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王勇
李經方(1855—1934年),字伯行,號端甫,李鴻章六弟李昭慶之子,同治元年(1862年)過繼給李鴻章為嗣。一生跟隨李鴻章從事洋務、外交等活動,深得李鴻章喜愛。甲午戰爭后,因隨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談判,并參與簽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而遭國人唾罵。他既飽讀經書,又習得英文,一生出使多國,深諳當時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是清末被外國列強熟知的中國少數外交家之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李鴻章在北京病逝。李經方回原籍丁父親憂,第二年便率先在家鄉將廬陽書院改為廬州中學堂(俗稱小書院,即今合肥一中前身)。廬州中學堂和吳汝綸創辦的桐城中學堂、萬祖恕創辦的(舒城)斌農中學堂,是安徽“開先河”的中學,李經方也成為安徽新式學堂最早創辦人之一。1903年廬州中學堂基建,1904年正式招收新生。由此開啟了合肥一中的百年發展史。
時至今日,探源李經方的辦學思想,對于傳承百年教育文化,實現特色教育發展仍有重要意義。
李經方辦學思想述論
(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宗旨。
1902年李經方創辦廬州中學堂,自任堂長,下設學監(管理教務)和舍監(管理生員)。學堂創辦伊始就承襲傳統書院“以忠孝為本,以經史之學為基”的精神,又本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宗旨,既開設國文、修身、經史,傳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又開設英文、算學、輿地、博物、理化、理財、體操等西學課程。采用班級授課制,學制為4年,學生按年級分為甲、乙、丙、丁、戊5個班,各班按課表授課,采用多科并進的新的教學形式。在洋務思想影響下,學堂很重視英文教學,但也不忽視國文,十分強調國文的教學和考試。
廬州中學堂的辦學精神和辦學宗旨,以及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的組織形式,明顯具有了時代變革的烙印。學堂既學習“西學”和“西藝”,又保留每月初一、十五舉行尊孔重道、跪拜孔子牌位的儀式,處處體現了李經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宗旨。即教育首先是傳授中國傳統的經史之學,這是一切學問的基礎,其次才是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知識,以補充中學的不足。雖然就其根本仍是為封建王朝服務,有其階級立場的局限性,但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卻發揮了推動合肥地方乃至安徽省社會進步的作用,對地區教育思想的變革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扶助清寒”的育人情懷。
廬州中學堂的教育經費頗為充足,除原有廬陽書院經費外,尚有廬州府管轄內的5個縣的學田與房產為辦學基金,以每年的租金收入為辦學經費。當時廬州中學堂招收學生不分貴賤,只要成績優秀都可以入校就讀。
這一方面是由于李經方對家鄉的感情深厚,在《李襲侯遺集》中收錄的《肥水懷古六首》中就有他對“教弩臺”、“青陽山房”、“飛騎橋”、“香花墩”、“別虞橋”、“箏笛浦”等家鄉人文歷史景色的詠嘆,可見他對家鄉的情愫;另一方面在晚清教育逐漸轉向平民化的大形勢下,李經方也深受影響,十分重視平民教育。當時廬州中學堂幾乎囊括了廬州府所轄合肥縣(首縣)、舒城縣、廬江縣、巢縣、無為縣所有學子精英,而且還吸引了阜陽、蚌埠等多地的學子前來求學。
在1909年一份清朝的《學堂官報》為小書院學生的請獎折中,就有一份小書院對許多家境貧寒的優秀學生發放津貼的名冊。由此可以看出,李經方在創辦新式學堂過程中,的確是通過“扶助清寒”廣泛培養人才,這也為日后合肥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還有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廬州中學堂1904年招收的首批學生中有位叫魯望巖的學生,同年參加了中國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秀才時未滿12歲,但家境貧寒,年幼住校母親不放心。李經方不僅免除其學費,還安排他在自家吃住。魯望巖自稱除了母親就數李經方對自己一生影響最大。在校期間魯望巖學業優異,畢業時,廬州中學堂教師吉鳳池寫詩相贈“十七人中年最少,即論文采已翩翩”。魯望巖后來畢業于北大,與陳獨秀共事且私交甚深,是一位掌握4門外語的理工科人才。至今在上海檔案館仍保存有112封李經方寫給魯望巖的信,可見李經方對貧民才子的器重,充分體現了他“扶助清寒”的育人情懷。
