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琳杰
摘要:真實是紀錄片的本質屬性,是紀錄片的基石和魅力所在。它要求創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獲取創作素材,以非虛構的方式從事創作。今天的紀錄片是明天的歷史,對紀錄片的真實性而言,就是最大限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但紀錄片本身作為一種影視作品,是創作者通過對客觀記錄的選擇來表達主觀態度的,從選題到后期制作,創作者的主觀選擇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紀錄片的真實并不是絕對真實,而是加入了人類主體意識的相對真實。對事物采取純客觀的敘述,完全放棄傳達意念情趣、表達思想和情感的紀錄片是蒼白的,沒有生命力的,如同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一般,紀錄片來源于真實但高于真實,即有導演的真實,而不只是機械的監控記錄。
關鍵詞:紀錄片;真實性
如何在有導演的情況下保持對客觀事物呈現的真實性呢?從早期盧米埃爾兄弟的紀實電影開始,人們對紀錄片真實性的呈現在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探索、發展、變化至今,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手法:第一種是以約翰·格里爾遜為代表“鏡頭要對準面前生活”的解說式主張,有大量解說詞,拍攝者直接進入畫面,做觀眾的向導,如《住房問題》、《錫蘭之歌》;第二種是以羅伯特·德魯和理查德·利科克為代表的“直接電影”主張,藝術家不拋頭露面,攝像機永遠是旁觀者,不干涉、不影響事件的過程,無解說和采訪,使用同期聲,反對使用虛構手法,如《初選》、《意志的勝利》;第三種是以讓·魯什為代表的“真實電影”主張,導演可以介入、參與拍攝過程,以采訪為主,使用同期聲,不排斥采用虛構策略,如《夏日紀事》、《超碼的我》;第四種是以埃伯哈特·費希納和漢斯迪·特·格拉伯為代表的“口述電影”主張,僅以采訪一種拍攝方式的素材構成,無旁白,無花哨的閃回,幾乎沒有鏡頭的切換,如《希特勒的秘書》、《第四公民》;第五種是以表演來再現客觀事實的“真實再現”主張,即對生活場景的再創造,也稱“紀錄片情節劇”,如《北方的納努克》;第六種是以現代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數字重現”主張,使用3D動畫技術還原歷史場景,如《圓明園》;后兩種方式多在現代紀錄片中運用。
這些表現手法和風格從不同程度表達了紀錄片的真實性,但也都有其令人質疑之處。
解說式紀錄片直接向觀眾提供了事物的歷史、社會背景以及對未來的展望、推測等 。但是這種解說式的表現方式中主觀痕跡過重,僅僅把影片當作是照本宣科解說的圖示,現實自己卻不能講話,解說詞加上后期剪輯出來的畫面,展現給觀眾的完全是制作者主觀選擇的結果,客觀事物真實性的呈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觀眾受制作者的引導作用較強。
直接電影方式正是出于對傳統解說式紀錄片的批判,認為邏輯和說服的力量應由影像本身而不是解說詞來傳達,攝像機只是安靜的現實記錄者,以不干擾、刺激被拍攝對象為原則,純粹記錄現實,在被動狀態中捕捉真實,排斥一切可能破壞生活原生態的主觀介入,對聲音的處理上也只用本身的聲音,追求對事實最大程度的還原。
真實電影方式與直接電影方式的最大差別就是前者是“在場”的美學,后者是“旁觀”的美學,真實電影也是主張“讓主體自己說話”,但導演可以介入拍攝過程,可以公開參與到影片當中,甚至承擔挑動者的角色,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主動地去挖掘現實,且不排斥在紀錄片中采用虛構策略。《 不過,“訪問談話式”風格也存在缺陷,既要保留被訪者聲音與主題整體聲音之間的差異,而且當被訪問者對事件表達得不清晰、影片如果又未再提出疑問的話,就難以完成紀錄片本身的使命了。
口述電影方式僅以采訪這一種拍攝方式的素材構成,看上去是秉承了真實電影的拍攝方法,實際上又是深受直接電影的影響,其核心理論是“真實不僅在于我們的外部世界,也存在于我們的內心”。 雖然現在純粹的“口述電影”的紀錄片樣式在今天已不多見,但其仍具有深遠影響,促使人們重新認識采訪,同時也重新認識了被攝對象。
在制作方式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下,真實再現的手法越來越常見,這種對傳統紀錄片創作方式的突破,其實在紀錄片誕生的初期,羅伯特·弗拉哈迪就曾出影片表現力的需要,使用真實再現這一手法:如專為拍攝而建的冰屋,獵取海豹的事先安排等,弗拉哈迪認為這是“創造性地利用現實”,在創作中充當影片內容積極的參與者而非客觀的局外人。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技術的充分應用,數字重現在紀錄片創作參與中具有劃時代里程碑的意義。通過3D動畫技術,可以使一切不可能的景象得以呈現,動畫和實景相結合,豐富了視覺感官。對于我們所想了解的戰爭、自然景象的變化過程等等,都可以用模擬事實的3D動畫在屏幕上實現,在《圓明園》中,就運用了大量的動畫技術,首次把未毀的圓明園建筑全景呈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可以穿越歷史,對比今夕,為之震撼又引發深思。3D動畫技術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它可以讓歷史和想象的畫面成為“現實”,富有震撼力和沖擊力,技術的進步使得紀錄片的藝術表現力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很多紀錄片開始采用這一手法的原因。雖然是模擬真實,但是有效的運用也會幫助紀錄片真實性的表達。
綜上所述,紀錄片的真實性不僅僅是一種表現手法或者風格就能加以表達的,它需要結合多種手法,采取適當的鏡頭語言來共同實現。只要是有助于觀眾了解客觀事實的手段,都可以被紀錄片的真實性接受,在紀錄片多元化的今天,應該以一種包容的心態,既要繼承和發揚傳統紀錄片的精華,同時也應在不突破紀錄片真實性底線的前提下不斷創新,吸收、應用新技術。其實技術僅是一種手段,應當充分利用新技術帶來的具有表現力的藝術手法,來為呈現更真實的紀錄片效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