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日趨深入,傳統的中國畫面臨著新的挑戰。有人認為中國畫的傳統部分桎梏了其發展,西方的藝術才是最先進的藝術。有人認為中國畫不應被西畫與時代影響,要堅持其固有的畫法。中國畫大師劉國松在中國畫的發展道路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成功值得我們深思。本文將從劉國松的創作著手,分析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該如何繼承傳統。
關鍵詞:劉國松;中國畫;傳統
徐悲鴻曾經說過:“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①中國繪畫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見證了數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文化、思想和藝術,而這些歷史、文化、思想和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中國畫中凝聚成了中國畫藝術本質的民族審美特征,我們要保留和繼承。什么才是中國畫中的“古法之佳者”、“垂絕者”呢?在這里,我們以分析劉國松先生的創作過程和作品來闡釋這一問題。
一、劉國松創作中對傳統抽象元素的運用
有人說抽象是西方繪畫發展而來的產物,怎么說抽象是中國畫中的傳統元素呢?其實不然,我國特有的書法文化和彩陶文化都是最經典的抽象藝術。書法就是最典型的抽象符號,書法用抽象符號來表現事物。那么中國畫里的抽象元素在哪里呢?南宋畫家梁楷有一幅經典的作品——《潑墨仙人圖》,他用濕筆濃墨任意揮灑,寥寥幾筆,就將一個詼諧憨厚的醉酒形象的仙人勾勒出來。這是畫家通過自身高度的表現能力和概括能力展現出來的藝術效果。梁楷運用主觀意向對畫中的仙人進行了大膽的夸張與變形,極其巧妙地運用了抽象因素,讓整幅畫看起來更加生動,開創了中國寫意畫的先河。在舍棄了自然界的外形之后,畫家經過主觀意向創作出來的繪畫之“形”,就是中國畫中的抽象之“形”。中國畫里需要這樣的抽象之“形”,而不是具體的自然之“形”。清代鄒一桂說“人有言,繪雪者不能繪其清,繪月者不能繪其明,繪花者不能繪其馨,繪人者不能繪其情,以數者‘虛而不可以‘形求也。”②宋代郭熙也說過“近者畫手有仁者樂山圖,作一叟支頤于峰畔;智者樂水圖,作一叟側耳巖前,此不擴充之病也。……仁者所樂,豈只一夫之‘形狀可見之哉”。③劉國松在《談筆墨》中曾說過,“(宋元以降)他們(畫家)不問山石上到底該不該有苔,卻只是斤斤于苔對于筆墨所發生的作用。我們可以從這里很清楚的看到,中國繪畫中的反形似、反寫實、反自然的再現,是由這里開始的。換句話說,若以內容與形式來說形式是重于內容的;若以技巧與對象來說,技巧的重要性卻遠在對象之上。”④所以說,在中國畫中,自然形象的具體之形不是特別重要,畫家個人的情感表達、自身的主觀性有著更高的地位。
劉國松充分汲取了中國畫中的傳統元素“抽象”,并發展成了其獨創的抽象意境。在作品《五月的意象》中,劉國松所用的依舊是傳統的中國畫材料,毛筆、水墨、宣紙和傳統的渲染技法,又運用了中國畫中的“抽象意境”,使整幅畫達到了一種全新的效果。畫面中的大筆觸如書法中的狂草一般霸氣縱橫,筆觸與筆觸之間的銜接是筆斷而意連,濃重的筆觸形成了看山似山又非山,看霧似霧又非霧的奇特效果。
二、劉國松創作中的結構、留白、自身情感表達
古代中國畫中的結構十分精妙,古典山水畫中講究辯證處理,對立統一,虛實相生,龍脈走向,團塊避讓,疏密穿插。劉國松在創作時,充分借鑒了古人畫中的結構,使其作品更富東方的古典韻味。劉國松所創作的《如歌如泣泉聲》是從中國古代畫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的宋代郭熙的《早春圖》中抽象而成。劉國松對郭熙的《早春圖》中的“S”形結構進行了強化,按照黑白、虛實、濃淡、疏密等與結構間的曲折、呼應關系,做了抽象化的處理。他以抽象的思維把《早春圖》進行了提煉,使其作品成為了極具中國古典韻味的抽象作品。
唐代畫家張璪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意思是說,畫家應該以大自然為老師,再結合內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創作出好的作品。“中得心源”的意思是畫家在畫畫時要表現出自身內在的感悟或感受,而蘇東坡一直倡導的“士夫畫(即文人畫)”的核心也是要表達作畫者的情感、思想。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朱耷更是將自己對當權者的不屑在《游魚圖》等作品中用“冷眼看青天”的方式表現出來。中國畫中作者對自身情感的表達是中國畫在發展歷程中的重大進步,劉國松也將這一元素保留在了自己的諸多創作中,他的作品強調“人”的價值,強調情感的表達。他的《九寨溝系列》并沒有如別的畫家一樣描繪九寨溝自然的美景,而是用抽象的手法將自己對九寨溝美景的感受、感想畫了出來,讓看畫者能從這種感受中回憶起或者想象出九寨溝的美。
三、 劉國松創作中人與自然的理念
中國的繪畫深受老莊哲學的影響,老莊哲學中,崇尚自然是核心觀念。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秒,失于妙而后精,精之為病也而成謹細。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上品之下。精者,為中品之上。謹而細者,為中品之中。”⑤這里說的“自然”,不是今天“大自然”的意思,而是自然而然,不做作,不雕飾。戴熙也曾說過:“有意于畫,筆墨每去尋畫;無意于畫,畫自來尋筆墨。蓋有意不如無意之妙耳。”⑥畫家沖破了自然形象的枷鎖,追求作畫的無拘無束,心靈的解放。
劉國松在創作時一直堅持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隨機性偶然性的原則,他反對作畫“胸有成竹”,主張“作畫如布弈”。“作畫如布弈”的理論他首先在自己所創的“抽筋剝皮皴”上實現了,之后又運用在了水拓法和漬墨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創作中,他發現真正的創作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控制的,如果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控制的話,那么這樣的創作是可以被復制的,能夠被復制的東西,就不是真正的藝術品,而只能是工藝品。在創作中,畫家應該根據畫面的變化而進行調整,在變化中尋求心靈的自由,畫面的灑脫,遵循畫面的偶然性與隨機性,不要“胸有成竹”。
【注釋】
①徐悲鴻.中國畫改良論[J].藝術探索,1999(02).
②[清]鄒一桂.小山畫譜[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8.
③[宋]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學苑音像出版社,2005.
④劉國松.談筆墨[J].文星,1965(4).
⑤[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⑥[清]戴之.習苦齋畫絮,卷一[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參考文獻】
[1]彭昭俊.中國畫的傳統和創新[J].齊魯藝苑,1993(03).
[2]彭麗群.中國畫的傳統和創新[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3(4).
[3]李曉霞.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J].今日科苑,2008(10).
[4]李銳文.再談中國畫的傳統與創新[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
作者簡介:沐秋梅(1993.10-),女,江蘇泰州人,碩士學位,南京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學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