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福+隋清運
摘 要:村級動物防疫員、基層檢疫員作為最基層的畜牧獸醫工作人員活躍在動物防疫、檢疫第一線,承擔動物免疫、產地檢疫與屠宰檢疫、疫情流調監測、疫情診斷與處置、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工作,直接與各種動物零距離接觸。隨著動物疫病的頻發,防檢員個人防護意識淡薄,防護措施簡單,基層動物防檢員已經成為生物感染的高危人群。近年來,基層動物防檢員感染布魯氏菌病、結核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身意外傷害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危害了動物防檢員的身心健康,影響了基層防檢員隊伍的穩定,并且極易引起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因此,加強基層動物防檢員的職業防護對于基層動物防疫工作及公共安全具有重大意義。我國早在2001年就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2011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決定》。本文即以此為指導,通過環境、物理、化學、生物、心理等方面就基層動物防檢員的職業風險因素及職業防護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動物;防檢
中圖分類號:S851.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209
1 基層動物防檢員的職業風險因素
1.1 環境因素
基層動物防檢員深處畜牧生產第一線,與各種動物零距離接觸,皆接觸時間長,甚至要置身通風不暢、空氣污濁的動物圈舍中,嗅其高濃度氨氣,聞其高分貝鳴叫,睹其病死或屠宰分割景象,長期處于該環境中,身體機能與心理會出現不同程度損害。
1.2 物理因素
基層動物防檢員在動物免疫、采樣檢測、無害化處理、屠宰檢疫工作時,不可避免與各種器械、動物接觸,如注射針頭、檢疫刀具、手術刀剪、耳標鉗、大型動物等,極易引發刺傷、割傷、劃傷、咬傷、擠傷、踩傷等。倘器械被感染,動物患病,還可能引起生物感染。基層動物防疫員在實施免疫、監測采樣時,還會因畜主的不配合、刁難、阻礙等情形,收到畜主的辱罵、毆打甚至是失去人身自由。
1.3 化學因素
基層動物防檢員在消毒滅源中經常接觸消毒藥劑,包括三氯異腈尿酸粉、高錳酸鉀、戊二醛、甲醛、過氧乙酸、燒堿等,這些化學藥物都具有強刺激性,且易揮發。人體接觸或吸入后,易致過敏反應,造成黏膜發炎及呼吸道癥狀,如呼吸急促、咳嗽,甚至是頭疼、燒傷、生殖系統損害等。
1.4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各種病毒、細菌及支原體等。基層動物防檢員在動物免疫、流調、疫情監測、疫情診斷與處置、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工作中,難免接觸染疫動物及其產品、血液、體液、糞便、排泄物等,極易感染人畜共患病,如布魯氏菌病、結核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等。
2 職業防護措施
2.1 提高基層動物防檢員的保護意識
提高職業風險防護意識是避免風險因素傷害自身的重要保障。目前基層動物防疫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多數防疫員缺乏專業知識,自我防護意識單薄。因此應加強培訓,使他們熟悉自身崗位特點,了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職業風險,熟知各類病原微生物傳播途徑、易感動物等基礎知識,掌握人畜共患病如口蹄疫、禽流感、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狂犬病、炭疽、高致病性鏈球菌感染等一并臨床癥狀、流行特點及相關防護措施,增強防護知識,同時展開職業安全教育,摒除僥幸心理,樹立正確的安全防護觀念,從根本上提高基層動物防檢員的防護意識。
2.2 強化防護措施
基層動物防檢員在開展工作前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穿戴口罩、護目鏡、手套、防護服、防護膠鞋等防護用品,這些用具必須符合生物安全標準,在穿戴前必須做氣密性檢查。工作結束后按正確程序脫掉防護用品,正確洗手、消毒。注意手術器械、檢疫刀具、免疫器械、疫苗的安全使用,避免造成傷害。在疫苗注射、疫情診斷、動物捕捉時,要正確保定動物,避免受到動物攻擊、咬傷、擠傷等。
2.3 積極開展實踐訓練及應急演練,提高基層動物防檢員的技術水平
通過現場實踐訓練,使動物防檢元熟悉各業務的操作規程,培養嚴謹的工作作風,克復粗心大意的不良習慣,以消除日常工作中的安全隱患。通過重大疫情應急演練,使基層動物防檢員能熟悉重大動物疫情的處置流程與規范,切實提高對重大動物疫情的應急處置能力,減少感染病原微生物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