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秋梅+王瑞麟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教育扶貧事業的蓬勃發展既離不開政府的正確引導,同時非政府組織諸如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為了使非政府組織在推動我國教育扶貧事業發展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其作用,須解決其現實存在的問題,筆者總結為“三不足”,即公信力不足、組織自主性不足、法律保障不足,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加以改進。
關鍵詞:非政府組織;教育扶貧;阻礙因素;對策
一、我國非政府組織推動教育扶貧事業的意義
有利于社會成員廣泛參與,實現廣集民智。中國偉大領袖毛澤東曾說過:“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任何社會主義事業都不是靠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完成的,尤其是教育扶貧事業作為現階段我國黨中央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需要政府團結各方力量,改變以往政府“一家出力”的傳統模式,使社會大眾參與到教育扶貧事業過程中,有利于教育扶貧形式的創新,實現教育扶貧形式多樣化。
促進“責任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根據2016年中國人口統計年鑒最新人口統計顯示,2015年鄉村人口總數為6.0346億,占中國人口總數的43.90%[1]。我國教育扶貧的對象主要集中在鄉村地區,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鄉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比重仍然不小,有些時候單靠政府很難做到統籌兼顧、精準扶貧。我國教育事業歸屬于政府社會服務職能,政府在保持原有宏觀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將一部分權力下放到非政府組織,能夠有效減少政府由于權力過于集中導致的教育扶貧的低效率、高成本、滯后性等問題。
與政府通力合作,及時化解社會矛盾。由于政府相較于非政府組織具有嚴格的管理體制,因此對于一些類似親近于民生的社會熱點其對問題的敏銳性和預知性不高,容易產生公共危機等社會矛盾,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2]。非政府組織能夠更好地、更加及時地“察民情”“映民心”“順民意”,與政府合作并幫助政府化解這些社會矛盾。
二、阻礙我國非政府組織推動教育扶貧事業發展的因素及解決對策
從不同角度分析阻礙我國非政府組織推動教育扶貧事業發展的因素,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統地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更好地促進教育扶貧事業的發展。
(一)從幫扶對象角度看
民眾普遍對非政府組織參與教育扶貧的理解不夠深刻,集中表現在“不明確非政府組織的涵義”“不了解政府給予非政府組織參與教育扶貧事業的支持”“不知道非政府組織哪些行為活動屬于教育扶貧”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民眾減少對非政府組織的信任,不利于非政府組織教育扶貧活動的開展。這些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非政府組織自身公信力建設不足和對公民宣傳力度不夠造成的。
信任是彼此合作的前提。針對民眾存在的種種疑惑,首先當地政府應該組織村干部學習會,使他們對非政府組織有一個具體的認識,明確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就教育扶貧方面的合作關系,村干部向村民進行知識宣傳和教育培訓,使民眾在心理上接受非政府組織的教育扶貧行為。非政府組織加強自身公信力的重要舉措是實行政務信息公開,例如,依托互聯網+技術在其官網上公開教育扶貧活動的具體流程、人員構成、經費支出等信息,開通民眾與組織人員互動,對民眾的疑惑和建議積極回應,不斷增強民眾對非政府組織的信賴[3]。
(二)從組織自身角度看
在國家全面貫徹深化落實“放管服”政策的大背景下,政府在推動教育扶貧事業過程中將自身一部分權力下放到非政府組織,使非政府組織有更多的機會去參與教育扶貧事業,但是,就目前我國非政府組織自身結構來看,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強,自身的自主性較差,而且大多數非政府組織是政府的衍生機構或附屬組織,例如,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的前身是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的現任會長王剛是全國政協副主席。
現階段很難改變一些起步較早、比較大型的非政府組織的內部管理結構,但是未來非政府組織發展的趨勢是中小型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的興起,減少這些組織在申請事項過程中冗雜的手續是一個良好的對策,減少政府主管部門的干預,尤其是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的財政權和任免權的把控,給予非政府組織足夠的空間實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從而提高效率。
(三)從客觀因素角度看
影響非政府組織參與教育扶貧事業的客觀因素有很多,首先,非政府組織參與教育扶貧事業是近些年新興的一項活動,由于這項事業有待發展導致各項法律法規和各項章程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導致扶貧事業困難重重。其次,教育扶貧資金的不足和籌資資金渠道的狹窄導致扶貧過程緩慢而艱苦。最后,教育扶貧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簡陋、民眾素質較差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了教育扶貧過程中各項預算外的成本增加。
法律和資金鏈供應的建設任重而道遠,一些優秀的非政府組織例如北京百川公益基金會的做法值得其他非政府組織學習,其在網站上公開招募大學生去大山里支教,給予相應的生活補貼和實習證明,同時還有保險保障大學生人身安全,大學生在支教期間不僅可以學到各項生活技能,還能收獲寶貴的人生經歷,許多學生紛紛報名,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國教育扶貧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2]耿麗萍.從公共事件思考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與構建[J].社會科學家,2011(07):124-126.
[3]范和生,石紈雯.非政府組織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5(05):88-91.
作者簡介:王瑞麟(1994-),男,漢族,黑龍江省牡丹江人,長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