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一個奮進的年輕人,距離現在的以及未來的首富有多遠?一個國家級、省級、市級首富,距離貴族有多遠?一個貴族,距離世襲罔替的世家大族有多遠?一個世家大族,距離人類的普遍規律有多遠?所有的人,距離想要的正常人生有多遠?所有的人,距離這個時代的前進方向有多遠?
你離首富有多遠?
1996年,32歲的馬云在京城跑業務,到處推銷自己的“中國黃頁”,忍受著官腔和白眼。他到當時的國家體委,想把“中國體育”放到電腦里去。對方答復他:“這事兒你得先約!不約的話,很難給你做一個滿意的答復……”
32歲是怎樣的年齡?這個世界上有那么多32歲的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還要忍受“清理34歲以上的老員工”的危險,一不小心就失業了。那么,你距離首富有多遠?
其實沒多遠,如果馬云站在你面前,你們的距離是一米;如果你經歷和他一樣的人生,那你們的距離是21年。還有一個好辦法:掏出200塊錢,走到最近的福利彩票店,購買一百注同樣的雙色球彩票。開獎后,你就會成為億萬富翁。
但即使如此,你依然成不了首富。如果按照馬云最新的354億美元身家來算,那就是2364億人民幣,如果一注雙色球一等獎獎金是500萬元,中100注會有一億元,必須要中2364個100注,那就是236400注,要花大概47萬元。問題是,你有這47萬元本錢嗎?如果有,雙色球的獎池有那么多錢嗎?
專注于幻想的人,往往就是任正非討厭的那一幫人——任正非說的對:“網上傳有員工34歲要退休,不知誰來給他們支付退休金?我們公司沒有退休金,公司是替在職的員工買了社保、醫保、意外傷害保險等。當然你們也可以問西藏、玻利維亞、戰亂、瘟疫……地區的英勇奮斗員工,征集他們愿不愿意為你們提供養老金,因為這些地區的獎金高。他們爬冰臥雪、含辛茹苦,可否分點給你。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斗就垮了,不可能為不奮斗者支付什么。30多歲年輕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只可惜,一枕黃粱夢,不過玩笑而已。
那么,一個奮進的年輕人,距離他想要的生活有多遠?對于當下的中國來說,努力是何其重要,我們正是用幾十年的不斷拼搏,才創造了現在的GDP世界第二,創造了一個奮進中的國家。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的全部生活都建立在努力的基礎之上,即某種意志力之上。我們無法去設想一種沒有意志力、沒有努力的行動。我們的社會生活、 經濟生活以及所謂的精神生活,全都是一系列的努力,總是要達到某種結果方才結束。我們也認為努力是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當努力變成徒勞呢?
貧困以及貧困的路徑依賴,決定了貧困系統的再生產。最終實現貧困的代際傳遞。簡而言之,窮人的貧困,其實都是被迫的。
王石的自傳不會告訴你,他的前老丈人是當年的某省委副書記。很多老板在別人那里干的時候,擄了別人的資源。而到了員工面前,反而大談個人品質和奮斗精神。
你見過哪個煤礦工人通過挖煤又快又好,當上過煤老板嗎?什么又是勤奮呢?起早貪黑、日程排滿、艱苦卓絕嗎?
多少努力的人,注定要優秀而貧窮地活著。
按照貧困觀念里的優秀標準,加上貧困的資源和觀念的限制,很多努力的人其實就得優秀而普通地活著。
我們在什么樣的圈層,往往就接受什么樣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得到什么樣的機會和發展。當然,這并不是說沒有希望了。社會越發展,機會越公平。你現在的選擇,很大程度就決定了貧困是否會無情的延續。
首富們的貴族夢
做夢的年輕人依舊在做夢,首富們也在做自己的夢。
你看那些早年的首富,那些要炸開喜馬拉雅山的人們,要么在監獄里,要么剛從監獄出來,要么敗光了家產,孤苦伶仃地活著或已孤苦伶仃地死去了。你看我們這個城市里曾經的那個醫藥帝國,現在已經匍匐了20年,依舊在匍匐中前進。
按照一般的邏輯,貴族是一種氣質、一種精神,一種世代積累起來的底蘊。沒有責任感的算不上真正的貴族。只要有錢,都是有錢人。可以是暴發戶,可以是小資,可以是“偽貴族”。但是大多數人成為不了貴族。
一個沒有睡過麻布床單的人,永遠不知道棉質或絲綢的床單是如何的柔軟和舒服,所以幸福來自于對比,來自不斷提升的生活內容。
有錢人不一定是上流社會,有錢僅僅只是表示他的經濟情況很好,但是不表示他對這個社會或者整個世界有什么影響力。
而上流社會指的是除了經濟情況以外,這個階層對于他所處于的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重大決策方面具備絕對的影響力,他是這個國家的幕后主人,這才稱之為上流社會。通常我們認為依據一貫的標準,現在的中國只有富豪,或者說有產階級,但是沒有上流社會。
生活中,他們的財富至少要傳承3代以上,英文叫”OLD MONEY”,他們最關注的是祖輩傳承的資產是否能增值,但是他們基本上不工作,他們將自己家族的資產做成信托基金,投資在很多優質的企業中。
這就成了百年老店,無論對于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家族,都是少有人能完成的任務。雖然艱難,但沒有哪一位企業家希望看到富不過三代。
綿延明清500年的晉商,經營鹽業、票號等商業,尤其以票號最為出名,為中國留下了豐富的建筑遺產,著名的喬家大院、常家莊園、曹家三多堂等等。如今,也只剩下了這些大院,向世人述說當年的風光的同時,也作為一種祭奠,向過去投下一抹暗影。
而在日本,其產業乃至整個經濟靠中小企業在支撐,百年企業的實際數量恐怕超過10萬家。日本的寺廟建筑公司“金剛組”是世界現存的最古老企業,創辦于公元578年,衣缽相傳至今已40余代。
一位日企董事對中國企業家的靈活、大膽、冒險精神贊揚不已,但他同時表示,“或許是大環境使然,接觸的中國企業家大多只關心‘錢生錢,對腳踏實地地做實業,尤其是成就一家百年企業,基本上都興趣不大”。
相比較而言,中國的百年企業少得可憐。創業歷史超過150年的企業只有六必居、張小泉、陳李濟、同仁堂、王老吉等。創業超過100年的企業還有全聚德、云南白藥、青島啤酒等,總體數量并不多。
不過,時間會沖淡一切。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百年企業也會不斷增多,進入貴族階層的人也會越來越多,而那些首富們,不過是海上飛躍起的一束浪花,跳得很高,然后又回歸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