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我國有著悠久、光榮的中華民族精神和燦爛的民族文化。文藝創作的精神繼承是當代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直在繼承與創新中穿梭著,在和平年代,文藝創作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精神食糧。
關鍵詞:文藝創作;時代發展;精神繼承
右軍云:”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在如今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產業蓬勃發展,文藝工作者們辛勤耕耘、服務人民,碩果累累,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秉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文藝創作的精神繼承。
一、繼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在我的專業學習中,前輩們也常常強調要學習古人,臨習古人的作品,從古法中尋求真知;書法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必須繼承與發揚,使書法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散發出璀璨的光芒。在古代,書法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比擬書信往來,或是結算帳目都需要用到,放到今天,與我們的日常所用的鋼筆是差不多的,而今日,用毛筆寫字的人已經很少了,書法也成為了一種歷史、一種藝術,成為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它是歷史的見證者、民族的進化史。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房屋之所以牢固是因為地基打得好,參天大樹之所以繁茂是因為根深入土。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使它能夠源遠流長。我國實行九年義務制教育就是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和各類文化載體的重要作用,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二、文藝創作的精神與時代發展的聯系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我國發展史上,包括文藝在內的文化發展同樣與中華民族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前秦時期,我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興盛局面,開創了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鼎盛期;二十世紀初,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發端于文藝領域的創新風潮對社會變革產生了重大影響。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如今,我們生活的這個多元化時代,信息發展迅猛,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碰撞,擦出了耀眼的火花,使我國文藝創作大放光彩。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也不斷地在改變,我們的文藝領域生活不再局限于書本、報刊等出版載體,而是變得更為具象,我們有許多的美術館、博物館、電影院、藝術基地(宋莊、798)等供我們參與文藝活動,陶冶情操。能夠更近距離,甚至零距離地跟文藝接觸。
三、文藝創作精神繼承的必要性
魯迅先生說:“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大廈也該巍然聳立。”如今已不是戰爭時代,和平年代的戰爭已不是刀光劍影,而是頭腦風暴,信息傳遞普及化,使人們在同一時間里共享信息資訊,這種傳播速度堪比任何傳播載體。習近平主席說過:“社會主義文藝,從實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限的浮萍,無病呻吟無魂軀殼。藝術一定要腳踩大地,并追求真善美的永恒價值。”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的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關照現實生活,用光照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我們的生活是絢麗多姿的,是五彩斑斕的,我的想象是無限的,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大腦是神奇的,所以我們看到的文藝作品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生活的世界給予我們無限的創作靈感,我們的生活經驗折射出我們感悟人生的道理,我們的經歷與文藝結合,創作出有內涵的作品,才顯得并不那么蒼白,一切都是源于生活。
四、淺談如何進行文藝創作的精神繼承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精神,首先要弘揚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一種“和而不同”精神。中華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和”的文明,尊重自然,愛好和平的“天人合一”精神;兼容萬物,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納命的擔當精神;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公平正義精神;重親情,講友善的人倫道德精神。這樣藝術工作者們可以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我們還要樹立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增強民族凝聚力,將這些意識深化到每個人的心中,這樣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羲之《蘭亭序》
[2]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3]魯迅先生的講話
作者簡介:付童,(1991.11-),女,漢,天津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書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