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東+岳明琦
摘要:應試教育一度為我國在建設初期提供了大批可用之才,隨著應試教育的愈演愈烈,社會大肆宣揚應試教育,學校也根據上級指令強制要求教師的教學進程和教學安排,這與社會主義所提倡的全面發展背道而馳。人們應當看到應試教育背后的缺點和弊端,及時止損,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應試教育;體制化;教育資源;全面發展
一、何為“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顧名思義,是一種以應付考試為目的思想與行為[1]。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機械單一,以升學率的高低來檢驗學校教育質量,以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水平。“應試教育”是對當前我國教育弊端的概括,實質是指教育篩選功能的過度張揚對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侵害,或單純按照高一年紀學校選拔新生的需要,以應考為目的,違背教育規律的一種訓練活動[2]。
二、“應試教育”存在之因
(一)階層的傳承性
歷史上的等級制度、現代社會的科層組織,從橫截面上看是固化的不平等結構,從縱截面上看,則是不平等的結果,從而得出不平等是不平等的原因的結論[3]。換句話說,父輩所換來的階級地位就是個人成長的大環境,父輩的階級、交友圈子很大程度上也在影響著個人。在個人還無能力立足社會時,其所有的資源都是父輩提供,不打破那個圈子,或不進入到另一個階級,個人很大可能會重復父輩的生活。
(二)“學歷社會”的背景
應試教育從較為長遠的角度看,是為了獲得學歷文憑,為了獲得社會分層中有利位置而提前了的競爭[4]。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傾向于認為擁有高學歷的人各方面條件都比普通學校的學生要高,但文憑不直接等同于能力。我們恐怕不能忽視一個事實:那就是截至目前為止我們還在為“掃盲”“普九”而奮斗[5]。
(三)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
在經濟發展不協調的情況下,教育就變成了一種稀缺的人人都想要爭奪的資源,。在我國教育資源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因而更加顯得教育資源可貴。勞動力市場有限,人口過多,東、中、西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導致教育資源及教育政策向某些地方及院校有所傾斜。從世俗的角度看,好的教育是幫助個人在正向的社會流動中獲得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教育[6]。
(四)高考的固定模式
每年的高考題型有規律可循,“萬變不離其宗”,高考科目注重統一化標準化,答案注重唯一性,正因為其有規律,所以才衍生出一大批研究高考命題的人。因為高考命題的程式化,所以確實存在高考的應試技巧,懂得這種應試技巧的學生,確實可以在高考中多撈幾分,這正是“應試教育”賴以存在的原因[7]。
三、“應試教育”的弊端
(一)造成了學生的片面發展,知識結構殘缺
德、智、體、美和勞動教育彼此相互聯系,在應試教育影響下,片面重視智育而忽視其他幾育的現象層出不窮。社會主義對教育的要求是造就全面發展的學生,使其在思想品德、文化層次、勞動技能、身體素質、心理健康等方面都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學校重視考試課程,輕視甚至取消非考試課程的做法,極大地破壞了學生課程結構的科學性、一體性和連貫性,造成了學生知識結構的殘缺不全。
(二)著眼于少數學生,忽視了多數學生的發展
應試教育下,看似一個班的學生在接受同樣的教育,實則老師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尖子生上。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熱情期待可以轉化成推動學生努力進取的強大動力,并導致學生學業的成功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因而,教師對這三類學生不同的態度,就造成了他們接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
(三)阻礙了學生主動地、個性地發展
社會發展越來越迅速,家長對學校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學校和老師承受的壓力也在增大,片面追求升學率愈演愈烈。為了在考試中獲勝,在教學中必然存在著許多違反教學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做法,如單純重知識的灌輸、重內容的記憶、重理論的重復等。學生的時間全被學習填滿,使其活撥主動地發展成為空談。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人,除應具備一定的思想道德、文化層次外,還應具備較強的操作能力、較好的抗打壓能力、較強的社交能力、一定的質疑能力等個性品質。現有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很難顧及到學生的個別差異,根本培養不出來所謂的個性品質。
(四)擴大了學校間發展的不平等
“十年浩劫”結束時,國家決定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全國范圍內恢復一批重點學校。這種做法對于人才的快速培養和適應經濟初步發展的現實情況相當見效,但隨著應試教育愈演愈烈,上級領導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了在重點學校,這也就使得一部分急需政策扶持的學校發展前景不樂觀,生源不穩定,學校發展舉步維艱。
四、結語
社會在發展,國家的教育改革也應緊隨其后。雖然應試教育有其缺點,素質教育也只是被當作口號,但國家在日益強大,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以后的教育制度會變得更好呢?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一些教育探索正在打破“教材中心”和“課堂中心”,通過跨學科的主題學習和實踐教學貫通教學與教育,從課改走向了教改。這些自下而上的教育創新,昭示著中國教育的希望[8]。只要社會各界一起努力,國家出臺號召教改,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各大高校紛紛嘗試改革,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有機結合,重新定位好辦學的起點,教改和課改就不是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6]黃國勛.唐佐明.應試教育成因分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5):60-63.
[2]黃路陽.論教育的篩選功能與應試教育[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60-64.
[3][4][7]周作宇.教育、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5):85-91.
[5]應學俊.“應試教育論”可以休矣[J].全球教育展望,2006(09):23-29.
[8]楊東平.重新認識應試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6(02):2-7+1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