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曲《二月里見罷到如今》是作曲家向音根據陜北民歌改編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及地方特色。民族歌曲演唱的過程實際上是對于該作品二度創作的過程,一個好的演唱者必須準確把握歌曲的藝術特點,使用正確的藝術處理, 才能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才可以真正成就一首民族聲樂作品。
關鍵詞:《二月里見罷到如今》;主題;藝術處理;演唱體會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會被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文化熏陶等多種因素影響,不同的人對相同的問題都會有獨特的見解。同樣對于聲樂演唱來說,由于不同的演唱方式、風格及不同的聲音,相同的歌曲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所以,每位表演者對于自己所要演唱的作品,也應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通過對語言、音色、音質、情景特點等方面的理解,來重新對音樂進行第二次的處理,并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不同的歌曲表達的情感各不相同,同時不同的情感需要不一樣的藝術處理,結合歌曲表達的內涵來進行分析處理,再結合自身的情況,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以下是本人在演唱歌曲《二月里見罷到如今》時的一些體會。
一、了解主題內涵
主題,是指通過文學作品表達出藝術形象的具體內容,最終是通過歌詞來得以表達。演唱者想要很好的演繹一首歌曲, 首先必須要細致的、深入的了解歌曲,綜合分析歌詞所要表達的意思?它想描繪一個怎樣的藝術形象?表達出怎樣的情感?只有了解了這些,你才能演繹好這首作品。
歌曲《二月里見罷到如今》是作曲家向音根據陜北民歌改編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及地方特色。歌詞內容詳細而深入的表達了一個陜北少女對愛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情哥哥的無限思戀之情。第一段作者巧妙的通過牽牛花開和羊兒的活動來表明季節的變換,緊接著又將百靈鳥滿溝飛的喧鬧景象和少女獨自一人站在山坡上思念情郎的情景描繪出來,這一動一靜兩種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也更加體現出了少女的孤單和寂寞。第二段人物的心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漫不經心變成激動和緊張。她順著對面溝里流水的方向,遠遠地看見一個人朝她走來,仿佛是她的哥哥,她心中希望那個人就是他的哥哥,如果是他的話,就向她揮手。此時少女的心已經被吊了起來,但是接下來情況又馬上發生轉變,那個人不是她的哥哥,她只好無奈的看著他離開,越走越遠。這四個樂句中,每一個樂句都帶有一層感情的遞進,詳細的刻畫了人物從希望到緊張激動,再到最后失望的情緒變化。此時少女內心是帶著一絲絲責怪、失望、遺憾的心情離開的。第三段在失望的看著那個不是自己哥哥的人越走越遠后,人物的注意力再次回到找尋哥哥走來的那條路上集中。
二、咬字吐字的方法
咬字吐字,是衡量一個歌手演唱技巧是否成熟的重要因素。演唱時對于咬字是有嚴格要求的,不但要清晰和共鳴,并且要連貫統一。聲樂藝術,是語言和音樂的有機結合,掌握在歌唱中的語言規則,熟練正確的咬字吐字,才能將歌曲的感情更加形象的表達出來。
在演唱《二月里見罷到如今》的時侯,首先第一段的發音和咬字在整體上來說應該溫婉柔和、清晰自如。 “百靈子鳥兒,滿溝里飛”中的“飛”字,屬閉口復合韻母,要求一咬完字就立刻放開,將上顎抬高,口腔打開,如此不僅將字頭咬住了,也不會把聲音擠在喉嚨里。而且這個字可以做到“窄字寬唱”,在節奏延續的過程中,讓“飛”字有從“ei”到“ai”的轉變,這樣可以讓聲音變得更加通透,而字音又使人聽得真實,富有美感。
第二段是整首作品的高潮,在掌握好情感迸發的時候,也要注意將字頭的力度加強。這是對歌曲情感表達的需要。如“對面......”的“面”字,得先說字頭“m”,再慢慢將上口蓋打開,由弱到強,從“i”轉到“a”上面去。最后 “不是那哥哥揚長走”,“揚長走”這三個字演唱時應對聲母著力部位的力度進行加強,要將少女對哥哥那種甚是思念而又不得不 “怨恨” 的情感表現出來。當然,演唱時的咬字和吐字不能光從形式上下手,它應該和歌曲語言的情感相結合,遵從歌曲的情感表達,要做到情真意切。
三、聲情并茂的演唱
“聲情并茂”是歌唱藝術的真諦。它有特別的意義,特別是“茂”字,包含了極其深刻的辯證藝術和審美內涵。歌唱中的藝術,必須同時存在“聲”和“情”。在感情和聲音相輔相成之下,可以通過聲音的收、放、起伏和音樂的線條,來表達思想和情感,使旋律和歌詞融為一體。
在歌曲《二月里見罷到如今》中,第一段的旋律比較平緩,全段根據歌詞的意思與樂句互相配合,而氣口是每一句換一口氣。在演唱時注意統一字與字之間的聲音位置,句子和句子之間氣息的均勻。在演唱此段的同時,不要有太多的肢體語言,用一種訴說的口吻將事情說出來。第二段作為歌曲的高潮,節奏變寬,樂句變長,氣口轉變為半句一換氣,而旋律的速度也逐漸加快,更加襯托出了少女內心想見到愛人的激動與緊張,所以在演唱這段時要對情感的變化好好掌握,控制好自己的節奏,氣息控制要能夠做到收放自如。到了第三四句,歌聲和鋼琴伴奏互相呼應,似乎少女在心中和情哥哥對話,有幾分哀怨,也有幾分喜悅,似乎想把心中對于情哥哥的思戀一口氣宣泄出來,直到最后的樂句“不是那哥哥揚長走”時,這種哀怨的情緒達到了頂點。在演唱此句時,聲音要飽滿,吐字有力,字頭咬住,這樣才能和少女的心思相符。再現段四個小節的間奏之后,重復樂句的出現,仿佛在告訴聽眾,少女心中仍然有著對于情哥哥出現的期盼與激動。但同時在演唱時要用暗一些的音色,將未見到情哥哥的失落情緒表達出來。
四、結語
總而言之,要將一首聲樂作品演唱好的關鍵在于感受歌詞的主題,并充分理解作品所蘊含的內在含義,在我們對聲音技巧有了靈活地運用的同時,需要我們把自己很好的融入到整個作品之中去,比如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情感的表達,甚至恰當的肢體語言都要根據作品的內在涵義、旋律的展開發生相應的變化,使得形態與聲音融為一體。從多方面多層次來表現作品的感情,才能做到聲到、情到,從而達到聲情并茂,使得演唱者和聽眾做到情感交流,對作品進行完美的詮釋。
【參考文獻】
[1]鄔丹.民族聲樂演唱的藝術處理[J].大舞臺,2011(06).
[2]周小燕.聲樂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趙梅伯.唱歌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4]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彭曉柳,湖南師范大學聲樂演唱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