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它的傳承、傳播,都離不開它的強健體魄、愉悅心情的作用。本文通過舞蹈自身的特性和它的起源,以及通過蒙族的“安代”和藏族的“鍋莊舞”來對舞蹈身心合一的觀點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舞蹈;身心合一;安代;鍋莊舞
關于身心和諧的理念還要追溯至古希臘的柏拉圖時代。在柏拉圖的美學思想中,最美的境界是心靈的優美與身體的優美諧和一致,融成一個整體。而舞蹈正是身心合一的一類藝術,它不僅能讓舞者感知到身體的存在,并且打通精神與肉體之間的連接通道。呂藝生教授在談到舞蹈的主體性特征之一是身心統一的肢體時寫道:“舞蹈藝術不借助其他任何東西的幫助,而只是依靠人自身——包括肉體和精神,創造一種獨特的藝術?!盵1]
一、舞蹈的動作性和抒情性與“身”和“心”的關系
我們從舞蹈藝術的本體來看舞蹈藝術的特性,從中分析舞蹈與對人的身心健康有何關系。在隆蔭培、徐爾充老師編著的《舞蹈藝術概論》中提出“舞蹈形象是一種直觀的動態性的形象”。筆者認為這當中的動作性與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舞蹈形象是一種流動狀態直覺的藝術形象,在舞蹈過程中,要求人的身體進行運動,通過一系列舞蹈動作組成的舞蹈語言不停頓的發展、變化,這當中使人的身體得到了鍛煉,達到了強身健體的功效。另一個重要的藝術特性????——“抒情性”與使人心情愉悅也有很大關聯。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表演者通過表演可以把內心所想通過舞蹈的方式釋放出來,真實、真切的情感表達出來,我國古代《詩經·大序》中所說:“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边@說明人在非常激動,內心情感用語言以致唱歌都難以充分表達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通過手舞足蹈來抒發。舞蹈表達感情的特點是形神結合,以感情引起體動,以體動表達感情,給人以生動的直觀形象。能使舞者自身得到心情愉悅的作用。另一方面,觀賞者通過觀看舞蹈表演,使內心投入其中而忘去煩惱,使觀賞者達到心情愉悅的作用。
二、舞蹈起源與“身”“心”的淵源
對于舞蹈的起源的問題還存在著各種觀點和說法,在表情論中,隆蔭培、徐爾充老師編著的《舞蹈藝術概論》中提到了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所說“再沒有別的藝術行為,能像舞蹈那樣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原始人類無疑已經在舞蹈中發現了那種他們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強烈的審美的享樂。多數的原始舞蹈運動是非常激烈的。他們只要一追溯我們的童年時代,就會記起這樣的用力和迅速的運動,倘若持續的時間和所用的力氣不超過某一種限度是會帶來如何的快樂。因這種運動促成之情緒的緊張愈強,則快樂也愈大。”[2]98舞蹈不僅僅對舞蹈者帶來快感,而且還能傳染給觀眾,感受快樂。從原始人類開始,舞蹈的這一作用已經延續到今日,我們對愉悅心里的作用決不能忽視,或許可以通過這一點對舞蹈起源進行深入挖掘,可能會有新的發展。
舞蹈還起源于健身和戰斗操練的需要。[2]111在原始時期,由于生產力和生產水平極低,人的身體健康顯得更為重要。在面臨動物或其他種族侵襲的威脅時,只有一個健壯的身體才能存活下來。在《呂氏春秋·古樂篇》中寫道:“昔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由此可得,原始舞蹈產生的時候,人們的主要目地并非是對美的追求,而是為了使它更加實用。在原始時期人有健壯的身體不僅是狩獵、耕種獲得豐收和防御異族侵襲的有力保障,同時也是繁衍種族后代的基礎,因此人的健康身體既是一種生產力,又是一種戰斗力。
三、探索身心
(一)以蒙族舞蹈“安代”為例分析“身”“心”
