的原產地,產量居世界第一,四川作為核桃生產種植的大省,分布極廣,大渡河、嘉陵江等流域大面積種植。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是典型的農林業大縣,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川中丘陵地區,山丘連綿,溝谷縱橫,地理位置優越,水資源豐富,幅員2606km2,目前下轄60個鄉鎮,總人口162萬(2013年)人。縣域內龍泉山自東北向西南斜貫西北部,氣候條件適宜,有著悠久的核桃種植歷史。
近年來,仁壽縣縣政府高度重視核桃產業的發展,通過成立核桃專業合作社,發揮鄉鎮林業站政策承接與資源統籌作用,有效整合政府、企業、專家資源,選育良種,引進林業專家指導種植,改變盲目引進、無序栽種的局面,提高了核桃產量,已建立10個核桃專業生產合作社,2015年成為了四川省7個核桃良種區域品比實驗與示范點之一。但依然沒有形成科學種種植,往往重發展輕管理,粗放經營,低產林比例高,導致核桃產量高但質量低,總體生產效率低下;銷售缺乏統籌管理和暢通的銷售渠道,種植與消費市場脫節,核桃滯銷,限制核桃種植的提質增收。
因此,仁壽縣核桃產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供給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面對新形勢,推進核桃種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核桃綜合效益,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仁壽縣林業改革的基調。
2 對于仁壽縣核桃產業化發展的意見建議
2.1 政府統籌品牌建設,建設核桃產業基地
仁壽縣需采取政府政策主導與技術指導相結合,通過林業站深入農村基層提供公共服務,將農戶分散經營轉化為專業合作社集約化經營,建設四川省核桃土特產產業示范基地,申請地理標志農產品;結合退耕還林后續財政資金投入,政府統一采購免費提供改良核桃樹苗,補貼嫁接改造低產林,援建生產便道、烘干房等;強化林業站科技咨詢與技術指導工作,實現林業技術持續性投入,創新技術承包與聘請專家指導等多種方式,實現核桃種植由粗放管理到精細化管理的轉變。
2.2 強化跨區域合作,開拓成都與全國市場
仁壽縣作為成渝經濟區核心縣、天府新區重點縣,縣域北部與成都雙流區接壤,首先,可充分利用仁壽縣臨近成都市區域位置優勢與國家級天府新區的政策優勢,由仁壽縣政府牽頭,重點面向成都市場,通過跨市縣政企合作,擴大占領副省級城市的區域消費市場;。其次,通過與淘寶、京東等全國性電商平臺合作,借農村電商發展的“東風”,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進“互聯網+”現代林業行動。借鑒仁壽縣文宮鎮枇杷產業基地模式,利用由仁壽縣政府與京東公司攜手打造的 “中國特產·仁壽館”銷售專區,將仁壽縣高家鎮等核桃產業基地簽約為京東直供基地,打造全國消費者網上下單全國銷售模式。
2.3 選育良種改造低產林,發展核桃生態鄉村旅游
充分發揮仁壽縣龍泉山脈毗鄰成都,鄉村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重點在高家鎮、視高鎮、文宮鎮等龍泉山脈海拔600m以上丘陵地區,種植耐寒性、耐旱性強,根系發達,是固土保水的核桃樹,立足現有的小片種植模式和規模經營相結合的模式發展核桃種植,例如:仁壽縣高家鎮發展林下南瓜種植40hm2;配合天府新區龍泉山山脈腹地農民自辦農家樂休閑旅游區,打造“森林人家”農家樂,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充分發揮核桃的生態價值,發展綠色林業,實現產業興農。
參考文獻
[1]黃立堅.四川西部深丘低山區核桃生產區劃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1996(03):391-395.
[2]劉雨露,武曉東.仁壽縣發展水果產業的啟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14):29-30.
[3]汪衛祥.四川核桃生產現狀及產業化發展建議[J].中國園藝文摘,2015(1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