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樹峰
20世紀50年代末,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回民支隊》曾經風靡一時,讓支隊司令員馬本齋成為家戶喻曉的抗日英雄。2008年,電視劇《民族英雄馬本齋》的熱播再度勾起了人們對英雄的記憶與思念。
前不久,筆者有幸拜謁了位于山東省莘縣的馬本齋烈士陵園。再次翻開歷史的檔案,走近英雄的人生,回望那段烽火連天、艱苦卓絕的斗爭歲月,追尋那些蕩氣回腸、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心靈受到一次次撞擊和洗禮,由衷地感嘆:國家的解放獨立、復興強大離不開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奉獻,他們無愧于民族的脊梁、時代的先鋒、人民的驕傲!
“男兒空有凌云志,不盡蒼江付東流。”
杜甫在《春望》詩中曾寫道:“國破家何在,城春草木深。”國家的命運總是和個人的命運天然地聯系在一起。
1902年農歷正月初三,馬本齋出生在河北省獻縣東辛莊一個貧困的回族農戶家中。那是一個動亂不安的年代,國家支離破碎,民眾生活水深火熱。馬本齋的童年同樣過得十分清苦,上過幾年私塾,后隨父親流浪東北,飽嘗人世艱辛。后來他報名參加了張作霖的奉軍,由于粗通文墨,能寫會算,很快得到重用。1924年,從“東北講武堂”畢業后,他憑借著作戰勇猛、機智果敢,一路升遷至獨立21師62旅4團團長。
面對著大好前程,剛過而立之年的他卻作出了令世人意想不到舉動:不當團長,解甲歸田,回鄉務農。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一選擇無疑顯得另類。
馬本齋的戰友劉世昌后來回憶說:“他在舊軍閥里看不到一點希望,對那些檢查軍務卻要唱堂會、要妓女陪著抽大煙、要歌女陪吃陪睡的上司非常厭惡,感到簡直就是一個‘黑洞。”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軍執行蔣介石絕對不抵抗的政策,一槍未發撤至關內,把東北數千萬父老鄉親置于日軍的鐵蹄之下。這更加令馬本齋對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大為不滿,憤然辭職。烈士紀念祠堂內至今留存著他當時義憤滿腔的詩句:“風云多變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男兒空有凌云志,不盡滄江付東流。”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半年后,當過團長的馬本齋在鄉親們的勸說下,在村里組建了約六七十人的回民義勇隊。若干年過去了,馬本齋三弟馬進坡撰文回憶,“鄉親們一說,二哥沒有推辭”。當時,有很多地方武裝看重馬本齋當過團長的經歷,封官許愿拉他入伙,但馬本齋一心想著抗日,絲毫不為所動。在與各色武裝打過交道后,馬本齋感到共產黨人是真正替老百姓打天下的隊伍,很想了解接觸這支隊伍。1938年4月,經回族共產黨員劉文正聯系,馬本齋率義勇隊參加了八路軍,所部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
當年10月,馬本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志愿書這樣寫道:“我決心為回民族的解放奮斗到底,而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才能實現。”
如同選擇從舊軍隊中離開一樣,馬本齋選擇入黨的背后,是他對民族大義的深刻思考。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旗的感召下,他從共產黨人身上看到了一種巨大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他在日后的無數困難面前,堅定信念,從未動搖。
“他為咱們回民支隊立下汗馬功勞,他是我最尊敬的人啊!”
