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恩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國務院總理,同時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在他任外交部部長的9年時間里,面對新中國成立后的國際問題,他審時度勢,依據國內外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思想、政策,其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核心的外交手段。在科學的外交理念指導下,使得中國在國際上與第三世界國家建立了深厚的國際友誼,為中國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不僅如此,他的外交思想具有時代價值,任然在指導著中國的外交工作。在此我將對其進行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和平共處;求同存異;時代性
一、新中國外交的掌舵者
周恩來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任政府總理,在百廢待興的中國,努力尋求國際合作,為新中國的發展謀求良方。自新中國誕生以來,周恩來直接領導新中國的外交事務。在外交上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外交思想。周恩來提出的十六字方針“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至今仍是外交部成員必須遵守的重要準則。
周恩來的外交思想的內涵十分豐富。我以為有四個方面:獨立自主,平等互助,求同存異。
二、周恩來外交思想主要內涵
(一)以“求同存異”為核心的外交理念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任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直接領導新中國的外交工作。在外交工作中,國與國都是不一樣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和人之間尚有不同,何況國家、民族呢?我們應當通過相互接觸,把彼此思想溝通。[1]1954年8月,周恩來明確表述了這一思想。他指出:“我們和英國是有同有不同的,我們的態度是求同而不求異。”我們和英國“有不同的地方,例如,我們是新民主主義國家,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逐步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我們這種立場、思想是不必諱言的。但是,也不要跟他們爭論馬克思主義學說,爭論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總之,我們要互相尊重,不擴大爭論,擴大爭論就會對立起來,那是不利的。”[2]
1955年4月,萬隆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周恩來指出:“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經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到找到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3]周恩來求同存異的外交思想在中國對外關系中一直不斷地得到繼承和發展。
(二)獨立自主是周恩來外交思想的根本出發點
周恩來講:“我們對外交問題有一個基本的立場,即中華民族的立場,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場。”建國初始,我們外交的任務是在冷戰格局下,怎樣維護中國的合法權益。
我們為了打破美國的封鎖局面,周恩來制訂了六項外交方針。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即“不要置身于任何一個國家的影響之下,以致成為一國的工具”。哪怕是處理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關系時,周恩來也強調,我們與這些國家“并不是沒有差別,不能把自己黨和國家的獨立性喪失掉”。由于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和政策,從而我們也就擁有較大的戰略空間,當然,這一思想也成為中國外交的基本思想和政策。
(三)平等互助是周恩來外交思想的重要原則
周恩來在外交工作中強調,“支持和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支持和尊重這些國家,別人才會支持和尊重中國”。1963年12月,周恩來出訪亞非14國,廣泛交往亞非朋友,維護和加強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這在世界外交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這也說明周恩來對亞非國家平等相待,以誠相待的情意,為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周恩來外交思想在當代外交的時代性體現
(一)當代“合作共贏”思想的提出
周恩來在他的外交思想中強調國際主義,反對民族主義。“我們應該有民族自信心,可是如果有自大、驕傲的情緒,那就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了,即使有時是不自覺的,也不好。每一個民族都有它的優點,值得我們尊重和學習。要肅清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確立國際主義思想。”[4]在當時的國際局勢下,周恩來在擁護毛澤東的新中國外交政策基礎之上,努力尋求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聯合,強調在戰爭勝利之后,不能有狹隘的傲嬌。強調與世界各個國家友好相處的重要性,只有堅持國際主義,以國際為大局觀,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謀求共同發展。可以說,當代的合作共贏是我們新一代領導人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二)“親、誠、惠、容”
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5]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在加強自身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將自己的發展成果推向亞非拉發展中國家,讓其共同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在其經濟建設方面給予援助、扶持。中國并不是為了在國外的特權而給予援助,中國一貫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對外提供援助,從來不把這種援助看作是單方面的賜予,而認為援助是相互的。“中國政府在對外提供援助的時候,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6]
(三)堅定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
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對于鴉片戰爭后不平等條約劃分的領土,中國政府也通過外交途徑對其進行了堅決的捍衛。對于南邊中印邊界問題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條約”、到中越自衛反擊戰,北邊的“珍寶島戰役”處處體現出中國對于保護領土完整的決心與態度。其中對于臺灣問題的立場可以體現出建國初期新中國對于帝國主義列強侵略領土的立場觀點。1950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以武力阻止中國解放臺灣,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周恩來態度堅決地聲明:“不管美帝國主義者采取任何阻撓行動,臺灣屬于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這不僅是歷史的事實,且已為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及日本投降后的現狀所肯定。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臺灣而奮斗到底。”[7]
中國與鄰國的陸地和海洋領土爭端,大多是歷史遺留問題,有的已經解決,有的仍然懸而未決。隨著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鬧劇的結束,展現了我國政府、人民對于領土主權的誓死捍衛的決心。
四、結語
周恩來的外交思想內涵豐富,我認為他的核心思想是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外交思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周恩來的外交工作使得中國在國際地位上逐漸樹立起一面團結、和平、正義的旗幟。他的外交思想在當代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策略中都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個國家發展的進程中都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周恩來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
[2]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周恩來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
[3]周恩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周恩來.我們的外交方針和任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習近平.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人民網,2013年10月。-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025/c1024-23332318.html
[6]周恩來.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M].人民出版社,1997.
[7]周恩來.臺灣的解放一定能實現[M].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楊光(1993-)男,漢族,山東東營人,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