“安代”是傳統民間歌舞,安代一詞系蒙古語的音譯,關于其含義,有的說是人名,有的說是病名,還有點說是蒙古語“熬恩代”(抬起頭來)的變音。蒙古人將傳統的安代稱之為“唱安代”。一般適應患者家屬之邀在薩滿的主持下進行,目的是驅鬼避邪,為人治病。舞蹈神奇之處在于不僅能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并且使人內心充滿愉悅之情。筆者認為,安代舞可能就是以“增強體質延長青春”的功能而產生。在醫藥缺乏、生活貧困、自然環境嚴酷的時代,當人們通過個歌舞的這種方式,人們手握綢巾或提袍襟蜂擁而至,放聲歌唱,瘋狂舞蹈,盡情地宣泄情感,達到忘我的境界,自然而然既達到了心情愉悅的作用,又達到了強健體魄的作用。
筆者認為跳“安代”也表達了人們的一種情感,即舞蹈給他們帶來健康的感激之情,對舞蹈的一種感恩。最古老的舞蹈大多是自娛性的舞蹈,舞蹈表達了先民的原始思維和原始感情,聞一多先生曾說:“舞蹈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安代寄托了多鐘情感在內,以及它與其他舞蹈共有的舞蹈功能?!拔璧覆粌H具有音樂上訴之于聽覺的時間性,同時還具有造型藝術上訴之于視覺的空間性,特別它是通過描寫一定的人物情節去表情的,因此,非常生動,具體感人?!盵2]45
筆者認為對于宗教的傳播,舞蹈的“身心合一”起到了很大作用,人們對宗教的信仰,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通過宗教中的舞蹈,神奇的發現能夠治病救人的神奇功效,介于當時,科學水平不發達,人們迷信認為是“神”的顯靈,使之更為信服。
(二)以藏族舞蹈“鍋莊舞”為例分析“身”“心”
我們所說的“鍋莊舞”在衛藏方言區統稱為“果諧”,林芝地區稱它為“博”,
康區(康木)方言稱為“果卓”(意為圓圈舞)。這些叫作繞圈的歌舞,不過是稱呼上的不同,他們都是有歌有舞,歌舞結合。藏族的鍋莊舞稱作為“社會舞蹈”正在逐漸滲透到各個城市,使不同民族大眾為了一個共同目的:健身、自我表現、陶冶情操。鍋莊舞是一種自娛性極強的集體舞蹈。它具有超越民族的普適性,被其他民族大眾自愿接受,有強烈的節奏感、協調性和表現力,保持有氧代謝過程和健身的安全性,還能夠凈化人的心靈,忘掉煩惱,宣泄抑郁的情緒,達到了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
鍋莊舞用以豐富和美化人的生活,但如果不首先滿足這些需要,人類本身就不能生存。[4]對于鍋莊舞能夠傳承到今日,筆者認為的強健體魄和愉悅身心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要進行深刻反思,由舞蹈的產生到傳承至今,再到傳播的范圍如此廣闊,與對人身體有益的作用息息相關。并可以聯想下目前,人們最為關切的方面有哪些,在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對于身體健康、愉悅心情具有很大的需求,而滿足這種身心需求的也正是舞蹈。我們看到鍋莊舞文化進入現代社會,進入內地,進入其他民族地域之廣。鍋莊舞以愉悅身心的方式被人們大眾所接受。
四、結語
總的來說,舞蹈作為一種通過肢體語言溝通心靈,振奮精神的運動形式。德謨克利特認為:“身體的美,若不和聰明才智相結合,就是某種動物性的東西。”人在舞蹈時,身體就已經得到了鍛煉,疏通了筋骨和血脈,增強了體能和肺活量,并且在運動過程中還得到了心智上的愉悅。劉向(公元前77-公元前6年)謂:“樂非獨以自樂也,又以樂人?!蔽璧刚咦约旱玫搅隋憽盁挕?,觀舞者也得到了鍛“煉”,前者為了表現感情,把喜怒哀樂釋放出來,后者受到感染也把喜怒哀樂隨著表演者一同釋放出來。在這虛擬的表演世界里,情感隨著釋放,而變得輕松自如。舞蹈就是這樣一類藝術,所以保持心情愉悅、強身健體。
【參考文獻】
[1]呂藝生.舞蹈美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58.
[2]隆蔭培,徐爾充.藝術的起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編輯委員會編.中華舞蹈志[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4:91-92.
[4]畢研潔,馮濤.尋找鍋莊舞[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61.
作者簡介:李宣霖(1992.09-),男,漢族,河北,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教學理論與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