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玉
摘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充分彰顯服務人民的價值追求,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簡稱“三化”)。這是從思想上、理論上、政治上建設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大舉措,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三化”;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
“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三化”。這就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殊國情相結合,順應時代主題與時代潮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和武裝人民群眾。文章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必須弄清馬克思主義“三化”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而不是說“德國話”“美國話”,以此來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的辯證結合和雙向互動,煥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民族性和現實性。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就是讓馬克思主義說“新話”“實話”,而不是說“舊話”“假話”“大話”“空話”“套話”,就是使馬克思主義不斷反映時代精神,回答時代課題,煥發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感。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說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而不是說人民群眾“不愿聽”“聽不懂”的話,就是要關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眾心悅誠服地接受并掌握馬克思主義,煥發馬克思主義的感召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這實際上點明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意義所在。
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我們團結和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根本保證。歷史的經驗表明,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是要先造輿論,總是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尼克松曾說過:“盡管我們與蘇聯在軍事、經濟和政治上進行競爭,但美蘇對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識形態,因而意識形態是我們爭奪的根源。”在美國的資產階級政治家看來,“最終對歷史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最重要的是搞攻心戰”,“在宣傳上花一個美元等于在國防上花五個美元”。
回顧蘇聯,1917年,只有20萬黨員的俄羅斯布爾什維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41—1945年只有200萬黨員的蘇聯共產黨面對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法西斯侵略者,無所畏懼,終于贏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1991年,擁有1800萬黨員的蘇聯共產黨,在沒有任何外來侵略的情況下,散失了70多年的執政地位,并最終導致國家解體。蘇聯出現黨變質、國變色,最后失去蘇聯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國家解體的劇變這一教訓,給人們的深刻啟示就是:必須高度重視和抓好意識形態工作,讓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牢牢占領陣地,否則勢必會導致人心渙散、天下大亂。如果我們不用馬克思主義引領和團結廣大群眾,別的思想就會占領群眾的思想,群眾就會跟著別的思想走,跟著各種形形色色的宗教走,甚至跟著各種邪教走。社會一旦形成了多元化、復雜化、甚至不健康的信仰的局面,科學思想和理論必然受到沖擊,群眾的向心力必定受到嚴重的削弱。只有我們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那些“雜草”、“亂草”才不會干擾我們。在21世紀,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歷史的昭示、人民的選擇、實踐的呼喚,是我們永遠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念。
三、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 必須充分彰顯服務人民的價值追求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強調:“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準確把握當今世界發展大勢,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準確把握改革發展實際,及時總結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這實際上闡明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基本路徑。
江澤民曾指出:“我們在黨內和全社會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樹立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績很大。但是,為什么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道德對一些人卻往往難以發生作用呢?因素很多。但特別要說的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 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的感召力,必須充分彰顯服務人民的價值追求,切實關注影響廣泛的民生問題,確保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我們都知道,從理論傳播與接受的一般規律來看,理論接受的基礎又在于利益認同。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理論掌握群眾←理論說服人←理論徹底←抓住事物的根本←抓住人的根本)。”切實關注并著力解決事關廣大群眾的民生問題,是增強群眾對馬克思主義認同感的根本途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種實踐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的政策兼有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品性。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關鍵在于對我們黨的政策的認同,在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認同。毛澤東說得很好:“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畢其功于一役。我們要以“世情為鑒、國情為據、黨情為要、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三化”的進程中,不斷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專家走向市民,從黨員走向群眾,從書本走向生活,使其成為當代中國最具活力、最具魅力、最具創造力的科學理論和偉大實踐。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十七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