(三)“延聘名師碩儒”的人才興校策略。
從辦學伊始,李經方就深知教師是學校第一資源。一方面他自己的求學經歷使他很清楚教師對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從他多年京官經歷來看,他的見識也高出同鄉一籌,對于創辦中學堂是為鄉里培養新式人才,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材,他有清晰的認識,這就決定他必定會廣聘名師,如聘請嚴復主持堂務,嚴復雖接受聘請但因忙于在上?;I建復旦公學終未到任。
“學堂創辦之初,采用重金禮聘教師,故執教者多為名噪一時之名師碩儒;又非常重視英文課,李經方特意請來英籍教員吉普德執教;同時重視國文的教學和考試”(參見《合肥一中·百年校史》)。李經方還專門修建兩層小洋樓作為吉普德的住所,這在當時實為罕見,也因此大大提高了學校的英文教學水平。首屆畢業生魯望巖在北大被推選為英語會的會長,“在大學英語程度更名列前茅。北大青年會經常組織英語辯論會,魯望巖每次都參加。一次他和蔡元培同臺演講……蔡校長握著這位學生的手說‘你很會講話”(參見《合肥一中·百年校史》)。
廬州中學堂1904年正式招生時,李經方自任堂長,聘張子開為首任學監,第二任學監是戴壽宇。后來由李斐君、李健甫擔任名譽監督,教師有丁恰明、胡渭清等人,“又請來幾位留過洋的青年講授自然科學和外語”。
張子開又名運,字子開,是20世紀前期合肥知名書法家,與張琴襄、劉訪渠齊名。3人皆師從合肥沈石翁研習包世臣書法,且都能自樹一幟,卓然成家。張子開一生為文習字、授徒,少壯知名,交游甚廣。26歲中舉后曾被選派為桐城縣教諭,但未就職,任廬州中學堂監督先后4年,畢業學生成績優異;中年以后在家設館授課,當時合肥學子多出自他的門下。他文學深醇,又精于鑒賞,真贗過目立辨,為眾所推服。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就斷言日本必敗,他說:“昔秦始皇欲滅楚,王翦請兵60萬,以楚地廣也。以方今幅員之大,久以持之,倭已難勝其耗……況彼謀國者,陸以俄為敵,海以英美為仇,力小謀大,敗亡可立待?!睆堊娱_舊居在老合肥城德勝街天主堂南側(今金寨路盛安廣場附近),為避日機轟炸,一家去三河鎮避難。合肥淪陷后,日寇入侵三河,他舉家逃難至三河鄉下胡家灣,后又流寓肥西許貴村。張因遭此顛沛,終日抑郁不樂。一日,召村中諸父老曰:“吾輩乃軒轅之族裔,不能忍受異族之凌辱,然吾老矣,又不能裹尸沙場。詩云:人而無儀,不死何為。我不能有虧大節茍安于亂世”。自此不進飲食,越三日,溘然長逝,終年75歲。民族氣節,世人稱道。
教師胡渭清原是安徽公學舍監,早在1905年底就曾秘密送蕪湖光復會新會員100人名冊給上海的蔡元培。1907年,成為合肥同盟會的成員。
由此可見,李經方辦學之初,就有明確的“延聘名師碩儒”人才興校的辦學思想。這一思想對后來合肥近代教育迅速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一批合肥籍的社會精英和飽學之士,領銜并躬行,不辭辛勞,培育英才。張子開、戴壽宇、李誠庵、張琴襄、譚植菁、李蔚堂、童漢章、萬晏南、謝重宏、戴永蓀、張汝舟、周亮蓀、吳天植等,一長串閃光的名字,永載教育史冊。他們有的人在合肥的小學和中學接受教育,外出深造后終身從事教育工作,或回到家鄉執教鞭掌校政,或奔走于安徽內外,成為學苑英華。如合肥一中第一屆畢業生楊亮功,留美歸來做過安徽大學校長、臺灣“考試院”院長。早期畢業生譚聲乙留英歸來做過武漢工學院院長。楊武之大學畢業曾回合肥任教,后來做過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在合肥東鄉上佑賢小學(建于民國元年)的王道平1927年考入清華大學,然后回到合肥,終身在合肥一中從事教育工作,1937年曾教過楊振寧外語。1935年,合肥有了第一位女校長,她就是從上海兩江女子體育??茖W校畢業后回家鄉執掌映典小學的張慶英,后來曾任臺灣師范大學體育系主任。合肥像這樣的近代教育拓荒者和耕耘者不勝枚舉。
李經方辦學思想成因探析
(一)時代變革對李經方辦學思想的影響。
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政,晚清政府開始了借鑒西方社會的變革歷程,自1861年—1911年歷時50年。期間,李經方從學生到晚清政府重要官員,從家鄉到天津,逐步成為李鴻章外交重要助手,是晚清政治、外交、教育多方面的重要參與者。
1、洋務運動
