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巖松:建筑東方哲學
N:你怎么看待中國的新建筑?
M:中國當下的文化受到西方現代主義強烈影響,追求效率最高和功能最大化。現在中國喜歡打著“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口號打造各個城市CBD、標志性建筑和開發區。這種現實主義,其實和中國最核心、傳統的智慧相悖。這種智慧,指的是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情感的滿足。比如說,中國傳統園林,并不是比誰更大、材料誰更貴、突破極限,而是靠一草一木、假山、流水營造一種整體意境,人的情感寄托在這人工自然之上。這種高級的追求在現代都市太稀缺,我們過多的討論資本、權力、政治、經濟,而文化只淪落為工具和口號。我們應當把建筑當做一種文化去討論、去對待。MAD繼續錢學森所提出的“山水城市”理念,不斷研究和實踐,就是希望能有一天,東方的古典文化能夠給全球化、城市化議題帶來具有普世價值的智慧。
N:目前中國市場對西方“新潮建筑”的接受度如何?
M:國家大劇院、央視大樓、鳥巢,這些都標志著中國市場對海外設計的開放和接受。首先,這代表中國不斷發展,能夠接受新事物,是好事。然而我們同時也能看到“千城一面”,照搬“曼哈頓模式”或者“歐美小鎮”,全國各地的天際線和CBD都如出一轍。這些年國內也涌現了許多“奇奇怪怪的建筑”,這些都說明中國對自身文化和身份的模糊和不確定。當然,這也是文化在覺醒和成熟的必經過程。希望我們的決策者在這么多的設計面前,能清楚什么是“好品味”。
N:距離實現“北京2050”的夢想還有多遠?M:
還有33年嘛(笑)。我出生在北京,在這里長大。我對老北京的記憶都是關于自然的——老北京其實就是一個大園林。現在的北京太大了,馬路、交通、街區、建筑等等都不是人的尺度,去哪里都不方便。城市規劃也不像以前景山、后海、北海那樣,用人工自然在城市中塑造一個獨有的精神,營造一個意境。不僅僅是北京,現在很多城市規劃直搬西方現代主義,大馬路、大廣場,人的每一天都是從一個盒子,開車或坐車,到另一個盒子。吃飯、工作、睡覺,完全程式化。住宅規劃和設計更甚之,為了效率和利益,房間布局大同小異。建筑師沒有把“人的情感”以及“有感情的生活”帶到設計的思考中。
N:近幾年,西方對中國建筑的認可度有沒有提高?
M:現代中國建筑師接受到的學科教育都是基于西方現代主義建筑學,核心是功能、邏輯和技術。現階段中國建筑在建筑質量、材料、技術和投資上不比西方差,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超過西方。很多中國建筑師在國際上積極活動,如在國外做展覽、參加競標等等,西方對來自中國的建筑師和建筑文化也挺感興趣。但在根本上,這些不能產生任何有力的思想碰撞和文化影響力。近代日本建筑師發展各類思潮和運動,不斷反思和提煉自身的文化價值,提出自己的建筑文化價值觀,得到了西方的認可。中國建筑師能不能提出新的思想,這是一個問題。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N:你對有夢想的年輕建筑師有什么建議?
M:搞建筑特別磨人,也不能迅速獲得成就感。很多建筑師到五六十歲也未必能有幾個像樣的、自己滿意的建成作品。然而,這份工作最有意義的,是在過程中逐漸發現自我。我以前經常建議年輕人“做自己”,但后來我發現這個建議被理解得很片面——個性強的人可能更容易明白我的意思,個性稍弱、從小習慣被告知做什么、怎么做的人,幾乎無從了解自己,就更別提做自己。所以,后來我把這個建議細化成:年輕人先要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兒。看懂自己之后,再做自己,忠于內心,付出熱情和責任感、使命感,付諸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