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碧瑩

摘 要:風雪降溫天氣是影響滿洲里地區的氣象災害之一,雪大風急能見度低,雪后降溫,對交通運輸安全造成影響,給設施農業帶來一定的影響。本文對2016年初春發生在滿洲里地區的一次風雪降溫天氣過程進行分析,以利于進一步掌握該類天氣的發生發展規律,提高其預報預警準確率,更好地為設施農業生產等行業防災減災提供服務。
關鍵詞:風雪降溫;氣象災害;設施農業
中圖分類號:P458.1+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196
1 天氣過程概述
受蒙古氣旋東移北上影響,2016年3月31日—4月2日,滿洲里地區出現了一次降雪、大風、降溫天氣過程。降雪集中出現在2個時段:1日03:00—11:00降雪2.0mm,18:00—21:00降雪1.2mm,積雪深度3cm,降雪同時伴有6~7級大風。風雪交加,能見度降低,03:00—20:00能見度持續低于10km,最低能見度達0.9km。雪后,大風持續,2日白天極大風速達21.7m/s。
風雪交加和道路結冰給交通運輸和市民出行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2 災害天氣成因
2.1 環流形勢及影響系統分析
3月30日8:00,歐亞大陸中高緯度呈兩脊一槽型,烏拉爾山至巴湖為高壓脊控制,脊前副極地冷空氣南下,形成較寬槽(渦)區(30個經距左右),貝湖以及蒙古國大部都處在槽區,下游鄂霍次克海及其以北大陸為高壓脊控制;溫度槽落后于高度槽,位于貝湖西部;極鋒鋒區南壓至中蒙交界地區。在高空冷空滲透南下影響下,30日08:00蒙古地區有低壓形成,并迅速東移,隨著于冷空氣主體東移,在蒙古中南部生產蒙古副氣旋,該氣旋在冷暖空氣活動影響下,進一步發展加強東移,至31日14:00中心最低氣壓達992.5hpa,形成7條閉合等壓線,長軸呈東北-西南向,中心近正圓形,隨后氣旋一路東移北上,帶來了降雪、大風天氣。
2.2 天氣學成因分析
降雪條件分析:3月31日20:00,高、低空急流顯著,其耦合作用對降雪的形成十分有利,滿洲里市西南方向有水汽通量輻合區,其中心值達到-20×10-6g/(cm2.hpa.s),這表明有明顯的水汽輸送,且比濕場上850~700hpa中心均達到4g/kg,水汽絕對含量高。在高空急流的動力強迫作用下,700hpa垂直速度位于-500區域范圍內,上升運動顯著。急流的作用、充沛的水汽、上升運動以及不穩定為降雪的產生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大風條件分析:地面氣旋強烈發展,等壓線密集,梯度風和變壓風大;加之風高空急流的存在有利于地面大風的形成,垂直速度圖上,正負中心呈現對偶分布,相鄰的正、負中心之間存在著次級環流,使高空急流的動量得以充分下傳,加大地面風速,從溫度場和高度場配置等溫線和等高線交角接近90°,也可以看出高空動量下傳作用明顯。梯度風、變壓風以及動量下傳的共同疊加作用,造成大風天氣持續且風力等級大。
衛星云圖資料分析:在紅外云圖上,與氣旋伴隨的渦旋云系發展強盛,云頂亮溫低,云系發展深厚,其頂部逗點云旋轉東北移,本站主要受云系外圍影響,因此降雪量級不大。
2.3 雷達資料分析
4月1日14:00,組合反射率和基本反射率圖上,均呈現出片狀回波,色差不大,反射率因子小于30dbz。
3 預報預警檢驗情況
本地預報預警情況檢驗:預報“降雪主要集中在3月31日夜間—4月1日白天,累計降雪量2.5~5.0mm”;預報“大風主要在3月31日夜間—2日白天,平均風力6級以上”;預報“雪后氣溫下降4℃左右”,與本文“天氣過程概述”部分對比分析,以上降雪、大風、降溫預報,起止時間、強度及落區均正確。
4 結語
本次過程,滿洲里降水量級、大風、降溫幅度預報基本準確,主要得益于對形勢場、物理量等的綜合分析和對周邊天氣實況的實時分析。
參考文獻
[1]姚學祥.天氣預報技術與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4.
[2]顧潤源.內蒙古自治區天氣預報手冊[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