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年底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這是洋務運動開始的標志性事件。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1895年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銀,宣告洋務運動的破產。從傾向性看,洋務派要求改變祖宗之法,反對頑固派盲目排外,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既順應發展了新事物,又對后來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洋務教育是洋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洋務運動中無論興辦軍事工業還是民用工業,以及創辦北洋海軍,都需要大量人才。而這些專業人才在舊學體制下是培養不出來的,因此,必須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建同文館。這些便成為洋務教育的主要形式。
洋務教育培養人才目標的設定更與鴉片戰爭的爆發、洋務運動的開展直接相關。鴉片戰爭后各種外交活動以及各種條約都以英文“為正”,這迫使清政府開始重視培養外語人才。此外,洋務運動中北洋水師的創建、礦山的開采、電報的使用、軍械設備制造等等無不需要專門的軍事人才和技術人才。所以,洋務教育的顯著特點是培養“專才”。
李經方出道就留在北洋大臣衙門,隨李鴻章襄辦外交事宜。期間,1886年夏還赴英國擔任駐外參贊,1890年以候補道出任出使日本大臣,到1895年赴日本馬關參與對日談判時,李經方已成長為比較成熟的外交官,成為李鴻章的重要助手。從接受中西貫通的家庭教育,到成為洋務運動的推動者之一,洋務教育思想已深入其骨髓。丁憂期間李經方還受命在上海參加工部左侍郎盛宣懷與英國人馬凱關于通商條約的談判。不久,他又參與了安徽及滬寧鐵路的籌建事宜。因此,與當時很多洋務運動的倡導者一樣,李經方十分強調“西學為用”。
2、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的失敗摧毀了洋務運動的強國之夢,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程度大大加深。資產階級維新派反思總結,認為“泰西之強,不在炮械軍兵”而“在政體之善也”。因此在培養人才方面,他們立足全面人才需求,著力培養農工商等多領域人才。梁啟超曾指出“今之同文館、廣方言館、水師學堂、武備學堂……之類,其不能得異才何也?言藝之事多,言政與教之事少。其所謂藝者,又不過語言文字之淺,兵學之末,不務其大,不揣其本,即盡其道,所成無幾矣”??偨Y了洋務教育主要“病根有三:一曰科舉之制不改,就學乏才也。二曰師范學堂不立,教習非人也。三曰專門之業不分,至精無自也” (參見遲維霞《論晚清政府教育變革中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出對擴大西學范疇,培養“多才”的教育思想。
1895年,李經方奉光緒帝命赴臺灣,交接割讓臺灣事宜,此事使他對清政府產生了失望和怨憤情緒。五月初十,在辦理完交接事宜當天,李經方離臺,避居上海,不愿再進京復命。殘酷的現實使他深刻地感受到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落后,更讓他明白單靠“實業救國”不行,因而也更加明確了要“教育救國”,通過辦學培養各方面興國人才的想法。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社會發生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在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歷史潮流沖擊下,光緒二十四年清帝下諭“改書院為學?!保凹磳⒏魇「畯d州縣之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之學校”,并令“中西兼學,以廣造就”。這對李經方后來的辦學宗旨產生了直接影響。