“抗日的火焰燃燒在冀中平原,伊斯蘭的教胞揮起了戰斗的臂膀,在共產黨的愛護培養下組織自己的武裝……”猶如《回民支隊大合唱》歌曲中所唱的一樣,在黨的領導下回民支隊的健兒們英勇頑強、不怕犧牲,開創了冀中平原敵后斗爭的嶄新局面。
1939年6月,回民教導總隊編入野戰部隊,改稱“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不久,冀中軍區派紅軍干部郭陸順到回民支隊任政治委員。為了維護民族團結,郭陸順身為漢族帶頭執行不吃豬肉的規定,同意在部隊設立阿訇臺,允許戰士到清真寺作禮拜,過回民節日。這些舉動受到戰士們和回民群眾的歡迎,大大增強了回民支隊的凝聚力戰斗力。
在此后的三年多時間里,馬本齋與郭陸順出生入死、并肩戰斗,領導回民支隊一起創造了許多平原游擊戰的經典戰例。
康莊伏擊戰就是一場“引蛇出動、圍點打援”的出色戰斗。康莊位于河北衡水縣城和安家村據點之間,是衡水到安家村的必經之地。1940年5月29日深夜,馬本齋司令員和郭陸順政委等率主力部隊悄悄進入康莊附近的麥田設伏。30日凌晨,命令一部佯攻安家村據點,一時間硝煙彌漫,殺聲震天,敵人分不清狀況,急忙打電話向衡水求援。上午8時左右,百余名日偽軍殺氣騰騰地向安家村趕來。當敵人進入伏擊圈,郭陸順政委一聲令下,霎時槍聲大作,猛烈的炮火從四面八方射來,打得敵人鬼哭狼嚎,喪魂落魄。激戰僅40分鐘,絕大部分日偽軍被殲滅或俘虜,繳獲了不少武器裝備,回民支隊則無一傷亡。
還有一場戰斗也是出奇制勝、可圈可點,足見回民支隊對敵斗爭的智慧。榆科是離深縣城約10里的一個日偽軍據點,有近百名偽軍守在那里,對抗日軍民的活動具有很大威脅。6月初,回民支隊偵獲情報:深縣城內有70多名日軍要去榆科。馬本齋和郭陸順覺得這是巧取榆科的良機。6月7日,他們命70名隊員化裝成日軍,大搖大擺地搶先趕到了榆科據點。偽軍見“皇軍”駕到,立即畢恭畢敬地列隊迎接。回民支隊的戰士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進據點展開攻擊,當場擊斃企圖頑抗的20多名偽軍,其余的見大勢已去便乖乖當了俘虜。當日軍大部隊趕來時,回民支隊奇襲隊已走遠了
1940年初至1941年7月間,面對日軍企圖分割我抗日根據地的嚴峻形勢,馬本齋與郭陸順率回民支隊經歷大小戰斗五六百次,殲滅日偽軍萬余人,屢建戰功,威震敵膽。被八路軍冀中軍區譽為“打不爛,拖不垮,無攻不克的鐵軍”,毛澤東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可遺憾的是,1942年,郭陸順政委在一次戰斗中不幸中彈身亡。馬本齋聞訊趕來,沉痛地說“陸順同志是咱們的好政委,他為咱們回民支隊立下汗馬功勞,他是我最尊敬的人啊!”
從一個幾十人的隊伍發展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抗日勁旅,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不僅憑借著滿腔的抗日熱情,更因有毛澤東戰略戰術的靈活運用與高超的指揮作戰素養。
“賢母魂歸浩氣在,豈容日寇踐中華!”
回民支隊在廣闊的平原大地縱橫馳騁,打得日本侵略者暈頭轉向。一時間,只要聽到馬本齋及回民支隊的名字,日偽軍就會不寒而栗。
陵園講解員告訴筆者,日本鬼子曾給各據點下了一道命令:百人以下的部隊不準走出據點。可見,當時日偽軍對馬本齋及回民支隊的懼怕程度。
日本鬼子對馬本齋恨之入骨,千方百計消滅他。當他們得知馬本齋是有名的孝子時,便學《三國演義》中曹操抓徐庶母親、迫徐來歸的做法,企圖抓馬母做人質逼迫馬本齋就范,進而瓦解回民支隊。1941年8月的一天,敵人突然包圍了獻縣東辛莊,把躲在村外的群眾逼回了村子,要求鄉親們指認馬母,否則將大開殺戒。為了保護群眾免遭殘害,馬母挺身而出,勇敢地擠出人群,痛罵道:“你們這群該死的畜生,殺人的強盜,吃人的魔鬼!不敢找馬本齋,只敢欺負我們這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遲早有一天你們要遭報應!”
