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
信筆游之
——方廣智的藝術
范迪安
中國水墨山水畫傳統悠長,道法深厚,對于當代山水畫家而言,可以說筆墨個性、形式語言、境界意趣的建樹,都需要從研究傳統中拓出新路,構成體現當代學術意識的衍變。方廣智多年來在水墨山水畫的表達上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在中央美術學院做訪問學者期間,他重視接受美院學術環境的熏染,在姚鳴京教授的指導交流下,認真理析當下中國畫的發展態勢,不斷明晰自己的課題方向,尤其是進入潛心探研的狀態。這次展覽既是方廣智訪問成果的展示,讓同仁們有機會了解他的研藝收獲,同時也是中央美術學院與廈門大學兩校學術交流的新篇章。
方廣智成長于書香之家,傳統文化的浸潤賦予他比較深厚的人文學養,也培育了他優秀的藝術氣質。他注重溯源傳統繪畫的正道正典,同時也關注中國畫當代的創新課題。黃賓虹總結山水畫創作必有四個過程:一是登山臨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從方廣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山水畫藝術實踐中注意感與悟、思與行的統一,在師古與創變的互化相生中提升境界,達到在藝術觀念上有所突破,作品呈現出富有個性的面貌。
在我看來,他的作品有三個突出的特征:其一,將都市山水作為創作研究課題。以當代生活的都市景觀為題材,這是山水畫當代發展的必然,也構成對畫家的挑戰。方廣智在這個領域作了融合性的研究,筆下既有自然家園,又有現代生活,既有花草林木、煙霞山嵐,更有瓦檐柱廊、亭館樓塔,將城市與鄉野兩種景象交融為新境,像是處于時空更迭中的神游,自此延展出他有關現代都市山水的新課題,尤其在他的創作作品中,更體現出這種“新境”的別致視角和感受。他的寫生作品源自山川丘壑的參悟,富有輕松自如的筆調和簡潔疏朗的章法,在山水樹石的穿插營構中形成一方自我的精神家園,也勾畫了平凡世界中的生存理想。
其二,視野獨到,打通寫生與創作的界限。方廣智的很多作品從寫生中來,不管是對于城市景觀的摹畫還是對于鄉村山野的表達,都有自己特殊的體悟。寫生本身就是將自然萬物內化于心、訴之于筆的過程,外師造化不僅僅是對于山水圖景的片段化記錄,更重要的是通過筆墨表達自己整體的意識和性情,使筆墨成為有格調、有個性的語言。他注重筆線與暈染的協調,悉心把握彩與墨所形成的豐富層次;他下筆多用中鋒,曲折頓挫間充滿文人畫游戲式的拙稚意趣;與傳統水墨山水畫較大面積的留白方式不同,他用大面積的暈染形成畫面色調,構成氤氳溫潤的視覺效果。我尤其注意到,在墨與彩反復的交融后呈現出滲化流動的灰色調,是方廣智的筆墨特色,這種灰色調中蘊藏著含蓄的肌理,可以視為精神的印跡,這正是方廣智樂于駐留的空間。在這種逸筆草草與彩墨浸潤之間,他將自然山水移情為都市高樓,又在都市影像中表達出自然山水的溫情。

聽濤 135cm×68cm 2017年
其三,濃郁的閩南地域氣息。清代沈宗騫稱:“天地之氣,各以方殊,而人亦因之。于是率其性而發為筆墨,遂亦有南北之殊焉。”方廣智生活在南國海濱城市,對南方景致充滿天然的親切感,如同在筆墨中蘸揉了熱風暖意,作品富有南方的色調與氣息。他的一批在鼓浪嶼上的寫生最能反映這種獨特感受:從“洋樓”的陽臺向外眺望,鄰近的建筑映入窗前,借助窗口與廊門,形成畫中有畫的結構,堪稱景色渾然見閩南特色,紅磚綠釉呈中西映趣,在形式語言上有很強的現代感,是一種富有視覺新意的筆墨構成。他的這些作品也傳達出他的性情,且讓我們看到了一種陌生而熟悉的家園景觀,好似出離塵俗,卻又回到現世。從某種角度來說,品讀方廣智的畫更像是在午后品一杯醇厚的紅酒,在光與色的微妙幻化之際體味筆墨之濃郁、格調之悠遠,也為處于高度城市化中的躁動不安尋求了一處清凈的安頓。
方廣智的山水是一種信筆圖畫、天然游之的心靈境地,他畫中閑適散落的山木樹石,奇崛聳立的城市建筑,和帶有半抽象性的山野清林都是他構建出的自我心境,這是他藝術才學的展現,也是一條當代山水畫創作具有創新價值的路徑。無論如何,方廣智都處在一個最好的創作時期,這使他能夠借由此次訪問學者匯報展為新的起點,在山川與都市間還往,在筆墨與心性間游走,于平林遠岫間抒詠悠然逸興,于空明朗徹中將人與畫引入自由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