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鬼
最近“可燃冰”這個詞可是火爆了!如果你之前聽都沒聽過,那可是有一點點……了哦。
當然僅僅聽過,那跟沒聽過還真就沒什么大區別。咱們還是一起去了解了解這個“新玩意兒”吧。
可燃冰是冰嗎?
可燃冰因為外觀非常像冰,而且碰到火就能燃燒,所以被形象地稱為“可燃冰”。它的“大名”叫天然氣水合物,“英文名”是Natural Gas Hydrate,可燃冰只是它的一個“小名”,其他的“小名”還有固體瓦斯、氣冰。
在化學家眼里,可燃冰是甲烷與水的“結合體”,看起來是一種白色的固體物質。它含有的甲烷是非常好的燃料,一是甲烷的適用范圍很廣,二是甲烷是公認的清潔燃料,比較環保。
可燃冰在自然界分布很廣,一般認為主要分布在水深超過500米左右的深海。大陸的永久凍土、極地大陸架等位置也有大量儲藏,甚至在內陸湖泊的深水中也曾被發現過。
科學家估算在海底可燃冰的分布面積達4000萬平方千米,占到海洋總面積的1/10還多。這些可燃冰儲量夠人類使用80~800年!
亟待開發的可燃冰
早在1810年人類就在實驗室的實驗中發現了可燃冰。
1934年,在蘇聯,人們發現有一段天然氣管道被堵塞了,工程人員在維修管道的過程中,發現原來是可燃冰在“搗亂”。這是有記錄以來,人類第一次在自然環境中發現可燃冰。
于是人類開始了對可燃冰更深入的研究和挖掘。1971年美國學者正式提出了“天然氣水合物”的概念。隨后的日子里,人類的收獲越來越多,甚至一些國家開始了商業開采。
但是,這事兒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一是它的儲存難,二是開采時十分危險,弄不好可燃冰中的氣體噴發而出,就會形成海嘯,整個挖掘平臺就會被掀翻。這就不僅僅是浪費了可燃冰的問題,開采人員的生命都是岌岌可危的,同時還會給海洋生態帶來威脅。
一切似乎進入了一個瓶頸期。
2013年日本嘗試過開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出了甲烷。試驗開采僅持續了6天便被迫中斷了。今年的5月4日,日本再次宣布在近海開采了可燃冰,這次開采于12天后,又被迫中斷了,未能實現計劃的三四周穩定生產。看來,可燃冰的開采真的不簡單啊!
可燃冰的“中國夢”
1999年,我國的地質勘查人員在西沙海域發現了海底可燃冰存在的信息。2002年開始,我國正式開始了可燃冰的勘探和研究。2007年首次獲取了海底可燃冰的樣品,并證實在我國南海北部蘊藏有豐富的可燃冰資源。2009年,我國又在祁連山的凍土區,獲得了陸地可燃冰的樣品。
此后更是捷報頻傳。
今年6月,從南海神狐海域又傳來了好消息。截至6月21日14時52分,“藍鯨1號”開采平臺在這里連續試采可燃冰達42天,累計產量超過23.5萬立方米。
在此期間,“藍鯨1號”受到了臺風的正面襲擊。但是,臺風沒有對開采平臺的安全造成影響。這也驗證了我國自主研發的開采平臺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正常開采的能力。
還有……
可燃冰真的走進我們的生活,難道真得等到2030年嗎?
中國除了現有探測到的可燃冰蘊藏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尚未被科學家們勘測到的呢?會是在喜馬拉雅山脈?還是青藏高原?
會不會有一天,人類發現一種新的能源,它就像空氣一樣,無須開發,只要稍加處理就能使用,而且還高效、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