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劉曙源
摘要: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舉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幾乎所有媒體都在報道中點出:印度是全球各大經濟體中唯一缺席這次論壇的國家。印度莫迪政府確實缺席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引起了媒體關注以及學術界的討論。顯然,印度莫迪政府百般糾結之后選擇缺席“一帶一路”峰會,莫迪政府心里無論如何都不會舒坦。本文試圖分析,高峰論壇之后,莫迪政府將作何選擇?僅憑“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取得的積極成效以及中巴經濟走廊向印度及其他國家開放的姿態,還不足以撬動印度對“一帶一路”的參與。中巴經濟走廊這一旗艦項目固然是制約中印關系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是沒有這一旗艦項目,考慮到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進展緩慢,印度也不會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或者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合作。“一帶一路”在南亞方向的印度難點,歸根結底還是中印關系的問題。要解決這個難點,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
關鍵詞:莫迪政府;一帶一路;中印關系
在北京舉行的為期兩天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2017年中國政府主辦的規模最大的主場外交活動。這一“版權屬于中國,成果各國共享”的倡議,吸引了29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3位重要的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來自130多個國家的大約1500名代表出席,可謂“圈粉無數”。一時間全球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中國身上,仿佛一下忘記了令人屏息關注的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值得關注的是,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積極評價“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所展現出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之魅力。美國及美國企業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可以及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姿態,被媒體解讀為白宮與北京之間的關系正在迅速升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則引用 “一根筷子易折斷,十雙筷子抱成團”的傳統俗語來表達資金融通的重要性,并積極評價“一帶一路”倡議,認為該倡議將鏈接世界文化和社會,刺激經濟發展,提高國際民生。除此以外,雖未參加高峰論壇但卻同樣吸引眼球并引發熱議的當屬南亞大國印度,莫迪政府雖然沒有表態加入“一帶一路”,但是印度積極加入了亞洲開發銀行并成為第二大股東,其左右為難無比糾結的心態可想而知。莫迪政府沒有參加高峰論壇,但印度的鄰國積極參加了,進一步加劇了印度對中國擴展在其勢力范圍影響力的擔憂,同樣可以想象莫迪政府頗具焦慮的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項目成為印度的主要關切,相對弱化了印度將中印邊界問題與貿易不平衡問題更多歸因于中國的聲音。特別是談到中印邊界問題,更多人傾向于認可受主權因素和兩國民意的影響,中印邊界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有效解決,管控分歧可能是雙方理性的選擇。印度支持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無論印度推進東向政策之下的印度-緬甸-泰國之間的互聯互通,還是孟印緬斯泰合作機制,都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存在交集,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將是未來的趨勢,中印深化合作只是時間問題。特別是即便在目前的情勢下,印度謀求中印在投資、旅游和文化等領域合作的態度積極,畢竟雙邊關系持續下滑并不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基于此,當前也許是一個采取有效措施的較好時機。其中,務實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有可能成為中印改善合作關系的突破口。
當然,目前中巴經濟走廊展現出了開放與包容的姿態,將可能在中巴協商的基礎上,探討第三方參與建設的可能性。印度加入中巴經濟走廊也許是改變目前“一帶一路”之于印度窘境的一個選擇,如此不僅意味著中印關系的改善,同時也意味著印巴關系一定程度的解凍。何樂而不為呢?如果真能如此,不僅“一帶一路”中的印度難點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一帶一路”在南亞的推進也將更加順暢。但問題的關鍵是,這其中能有多大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呢?
僅憑“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取得的積極成效以及中巴經濟走廊向印度及其它國家開放的姿態,還不足以能夠撬動印度對“一帶一路”的參與。中巴經濟走廊這一旗艦項目固然是制約中印關系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沒有這一旗艦項目,印度是否就會加入“一帶一路”或者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合作呢?果真如此,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也就不會如此“難產”了。
中印兩個崛起中大國龍象共舞相互競爭的事實,意味著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不大可能指望印度有助力中國的積極意義,但卻不能忽視印度視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而產生的各種消極因素:包括強化印美軍事與安全合作對中印關系產生的負面影響以及助推中國周邊環境的復雜化;印度借助第三方勢力“搗亂”或借助“藏獨”勢力將中印關系引向緊張;印度“不惜代價”通過牽制部分南亞國家或者采取措施干擾“一帶一路”在南亞方向的推進,等等。可以說,印度是“一帶一路”戰略發展中在印度洋和南亞方向的最大難點。
“一帶一路”在南亞方向的印度難點,歸根結底還是中印關系問題。要解決這個難點,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除了中印關系中的“傳統問題”以及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是印度的一個“心結”之外,目前中印關系依然存在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雖然兩國之間形成的一個基本共識是,兩大文明古國注定要碰撞與交流,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及25億人口的消費市場,發展潛力與合作收益是無窮的,亞洲世紀的到來一定是建立在中印兩國合作的基礎之上。但是,無論中國還是印度,都并沒有把雙邊關系置于相對重要的位置,重要性更多體現在口頭上。由此也使得無論政策界還是學術界都沒有花費足夠的時間、精力來深入研究和探索改善雙邊關系的有效方法與合理渠道,缺乏好的切入點或者說好的項目、好的舉措來切實推進中印關系向前發展。合作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如果任何一方不愿付諸努力,則雙邊關系自然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此管控分歧也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無論如何,印度在地緣政治中鮮明的陸海復合的二元特征,決定了印度是兼具“一帶”和“一路”戰略利益的國家。如果在印度的鄰國都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的情況下,印度堅持“特立獨行”甚至“另辟蹊徑”,把有限的精力和力量投入到削弱中國的實力以及應對中國的崛起,則只會消耗更多的內力,如此也是有悖于印度的長遠利益和大國目標的實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印尋求廣泛共識與互利合作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與各自的戰略考量。
作者簡介:張波(1991—),男,漢族,四川西充人,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大國關系。
劉曙源(1990—),男,漢族,陜西西安市人,法學碩士,云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歐美國家現代化進程與大國關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