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作為民主的兩種不同實現形式,對國家民主政治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自從間接民主在近代的確立導致了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之間的分野以來,這兩種民主的各自擁護者紛爭不斷,而二者的關系在政治學研究中也是一個熱點,學界對于兩種民主模式的選擇傾向也不盡相同。文章旨在對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的特點、本質做系統的分析思考。
關鍵詞:直接民主;間接民主;權力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民主的追求從未停止過,正如中央編譯局俞可平先生所言:“政治哲學中最古老而又最新穎的話題無疑是民主,談論最多分歧最大的話題無疑也是民主,最令人神往而又最使人迷惑的話題還是民主。”
一、直接民主:理想主義的民主
(一)定義與意義
薩托利在《民主新論》中提出的直接民主,是指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對自己的事務進行直接地管理,即人民不間斷地直接參與行使權力,所遵循的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直接民主的優點主要表現在直接民主是主權在民、人民親自參加統治的民主方式,是一種至善的民主理想。直接民主依靠廣大群眾信任,最廣泛和有力地吸引全體群眾參加政權,最能體現民主本意,是真實純粹高級的民主。
(二)理想化理論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將人民直接參與公共事務作為追求真正自由的前提,“在一個真正自由的國家里,一切都由公民親自來做,在一個政績良好的城邦里,人人都會奔向大會去的。”他認為主權是由公意構成的,而意志是不能夠被代替的,代議制由某些人代表人民行使職權,違背了自由原則。另一方面,盧梭又說到:“除非是城邦非常之小,否則,主權者今后便不可能在我們中間繼續行使他自己的權利。”因而,“真正的民主制從來就不曾有過,而且永遠也不會有。”盧梭的直接民主理論是理想化的,它力圖消除人民與權力之間的代理人,構建一個由人民直接行使權力的制度,但這在現實社會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
二、間接民主:理想照進現實
(一)定義及發展歷程
間接民主又稱代議制民主,是指全體人民借助選舉程序投票選出自己滿意的代表,結成政府,來代表他們行使權力,負責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務。代議制起源于13世紀的英國,是英國社會發展與新興社會力量作用下應運而生的產物。在近代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過程中,代議制度逐漸形成且發展和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代議制逐漸被西方社會廣泛采納。
(二)優越性與局限分析
1.自由與權利的包容性
正如伏爾泰所言, “雖然我不贊成你的意見, 但我堅決捍衛你發表自己意見的自由權利!”間接民主制通過法治、憲政和輿論監督防止民主淪為多數對少數的壓制,避免了少數人對民主的控制。代議式的間接民主,具有兩大基本功能,一是誰也沒有行使絕對的、無限權力的可能;二是人民憑借監督和更換政府及其代表來保證權力在民。人類在實現自我價值與目標的追求過程中,既要實現當家作主的民主理想,又要免于遭受專制壓迫的社會現實。
2.公民參與的合理性
國家和社會事務由多數決定規則產生的代表進行決定和討論, 形成一整套解決的方案, 供政府進行選擇。代表一般是專業化人士, 具有系統的業務知識和較高的道德素養。所以,他們能夠及時形成科學的決策和方案。代表是人民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選舉產生的, 人民雖沒有直接參與決策, 其民主的價值追求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體現。另一方面,間接民主是在沒有完全的條件保證直接民主的情況下采取的另一種形式,由于采用的是精英政治,普通民眾被排除在外,在缺乏有效監督問責的情況下,間接民主的替代性決策與親身決策相比,責任心往往相對較弱。
3.避免專制與戰爭
間接民主包容了現代政治的多元性和政黨政治的合法存在,多元的政治派別在利益沖突中通過間接民主實現和平交接,避免專制和流血戰爭,是國家權力相互制約和制衡的需要。
三、兩種民主形式理論比較
直接民主和代議民主共同之處在于其所代表的民主原則體現了自由平等理念,證明了權力的合法性。
(一)從自由的分類和維護角度看
直接民主更多體現公民主動參與政治得到的積極自由,間接民主體現了一種消極自由,即在個人自由權利至高無上的前提下專注自身事務、個人自由權受法律保障,憲法對政府權力嚴格限制、個人自由免受民間和官方侵害剝奪。
(二)從權力與權利關系角度看
直接民主是在權力和權利未發生分離前發展起來的,哈耶克指出:“民主理想最初目的是要阻止一切專斷權力,卻因其自身不可限制及沒有限制而變成證明新專斷權力正當性的理由。”間接民主建立在權利與權力分離的基礎之上,可以在現代國家公共權力與公民民主權力并存的情況下實現民主的新發展。
(三)從大眾和精英互動關系角度看
直接民主是一種平民業余政治,間接民主則是一種特殊的受控精英政治或精英主義與民主主義的綜合。現代社會理性化與復雜化、社會高度分化使公共事務管理在范圍、強度方面得到空前擴展而成為專業行為,促使專業化、權力等級、規章制度與非人格化的科層制與精英化傾向的出現與運作。
四、間接民主包括直接民主
體制性間接民主能夠包容直接民主的有效形式,并可作為其發展的組成部分;但體制性直接民主卻容不得間接民主,在直接民主制下,不可能有間接民主的存在。在直接民主下一旦出現間接民主的因素,就必定在體制上改變直接民主的性質。如果一個間接民主的國家在國家社會政治生活中引入一些直接民主的因素,那么這個國家仍然是間接民主制的國家;反之,一個直接民主制國家如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采用間接民主原則,則很難想象這個國家在體制上仍然可以歸入直接民主之列。可見,直接民主比間接民主要脆弱得多,而間接民主顯然可以給人們提供更大的自由選擇的空間。
五、結語
作為一種國家體制和民主形式, 不同的民主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會誘發一些問題和矛盾。直接民主作為一種終極民主理想,并非完全與現實脫節。間接民主是具有可行性的民主實現路徑,但也存在固有缺陷。當前實踐直接民主理念的主要路徑是在代議制框架下更多地吸收直接民主的因素,從而實現直接民主和代議制民主綜合架構下的民主的回歸。
【參考文獻】
[1]陳炳輝.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代議制政府》的重新解讀[J].現代哲學,2006(01).
[2]耿艷麗.關于民主制度內涵的分類分析[J].法制與會,2012(10).
[3]王康寧,熊浩.間接民主、代議制與精英統治[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