馬母被抓后,敵人假仁假意,安排她住上等的房間,給她送來可口的點心和食物,勸她寫信給馬本齋,并告訴她只要馬本齋歸順,不但不為難他們母子,還委以重任保證升官發財。馬母早已識破敵人的險惡伎倆,義正詞嚴呵斥道:“殺剮存留,全在你們,想讓我兒子投降,你們死了這條心!”馬母寧死不從,堅決不吃敵人一粒米、不喝敵人一口水,最后絕食七日殉國。
當馬母犧牲的消息傳來,回民支隊指戰員紛紛請戰,要求為馬母報仇。這對馬本齋來說,是人生中最嚴峻一次考驗。他并沒有像電視劇《亮劍》中李云龍那樣,因妻子被日軍抓獲而沖冠一怒打縣城,而是強壓心中的怒火和無比悲憤之情,反過來勸戰友“以大局為重,不要上敵人的圈套”。因為他知道,不能因為個人情感而拿一支抗日武裝的千百條生命來冒險。在心靈的煎熬中,他寫下了諍諍誓言:“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志,繼續斗爭。”“寧為玉碎潔無瑕,烽火輝映丹心花,賢母魂歸浩氣在,豈容日寇踐中華!”表明了他驅除韃虜、為抗日獻身的堅定決心。
從樸素的民族感情出發,拉起抗日武裝,到自覺靠近黨組織,確定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人生目標,信仰的明確與升華讓馬本齋有了抵御所有逼迫與誘惑、戰勝一切困難的思想武器。
“要跟著黨,跟著毛主席,抗戰到底!”
在山東莘縣有個城鎮叫張魯(回族)鎮,馬本齋人生的最后時光就留在了這里。當地學校有本齋小學、本齋初中、本齋高中,鎮上最重要的一條路叫本齋路,民政局的領導告訴筆者,“馬本齋的血肉和精神已經與張魯融為一體了”。
1942年,日寇在冀中平原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掃蕩,回民支隊也遭受了重大損失,由鼎盛時期的2000余人減員至幾百人。為保存這支少數民族武裝,上級決定回民支隊戰略轉移到魯西北的莘縣一帶。
在山東兩年多的日子里,馬本齋把這里當成第二故鄉,和當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1943年春,莘縣張魯鎮遭遇幾十年來少有的旱情。為了幫助群眾救災,馬本齋命令部隊沿路護送百姓從省外運輸糧食,并嚴令部隊不許和老百姓搶挖野菜、搶剝樹皮。當年8月,張魯蝗蟲成災,馬本齋再次向部隊下達滅蝗指示,要求各駐軍全力幫助并組織群眾滅蝗。在他的提議下,部隊開始節衣縮食,從微薄的糧食定量中拿出2兩救濟災民。他對同志們說:“老百姓都在挨餓,我們解決不了他們一年一月的糧食,解決三天五天的糧食也是好的。”馬本齋和回民支隊的這些善舉贏得了當地群眾的尊重和支持,83歲的楊慶德老人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回民支隊每到一處,大人、孩子、男女老少都夾道歡迎,爭相觀看“馬司令”。
1944年1月,中央軍委命令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開赴延安,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接到這項光榮而艱巨的命令,馬本齋異常激動,能夠見到仰慕已久卻從未謀面的領袖,是他多年來的心愿。然而,正當他起程奔赴延安時,卻突然病倒了,頸后長了毒瘡。由于戰事繁重,加之缺醫少藥,未能及時救治,不久病情加重,并發急性肺炎。1944年2月7日,馬本齋病逝于冀魯豫邊區后方醫院。臨終前,他作了最后一次動員,叮囑指戰員“要跟著黨,跟著毛主席,抗戰到底”。
噩耗傳來,山東、河北以及全國各地的抗日軍民紛紛揮淚祭悼。張魯鎮回族群眾自發獻出10畝地,以高抬葬禮的方式安葬了這位叱咤風云的抗日英雄。據了解,高抬是回族葬禮的最高禮節,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在張魯鎮享受高抬葬禮的只有兩個人,馬本齋是其中之一。
1944年3月17日,黨中央在延安為馬本齋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對他的一生給予高度評價,毛澤東題詞:“馬本齋同志不死!”周恩來題詞:“民族英雄,吾黨戰士。”朱德題詞:“斗志難移,漢回各族模范;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
歲月滄桑,浩氣長存。如今,戰火已熄,硝煙已散,英雄已逝,但英雄的精神卻與日月同輝、光耀后人。正如魯迅所言: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筆者無意于簡單的重復歷史,追記英雄、緬懷先烈,只是為了那不曾忘卻的傷痛,愿歷史永不重演,愿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