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飾不僅是文明的標志,也是特定時期的文化的象征。《說文解字》中的與服飾相關的漢字形成了一個獨立語義場,每一個語義場都體現出輝煌燦爛的服飾文化。
關鍵詞:說文解字;服飾;文化
《說文解字》是我國最早一部根據字型解說字義的文獻,它開創(chuàng)了部首檢字的先河,也為我們研究漢字與古代服飾文化提供了方法。《說文解字》中的與服飾相關的漢字形成了一個獨立語義場,每一個語義場都體現出輝煌燦爛的服飾文化。本文將從《說文》中服飾類漢字進行研究,窺斑見豹,探究漢字中蘊含的服飾文化。
一、頭衣
頭衣指古人頭上戴的帽子和頭巾之類的服飾,漢代以前稱作“頭衣”。《說文解字》中表示頭衣的字主要有冠、冕、弁、胄、巾。
冠,會意字,從“冖”(帽子),從元(人頭),從寸(手)。三部分合起來表示用手將帽子戴在頭上,隸變后楷書寫作“冠”。《說文·冖部》:“冠,絭也。所以絭發(fā),弁冕之總名也。”絭,束縛,可見冠最初是用來約束頭發(fā)的。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要行冠禮,冠禮是男子成人的標準。在儒家看來,衣冠代表尊嚴和人格身份,也是“君子”的標識,難怪子路“被發(fā)纓冠”,寧愿舍棄生命也要正冠了。
冕,《說文·冃部》:“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鎏、紞纊。從冃免聲。古者黃帝初作冕。絻,冕或從糸。從同,免聲。”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帝王的冠冕豪華氣派,因此人們形容它是“冠冕堂皇”。
“弁”古文作“覓”。《說文·兒部》:“覓,冕也。周曰覓,殷曰吁,夏曰收。從兒,象形。弁,或覓字。”弁像是一個人雙手捧著帽子的情形,是與禮服搭配的一種尊貴的冠。
胄,《說文·巾部》:“胄,胤也,從肉,由聲。”它是古人作戰(zhàn)時佩戴的頭盔。
巾,象形字,甲骨文像布巾下垂形狀。《說文·巾部》:“巾,佩巾也。從門,象糸也。”“巾”的本義是用來擦拭物品的手巾,后來演變?yōu)轭^巾。戰(zhàn)國時韓國人以青巾裹頭,故稱“蒼頭”,秦國人以黑巾裹頭,故稱“黔首”。蘇軾的的詞句“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可以說把把佩戴綸巾的謀士形象深入人心了。
《說文解字·巾部》:“幗,婦人首飾。”古代婦女的發(fā)飾。巾幗原是古時的一種配飾。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到了漢代,幗才成為婦女專用。三國時諸葛亮出斜谷向司馬懿挑戰(zhàn),但后者避而不出,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巾幗婦女之飾",以示羞辱。巾幗后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
簪,是古代婦女用來綰住頭發(fā)的首飾。“荊釵布裙”本指東漢隱士梁鴻的妻子孟光生活檢樸,以荊枝作簪,粗布為裙。后來人們常用“拙荊”謙稱自己的妻子。
二、體衣
(一)上衣
《說文解字》中收錄的表示上裝的字主要有襦、褻、袍、褐等短衣。
襦,《說文·衣部》解釋為“短衣也”,類似于今天的短衣小棉妖。襦有長短之分。“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更是將襦裙的秀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褻,貼身穿的上衣。《說文·衣部》:“褻,私服。”是古人穿在里面的貼身服飾。
袍,長襖,是一種御寒的衣服,窮人所穿的衣服。漢代以后有絳紗袍、皂紗袍,袍逐漸成為禮服。
褐,獸毛和粗麻制成的短衣,這也是窮苦的勞動人民主要穿著的服裝。
(二)下裳
《說文·巾部》:“常,下裙也。從巾,尚聲。裳,常或。從衣。”這是古代男女都穿的衣裙。
绔,《說文·糸部》:“绔,腔衣也。”就是只套在腿上的沒有襠的褲子。紈為白色的絹綢,绔為褲,穿著這種高檔的絲織品的人顯然是不勞動的,因此“紈绔”也成為游手好閑的富家子弟的代稱。
(三)服飾構件
《說文解字》中還有些漢字用來表示服飾的構件。
衽,衣服的交領,也稱為“襟”。杜甫《蜀相》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是指眼淚打濕了胸前的衣裳。
裾,指裙子的下擺。古代女性為了行不露足,裙子下擺很長,走路時裙擺隨風搖曳,顯示出婀娜多姿的形態(tài)。
袖,又稱為“袂”。古代的服飾中,禮服一般都制成寬袍大袖,展示古人雍容大度的風范,而日常生活中常穿著窄袖的衣服。
三、足衣
古代稱鞋、襪為“足衣”。《說文解字》這一類字有履、屨和屐。
履,鞋子的總稱。《說文·履部》:“履,足所依也。從尸,從彳從夊,舟象履形。”會意字。《說文·示部》:“禮,履也。”可見“履”和“禮”密不可分。
《說文解字》中還收錄了其他幾個表示鞋子的詞語。
屨,古代泛指鞋。《說文·履部》:“屨,履也。從履省,婁聲。”可見“屨”本從“履”,表示鞋類,因為求簡而省去了形旁履的一部分。
屐,是木底有齒的鞋。《說文·履部》:“屨,履也。從履省,支聲。”屐因底高可以踩在泥地上防污防濕。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可見屐后來成為了旅游時穿的鞋子。
以上我們通過對《說文解字》中冖部、冃部、衣部、巾部、履部漢字的考察分析,這些漢字穿越千年塵封的歷史,為我們展現了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服飾文化。
【參考文獻】
[1](漢)許慎撰.說文解字[M].北京:遼海出版社,2015.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3]馮盈之.漢字與服飾文化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8.
[4]白平,陳志明主編.古代漢語[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7.
[5]馮麗娟.《說文》中服飾類漢字的文化透視[D].山西大學,2011.
作者簡介:李彩云(1988-),女,漢,內蒙古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