3、新政實施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中華民族受到了來自外部世界的最殘酷的挑戰,《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搖搖欲墜的清政府迫于中外形勢的巨變,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統治者開始推行新政。“各就現在情弊,參酌中西政治,舉凡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并。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精?各舉所知,各抒所見”(參見《孫中山全集》)。清政府把“興學育才”放在顯著位置,將“造就通才”作為教育培養目標,廣設農工商兵學科“以廣造就”;同時廢除科舉制度,頒布新學制。這為李經方辦學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李經方堅持開設廣泛的中西課程,既帶有洋務教育思想的深深烙印,又源于社會教育思想和培養人才目標的變化,而且有了培養“通才”的思想端倪。
(二)家庭教育對李經方辦學思想的影響。
中國近代社會處于大轉折大變革的時代,李鴻章的家庭教育也呈現“新舊雜陳、中西并舉”的特點。期間社會精英群體以其獨特的文化氣質,承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觀念,但也與傳統家庭教育有所不同,能進一步突破傳統。
在洋務運動之前,在“西學東漸”的文化背景里,李鴻章等時代精英就把西學納入家庭教育之中,打破了傳統家庭教育唯儒學獨尊的局面。對國外社會和倫理觀念,李鴻章比較開明,他認為“吾國自古相傳之倫理曰五倫,此五者之綱紀在家庭封建時代擬可通行,然已不甚適當”,“大地交通,國家種族之競爭愈烈,故吾之倫理,愈不適應于當世,可吾國猶泥之”(參見周維立《清代四名人家書》),這是李鴻章家庭教育與其他士大夫不同的基礎。李鴻章還在家庭教育中一改傳統教育重義輕利、重農輕商的陳腐觀念,讓子女們樹立工商立國、自強求富的意識。不僅如此,他還請白狄克教授李經方、李經述學習英語。清末外交官、曾國藩次子曾紀澤曾在日記中描寫李經方學習外語的情形,“伯行聰慧絕人,從白狄克學英文,甫期年已通會,再加精進,必可涉覽西書新報之屬矣,伯行志意專篤,手操鉛筆,口誦語規,孜孜不倦”(參見雷祿慶《李鴻章新傳》)。白狄克原是美國駐天津領事館參贊,因對李鴻章敬佩才為李做事。顯然李經方既接受了系統的傳統思想的教育,對于“忠孝”、“經史之學”是深入其骨髓,同時又能了解西方社會,放眼世界。
這樣的家庭教育和求學過程,不僅為其從政打下堅實基礎,而且對其后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延聘名師碩儒”的辦學思想也產生很大影響。
(三)從政經歷對李經方辦學思想的影響。
李鴻章“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思想,以及興辦洋務的舉動,對李經方的辦學思想有很大影響。
李經方從1882年在江南鄉試中舉后留在北洋大臣衙門,襄辦外交事宜,直至1895年辦理割臺,避居上海,前后共13年。這13年間,李經方隨李鴻章經歷過3件大事:1882年—1894年協助李鴻章辦洋務、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遍訪西方諸強國。在政治、外交、教育等方面,李鴻章對李經方影響甚大。期間,李經方兩次擔任駐外使節:1886年夏隨駐英欽差大臣劉瑞芬赴英,擔任參贊,1889年回國;1890年,以候補道出任出使日本大臣。
1882年,李經方協助李鴻章辦理洋務具體有以下6項事宜:“光緒八年二月筑旅順船塢、光緒八年四月設商辦織布局于上海、光緒十一年五月設武備堂于天津、光緒十三年十二月開辦漠河金礦、光緒十四年北洋海軍成軍、光緒二十年五月設醫學堂于天津”(參見梁啟超《李鴻章傳》)。
李經方一生最痛苦的事莫過于甲午海戰失敗后簽下中日《馬關條約》,以及1895年奉光緒帝命赴臺灣,交接割讓臺灣事宜。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他多次勸父親擁兵自立,但李鴻章不僅沒有同意,而且與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鐵路大臣盛宣懷盡力維護東南各省的穩定,以防列強借口入侵。在隨后奉命進京與八國聯軍談判時,李鴻章出于對李經方的保護,將其留在上海,獨自北上。
