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琪
摘要:20世紀前期留學歐洲的女性藝術家群體的西畫創作語言是中國現代以油畫為主的西洋畫融入民族血液的早期實踐。女性西畫實踐者們順應時代潮流,負笈西行,通過對西方傳統繪畫與現代派繪畫的學習與應用,為振興中國現代美術做出了貢獻。由形式語言的趨向分析,留歐女性油畫家的作品主要彰顯著以下兩大風格傾向:其一,是偏向寫實主義;其二,則是側重表現主義。前者以方君璧的作品為例,后者則以潘玉良的作品為例。本文試圖以分析該時期女性油畫作品的風格特點,以追認20世紀前期女性藝術家為早期中國西畫根植本土所做出的貢獻。
關鍵詞:20世紀;女性;油畫;風格特點
20世紀前期留學歐洲的女性藝術家群體的西畫創作語言是中國現代以油畫為主的西洋畫融入民族血液的早期實踐,是管窺20世紀前期本土西畫運動演進的一個歷史切口。女性西畫實踐者們順應時代潮流,負笈西行,通過對西方傳統繪畫與現代派繪畫的學習與應用,為振興中國現代美術做出了貢獻。
20世紀前期正值歐洲美術的轉型期,現代繪畫的興起強烈地沖擊著古典主義繪畫。然而仍有一大批學院派機構,如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比利時皇家美院、羅馬美術學院等依然固守著古典主義藝術的堡壘。因此,歐陸油畫風格演進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脈分支:一脈以秉持十八世紀后期西歐古典學院派為典范,表現為注重寫實主義的西畫創作手法;二則是以20世紀初自歐法為中心而蓬勃興起的印象派及后來的各類現代藝術流派為楷模,反映為注重主觀表現。
留歐女性油畫家們普遍具有深厚的西方學院派背景,在精研學院寫實主義風格的同時,亦根據她們個人的審美旨趣,自覺地選擇著繪畫語言與創作風貌。其中,留歐女藝術家有方君璧、蔡威廉、潘玉良、唐蘊玉、張荔英、袁樞真等都具備深厚的寫實功力,但皆不限于此,她們摒棄門戶之見的藝術態度,在繪畫實踐中不斷吸納各種養分并著力開拓新的藝術風貌,為中國現代美術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學術之風。由形式語言的趨向分析,留歐女性油畫家的作品主要彰顯著以下兩大風格傾向:其一,是偏向寫實主義;其二,則是側重表現主義。
其中,偏向寫實主義的作品,有1924年方君璧首度入選法國春季藝術沙龍的作品。《巴黎婦女畫報》評論稱:“巴黎最著名的美術展覽會,今年第一次收納遠東女畫家的作品。這位女畫家,是中國人方君璧女士。她的丈夫是文學家曾仲鳴博士。她是法國名畫家殷伯(M.F.Hunbert)君的學生,她陳列的作品,有兩大幅,一是[H小姐的肖像],一是[吹笛女子]。看那幅肖像,用筆嚴整,著色鮮艷,真像殷伯君的杰作。”至于《吹笛女子》,方君璧以寫實的手法刻畫了一位身著綢緞短袍的青年女子執竹制橫笛顧盼回眸,東方式的含蓄與雅韻盡顯。女子的發型卻是西洋式的燙發,一如民國時期典型的留洋女性形象。人物動勢自然,解剖、透視準確,可以看出方君璧極強的寫實造型能力。雖為寫實,但筆法又不失“寫生式”的松動。同時畫面賦色亦顯雅致柔和,女子白哲的膚色被紫灰色的短袍映襯得水靈,背景的儲灰與前方的人物相得益彰,于灰調的微妙變化中,展現出豐富的層次美感。畫面構成尤為凝練,為突出中心人物,背景處理為單一的空間,體現出方君璧古典學院派人物肖像的傳承關系。《吹笛女子》被1924年度的《巴黎美術年鑒》刊作封面登出,法國官方藝壇對方君璧的推崇之力可見一斑。
另外側重表現主義風格的代表性作品,有潘玉良在1940年代創作的一系列近于馬蒂斯《土耳其宮女》題材的藝術作品。《躺人體》即為其中的第一幅。整幅作品幾乎以濃淡不一的紅、黃、藍三原色構成,在造型上則基本放棄了立體性,轉而采用粗放的平涂式筆法來強調作品的平面化特質。黃綠色與肉粉色交織的女人體四肢舒展,雙目輕合地倚靠于軟榻之上,與身下斑斕的枕墊與鮮紅的榻面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對比。同時,在構圖上亦頗為聚焦,人體以其自由的姿態斜向地貫穿于整張畫面,給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除此之外,畫面中還由窗戶這一元素溝通了室內與室外兩重空間。窗外沉黑的深夜景致,與室內明艷、濃郁的色彩與愜意、歡愉的氣氛形成了鮮明 的對照。而后,潘玉良又相繼創作了另兩幅類似題材的作品。雖然畫中的場景與構成關系均同1940年所作的《躺人體》相近,但后兩幅作品無疑呈現出更為濃厚的馬蒂斯式的東方化裝飾與唯美情調。其中一幅臥姿的《窗前女人體》作于1944年,潘玉良使用蜷曲、靈動的輪廓線描繪出人物嬌柔而扭轉的體態。幾乎是單色平涂的女人體被環境中的各種斑斕所包圍。軟榻、靠枕、窗帷、地毯、墻紙,瓶花、圓桌,目之所及無一不是圖案與裝飾,亦無一不是色彩渲發的載體。窗外的黑夜己然過去,天色漸明,整幅作品透露出柔美而艷麗的氣息。在另一幅1946年創作的《鏡前坐人體》中,作者的筆法愈顯細膩,并且在畫面中更多地使用曲線來渲染“伊人梳妝”的嬌媚氣氛。室內空間同樣被各式紋樣鋪陳得極為華麗,畫中女子正對鏡自顧,肌體全為流動的曲線所描繪,呈現出極其嫵媚的動態。而強烈的色彩冷暖對比亦塑造出人物切實的體積感。束起的窗帷與打開的陽臺門展現出室外風和日麗的景致。光線透過繁花與橢圓形的陽臺柵欄撒入室內,將室內的一切襯托得明亮、愉悅。
20世紀前期,是西畫東漸的時代,亦是諸多女性藝術家脫穎而出的時代,與男性藝術家們一起推動中國現代美術革命。如今,回望歷史,20世紀前期女性藝術家的才華與藝術經歷并不亞于同時代的男性畫家。他們與她們共同為中國西畫奠定了全新的視覺經驗與審美精神,開創了以油畫為主的西畫本土化。這些女性畫家是一個時代切點的復合體,她們身經五四新文化運動、婦女解放運動、美術留學潮以及西方美術革新浪潮的洗禮,具有多重的文史價值。但由于時代的變遷、戰亂、國難等諸多原因,這批女性畫家的藝術成就似乎就此被歷史所遮蔽,鮮少為當今的美術圈及普羅大眾所認知,存在顯著的民國女性美術記憶的“失憶”現象。故此,本文試圖以分析該時期女性油畫作品的風格特點,以追認她們為早期中國西畫根植本土所做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明園.民國時期留歐女性藝術家西畫創作研究[D].上海大學,2016.
[2]劉淳.中國油畫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
[3]中國女畫家方君璧女士[N].巴黎婦女畫報,19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