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含勇
“當初,成都給我的印象也許就像熊貓一樣可愛,但現在,我感受更多的是成都向上的力量”
宋海濤在成都高新區天府軟件園孵化了三家創新公司,是四川省“千人計劃”引進的創業人才。成都高校眾多,技術人才儲備豐富。作為一名成功創業的年輕人,宋海濤至今記得公司初創時,一幫年輕人在一起創業的場景。
2012年公司剛成立,辦公室設在建設路電子科大旁邊的居民小區里,一個兩居室,一屋子人,夏天光膀子寫代碼,他經常下廚給大家做飯。晚上大家都席地而睡,早上則需要輪流上廁所。
2013年,公司有段時間搬到軟件園旁邊的一個清水房辦公,沒裝修,干水泥地,有很多水泥灰。每天下班,伙伴的褲子上、鞋子上都沾滿了水泥灰,家里人便跟他開玩笑,“你從工地上回來啦”。
“成都是一個讓人覺得溫暖的地方?!彼魏龑Α恫t望東方周刊》表示。
近年來,為吸引人才,二線城市紛紛準備了“大禮包”。
成都也不例外,住房、戶口、創業扶持等政策,令成都成為一個讓人才感到溫暖的城市。
人才政策不斷加碼
2017年7月2日,成都在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提出一系列人才新政、產業新政,以及隨后的《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12條措施(以下簡稱12條措施)。這是成都兩年來第三次大力度的人才政策加碼。
2016和2017年初,成都曾連續兩年以市委、市政府“一號文件”出臺人才新政。
其中,2016年圍繞引進、培育、扶持、服務四個方面提出了十條措施,對頂尖人才團隊中屬于國家(國際)重大戰略項目的綜合資助最高達到1億元。
2017年圍繞體制機制改革出臺了36條細化措施,其中人才管理服務的“三張清單”——“行政權力清單”“行政責任清單”“政府服務清單”在全國開了先河。
成都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此次提出的12條措施是針對不同層次人才分別施策,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體都有涉及,人才覆蓋面擴展、針對性更強。
另一個讓成都創新氛圍格外濃郁的政策,是針對全體市民的免費技術技能培訓。為了實施這項措施,成都設立了1.6億元專項資金。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國家的城市體系發展戰略有所轉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收緊了落戶門檻,這對于成都等二線城市而言,是一個改進城市品質的大好時機,“搶奪人才、提高城市品質,這實際上是在對接國家的新戰略,使得國家轉型的政策能夠更好地落地。”
“安居+落戶”
青年人才驛站,是成都分發給外地人才的第一個“禮包”:獨立衛生間,電視空調一應俱全,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來蓉應聘免費住7天。這是為解決外來人才階段性居住問題。
這樣的人才驛站,成都一口氣設立了13個。
常笑彬剛剛在澳大利亞讀完研究生,畢業后沒有回老家,也沒去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作為一個外鄉人,他在成都的青年人才驛站收獲了深深的歸屬感,還收到了多家公司拋出的“橄欖枝”。
之后,成都又邁出了第二步:讓高端人才安居。
2017年8月3日,成都發布了“創新要素供給培育產業生態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產業能級的人才安居工程實施細則”,為頂尖人才、領軍人才、高級技師等四類急需緊缺人才和高端人才提供購房支持、人才公寓租賃和購買、產業新城(工業園區)配套住房租賃、自建人才公寓或倒班房租賃等安居政策。
除了房子,成都還給人才送出了另一個安心“禮包”——成都戶口。
對于落戶,成都的政策很明確:“先落戶后就業”。而在此之前,成都一直施行“先就業后落戶”。
2017年7月2日,成都借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召開之際宣布了這一政策: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只要憑畢業證就能落戶。
而沒有本科畢業證的技能人才,同樣也可以獲得成都戶口——只要在同一單位工作兩年及以上,就可以通過單位推薦、部門認定的方式落戶。
這個政策不僅能用來招攬新人才,還能留住一部分常住成都卻一直沒有戶口的技能人才。
2017年7月21日上午11點,37歲的健康管理師鄧冬梅成功通過了成都市技能人才入戶認證,成為首個通過這項認證的技能人才。而在此之前,她幾乎已經放棄了落戶成都的想法。