1895年,清政府派李鴻章為專使參加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繼位大典。李經方隨訪,并與李鴻章共同參與《中俄密約》會談簽約。后李經方隨李鴻章晉見德皇,遞交國書,又訪荷蘭、比利時、法國,并到達英國,晉見英國女王,與英國政府談判增加稅收之事。最后,李鴻章、李經方等一行抵達美國紐約,會見美國總統克里夫蘭。李經方在《隨使歐美洲記》一文中寫道,“將以外國之所長輔中國所不足,故于輪船鐵路軍械電線德之陸操英之水操考核特詳”(參見《李襲侯遺集》)。這一系列外交活動,使李鴻章父子成為清末最具影響的外交家,同時也使李經方對西方列強的政治、經濟、文化有了更全面、更系統的了解。他深知科學技術的落后是國力衰弱的重要原因,因此后來在辦學中開設算學、輿地、英文、博物、理化、理財、體操等西學課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由此可見,在1902年辦學之前,李經方已是清末熟知西方列強的幾個外交家之一,對當時經濟發達、科技先進的強國都有較之于同僚更多了解和感受。參與《馬關條約》的談判和親手割讓臺灣的慘痛經歷,讓李經方對當時弱國無外交有著更不同于一般人的切膚之痛。他多次對學生魯望巖說,“大清朝一定要亡了,光復之日可待矣”,還勸他,“不要做官,要教育救國,實業救國”。因此,丁憂期間造福鄉里、為國辦學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再加上時代變化帶來教育思想的變化,確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宗旨就不難理解了。
(四)時代教育價值觀變化對李經方辦學思想的影響。
在1901—1911年的10年新政時期,清政府在教育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具有重大突破性意義的舉措是廢除科舉制。這是教育價值取向從求仕主義到國民主義的一次歷史性轉變,預示著官本位的封建政體的教育基礎已發生了動搖。1902年張元濟在《答友人問學堂事書》中,分析了當時求才主義的偏頗與落伍之處。1905年2月,學部奏請宣示教育宗旨中也明確,教育“不在造就少數人才,而在造就多數之國民……令全國之民眾無人不學”(參見《教育世界》第一百十九號,丙午年二月上旬第三期,文牘)。
這種否定求才求仕作為教育唯一取向的思想,使教育脫離科舉軌道逐漸成為一種社會自覺?!翱婆e者,為一般仕宦人而設者也,學校者,陶鑄全體國民得實地之生活而設者也”。這種改變與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相吻合,也使教育從上流社會走向下層民眾成為一種社會必然,“教育非徒為上等社會而設者,必使負販之夫,賈豎之子皆系學堂卒業之學生,而后教育可謂普及”(參見《強迫義務教育》,載《直隸教育雜志》第八期,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我國近代意義上的新式學堂是隨著殖民者的入侵和中國知識分子的覺醒逐步發展起來的。李經方深受影響,在辦學方面也極為重視平民教育,“扶助清寒”成為其重要辦學思想。
李經方辦學思想的當代啟示
(一)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教師。
廬州中學堂之所以取得了豐碩的辦學成果,根本原因在于能夠“延聘名師碩儒”。正如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所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逼鋵嵵袑W也是如此,只有名師薈萃,才有學校發展的底氣和根基。
在辦學條件日益改善的今天,學校不能只重其外,而忽視其內,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當然,還要能夠讓教師生活得有尊嚴,李經方不惜重金蓋小樓給教師居住,正是把尊重教師落到了實處。
(二)學校發展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
廬州中學堂豐富的西學課程設置,在聘請外教上不惜重金,以及辦學不久就能培養出魯望巖等一批人才,與李經方辦學伊始就著眼國際化密不可分。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學校切不可固步自封、安守一隅,而應該主動作為,積極尋求改變。
在理念更新、課程設置、管理改革上,學校要與國際化接軌,探尋國際經驗本土化的特色發展之路,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
(三)學校要承載教育扶貧的責任擔當。
李經方“扶助清寒”的教育情懷,實則是晚清社會精英為改變國家命運的社會擔當。在當今推進精準扶貧的國家戰略過程中,學校應該積極作為,發揮人才培養在改變個人命運、家庭命運中的作用。
落實到具體層面,學校在做好國家貧困生補助工作的同時,還要在生活上多關心、心理上多溝通、精神上多鼓勵,要把對落后地區的教育幫扶作為學校的責任擔當,積極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作者系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長、中學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