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軍+程晨
十年基層歲月,十年無悔春秋
他深入社區,傳達民意,心繫民生
肩負起清河邨居民的幸福之路
地區工作十分瑣碎,他從不缺耐心
十年來,社區居民都視他為朋友、親人
地區工作進展艱難,他從不灰心
十年後,他相信社區將是另一番天地
他將自己的事業擱置一邊,而扎根社區
是責任,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大愛
十年議員工作,見證清河邨成長之路
清河邨,位於新界上水,取名於“清澈河流”之意,2006年以前是一片荒蕪之地,很多人也不太愿意住進清河邨。2006年6月開始,這個新的公共屋邨陸續入夥,一場大的挑戰和變革也隨之而來。
藍偉良先生也是在那時開始了他與清河邨的故事。他率先成立了清河邨居民協會,並擔任主席一職,通過一年多的走訪和了解,取得了初步進展。服務之路,他深知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1年,公共屋邨天水圍入夥,幾年時間里人口激增,包括大量新來港人士,然由於未能適應新環境以及社區支援不足,發生了多起倫常不幸事件後,天水圍也被傳媒冠以“悲情新市鎮”的名字。
而當時的清河邨,社區的家庭結構也與天水圍類似——丈夫是香港人,妻子是內地的。新來港人士新增很多。前車之鑒,未免讓人擔擾,清河邨的未來怎樣,一時熱議紛紛。
2007年初,在群眾和地方領導的倡議下,藍偉良先生參與了北區區議會議員競選。那場競選,他實在不敢抱太大希望,因為對手太過強勁,是一位服務社區已經13年的經驗豐富者,而且他所服務的清河邨選票還不及對方的三分之一。然而,他憑借著熱心和誠心,取得了選民的信任,成功逆襲。2008年1月1日,他正式上任。
新來港人士問題不容忽視,競選之初他就意識到這是個大問題。
所以一上任,藍偉良先生就發動成立了“新來港人士服務工作小組”:“新來港人士習慣了內地的生活方式,一時難以融入社會,會面臨種種困難,甚至是沖突和摩擦,工作小組即是為他們提供幫助的。”以此為契機,打開了他地區服務工作的新局面。
工作小組就像一個“溫馨之家”,為新來港人士搭建了一個服務平臺,他們有什麼不明白、想了解的,或者處理不了的事情,都可以在這個平臺得到意見和幫助。藍偉良先生將工作做得非常細緻,有條不紊,他將新來港人士分組,以便針對性地開展服務,例如婦女組,給她們女性相關的服務;孩子組,主要是關於上學、學語言等服務……
眾人拾柴火焰高,光靠一個人力量是有限的,上任之初藍偉良先生就知道這個理,所以他主動向前邁進了一步,與地區NGO機構聯合起來,更好地為新來港人士提供各方面服務,這在當時可謂是創舉。因為十年前,NGO與建制派鮮少交流合作,他就一個個地主動去“敲門”,表明自己成立工作小組的理念,請求對方給予他這個“門外漢”一些幫助。就這樣,他為迷茫中的清河邨開辟出了一條前路。
如今,整整十年過去了,在藍偉良先生等議員的努力下,“悲情新市鎮”的悲劇未能重演,十年間,清河邨在眾人的議論和關注下,一路成長,一路蛻變。
心繫民生,積極推動地區建設
在其位,謀其職,盡其責。藍偉良先生時刻謹記著肩上的責任,為給社區建立一個和諧融洽的生活環境,他不遺餘力。
對於清河邨的問題,他看得深遠。“清河邨剛入夥時,人們更多看到的是諸多問題。”那時候他就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如果工作做得好,新來港人士就不會成為社會負擔,相反,十年後的清河邨將成為香港最具生產力的屋邨之一。因為清河邨有很多小孩子,從幾歲到十幾歲不等,如果十年里政府能投放多一點資源,齊心協力做好一點,十年後他們陸續步入社會,對香港社會將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十年磨一劍,這十年議員生涯何嘗不像在打仗,他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實事,在社區的配套建設和服務方面,交出了一份基本令人滿意的答卷。例如用兩三年時間獲得了在上水火車站至清河邨的人行路段部分上蓋建設的批凖;還引進大批專業人士,加強社區軟件建設等。
但隨著青少年成長,適齡工作青年增長,新的壓力也陸續不斷。“交通問題,是社區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據資料統計,適齡工作青年每年增加兩三千人,而北區能提供的工作機會有限,進入市區工作,交通是個問題。”藍偉良先生分析說,“如果交通不做好,他們需要轉幾趟車,每天上下班可能要花三個小時,一是生活成本高,二來人也非常疲憊。清河邨的現狀就是這樣,交通不便。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希望目前能多投入一些點到點的接駁公交,方便居民出行。”生活環境便利,對於家庭和社區的和諧也是一促進因素。
身為一名議員,面對的可能都是家庭瑣事,沒有足夠的責任心和愛心,是不能將工作做得深入而優秀的。在清河邨,幾乎沒有人不認識藍偉良先生,因服務而結緣,很多人都成為了他的朋友。“朋友”二字,也是他最大的收穫。
聚焦年輕人教育,服務之路任重道遠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香港各界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並發表了多場重要講話,習主席強調,相信有偉大祖國作為堅強後盾,“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一定能夠再譜新篇章,香港一定能夠再創新輝煌!
回歸20年,在藍偉良先生看來,各方面,特別是經濟上取得的成績不可否認,但在年輕人教育方面還不容樂觀。一直以來,他就十分關注年輕人的問題,因為年輕人承擔著一個家庭的重任,也是香港的未來棟樑。“近年來,49天的‘佔中、旺角暴動等事件,雖然說是少數人所為,但足夠發人深省。如果這些負能量傳播出去,將影響更多年輕人。”年輕人對國家缺乏了解,缺乏認同感,在他看來這不是小事,在年輕人的愛國意識培養方面,任重道遠。
隨著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落馬洲河套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一系列發展計劃推進,還有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即將開通,這些對於北區而言,都是利好的發展訊息。俗話說,安居樂業,安居才能樂業,藍偉良先生亦希望北區在社區建設方面能更上一層樓。
他認為,在一系列發展計劃下,北區將在十年後逐漸迎來黃金發展期。“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下個十年,北區能培養多一些愛國愛港的年輕人,懷有祖國復興‘中國夢的年輕人。年輕人是希望,如果我們的青年正能量不夠,誰來挑起香港的未來大樑!”激昂的言語透露的是一份濃濃愛國深情。
藍偉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區人,他出生於古洞村,年輕時為了生活和理想,離開古洞村,到北區以外的地方謀生。後來,受族兄之邀,回來並加入社區服務的行列,擔任古洞村村務委員會總務一職,一直到2006年。
由於家庭環境,藍偉良先生很早就獨立了,十多歲就開始學做生意,後來一路打拼,歷經了許多風雨。最終在保險行業闖出了一番天地。通過不懈努力,他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客戶群,業績突出。2007年,他榮獲公司“專業關懷大使”。至今,他也成立了自己的團隊。
“對我而言,多賺一點、少賺一點都是過生活,我對金錢的渴求不大。”因而在事業正盛之時,他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了社會服務之中。上午處理保險公司工作,下午和晚上在區議會處理事務,這就是他的日常。“要是我哪天超過八點還不起來,或者十點半之前回到家,太太都會懷疑‘你今天是不是生病了。”他笑著分享說,早出晚歸,已成了他的生活常態。
“做議員工作十年,與北區清河社區同成長,十分滿足。”藍偉良先生如是說。下個十年,再下個十年,相信只要人們需要他,他依然“俯首甘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