打造樂業之土
把人才吸引進來,只是人才戰略的第一步。房子、戶口讓人才安心,但安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好就業以及創業的后顧之憂。
“所謂‘此心安處即吾鄉,而‘心安處,就是能夠把自己學到的東西用起來,實現自身價值的地方?!?入選四川省“千人計劃”的鐘治暉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對鐘治暉而言,成都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領域,目前已經形成了兩個比較大的聚集區域——高新區和溫江醫科總部,這就是其優勢所在。于是,他選擇在成都創辦生物醫藥公司。
除了產業鏈和產業聚集的優勢,成都已有的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同樣為相關創業者提供了施展的舞臺。
臨近畢業的美國留學生歐馬·薩德克對成都考察了一個月。以一個創業人的眼光,他非常贊賞成都的交通體系,尤其是鐵路交通系統的樞紐優勢。歐馬·薩德克打算畢業后,在成都青白江鐵路港創辦一家食品進出口公司,向全世界出口成都高質量的食品。
而對于那些目前還不存在優勢,沒有形成規模的項目,當地政府選擇了直接用政策搭一個新平臺。
康裕建是個只懂技術,不懂賺錢,也不懂推廣的科學家,而藍光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鏗則是個不懂技術,只是知道怎么樣把科技變成生產力的企業家。那么,如何讓這兩人一起合作,把康裕建手里的技術,變成楊鏗工廠里的產品呢?
成都提供了一種解決方式——賦予科學家股權,設立合伙人機制。這種模式下,康裕建有了一個新身份——藍光英諾首席科學家和首席執行官。
此后,成都政府部門為生物醫藥技術產業化疏通道路的消息就不斷傳過來: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成都重點支持的產業,已被列入了2017年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支持醫藥高端產品研發,對新藥、醫療器械按研發進度分階段資助,幫助企業開拓市場……
目前,藍光英諾轟動醫療界的3D生物打印血管的“動物在體實驗”已經成功,植入該血管的30只恒河猴全部“活得好好的”,應用于人體已經指日可待。
“三權”改革試探
搭好舞臺,有了人才,伴隨成果而生,便是可能產生的利益糾紛。
此前,西南交大材料學院原院長黃楠就指出:高校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不明晰,讓教師、科研人員領辦企業,普遍畏手畏腳。
破拆權屬“枷鎖”,才能激發科研人員活力。
隨著西南交大在國內高校率先實施“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早確權、早分割、共享制”的改革經驗,成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改革試驗由此開始。
而如今,“三權”改革已經有了第一個受益者——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四川省“百人計劃”陳元偉教授。
此前,陳元偉帶領一個團隊,在成都高新區創建了成都海創藥業有限公司,既擁有世界500強創新藥物研發經驗,同時還有服務外包管理經驗。按照改革后的政策,陳元偉既享受組織部門人才政策扶持,又享受科技部門創新創業政策支持。作為四川大學特聘教授,還能獲得相應扶持。
“企業提需求、高校給編制、政府給支持”,三方的協同,開始在孵化更多“陳元偉”的方向上努力。
科技創新類企業,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己的創新成果。不同于其他產品,知識類產品被盜、被侵權和模仿復制,對企業而言,損失不能估量。
對于這一點,成都也早有準備。2017年年初,成都設立了知識產權審判庭,專門跨區域受理全省、市轄區內有關專利、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商業秘密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案件。
留在成都發展的王思穎,其實幾年前就來過成都,也在同學的手機里看到過成都某商場頂樓的熊貓雕像照片?!爱敵?,成都給我的印象也許就像熊貓一樣可愛,但現在,我感受更多的是成都向上的力量,我想,在這里我能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蓖跛挤f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