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實證明,法治優于人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縱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相反,一些國家雖然也一度實現快速發展,但并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的門檻,而是陷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出現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種情況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與人治相比,法治具有巨大的優勢。法治以政治民主為前提,能夠保障社會公眾參與到決策中來,實現集思廣益,最大限度地保障決策的科學化。人治依賴于政治領導人的個人權威,一旦領導人發生變動,國家的治理政策就可能發生劇烈變動,穩定性較差;法治的力量來源于憲法法律的權威,不會因為領導人的改變而發生根本的變化,穩定性和可預期性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事實一再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優于人治的深刻論述,深化了依法治國的理論基礎,夯實了厲行法治的政治信念。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戰略布局中重要一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對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戰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總體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意義十分重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略布局就會落空。”“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核心戰略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維系全國各民族和海內外華人的精神紐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燈塔。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建設“法治中國”,就是要實現中國的“法治夢”。法治夢與中國夢一脈相承,法治中國是中國夢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依法治國已經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核心戰略要素。
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決定》指出:“必須清醒看到,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雖然早在2011年的時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就已經基本形成,但是,法律體系的形成并不意味著法律體系內部的結構完備,更不意味著法律體系內在質量完美和切實管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要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立法工作也永無止境,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任務依然很重。”對于立法工作的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緊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科學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刻闡釋了在新形勢下“立什么樣的法、怎樣立法”這一重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我們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往往同執法失之于寬、失之于松有很大關系。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是法律實施的重要主體,必須擔負法律實施的法定職責。對違法行為必須嚴格尺度、依法處理、不能遷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司法是人民權利的可靠保障,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貼近群眾,個體感受性強,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對法治的信心,應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為了實現公正司法,就要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就要落實司法責任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則將形同虛設。應當積極培育人民群眾尊法、信法的法治精神文化,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形成守法、用法、護法的法治行為習慣。全面守法就要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受到追究。
黨的領導是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障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牢記,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我們的法治與西方資本主義法治最大的區別。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建不起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憲法的根本要求,是依憲治國、依法治國的根本體現。堅持黨的領導和全面依法治國在本質上是完全統一的。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主要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
依法治國首先必須做到依憲治國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法治權威能不能樹立起來,首先要看憲法有沒有權威。必須把宣傳和樹立憲法權威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事項抓緊抓好,切實在憲法實施和監督上下功夫。”依憲治國的精髓在于“四個堅持”,即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切實保障公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堅持黨的領導,更加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抓手
從理論層面上來講,法治體系與法律體系這兩個概念存在著根本區別。法律體系是法律的規范體系,是靜態的和平面的,法治體系則是法律的運行體系,是動態的和立體的。法治體系不僅包括法律的規范體系,而且包括執法、司法、守法等法律實施的全環節,包括保證法律運行的保障機制、監督機制和法治隊伍建設等與法治有關的一切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習近平總書記匯聚全黨智慧而凝練出來的一個思想品位極高的統領性概念。法治體系體現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整體要求,特別是突出了法律的實施和實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出這個總目標,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地方立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在科學立法的指引下全面加強了地方立法工作,為法治內蒙古建設提供了切實的法律保障。2015年,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堅持立改廢釋并舉,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最大限度體現地方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制定、修改、批準、初審近30件地方性法規和單行條例,切實發揮了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執筆人:楊德橋,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責任編輯:康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