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卿+繆佶汶
摘要:我國農業保險遵循了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和協同推進的原則。此四項原則亦是完善農業保險業務以促進“三農”發展的路徑。云南省在此四項原則下,由政府對農業保險予以引導,發放農業保險補貼;對農業保險活動、政府監管實行市場運作;保險機構以及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對農業保險實行自主自愿;財政、林業、農業等部門共同協力,協同推進。
關鍵詞:農業保險;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
2012年10月24日國務院第222次常務會議通過, 2013年3月1日起施行的《農業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在總結了我國農業保險實施的寶貴經驗的基礎之上制定的一部符合我國國情和民情的行政法規。農業保險對于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新農村的建設、農民的增收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農業法》第46條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中指出要“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新農村的建設,生態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增收創收均離不開農業保險制度帶來的巨大推動作用,農業保險制度拓寬了“三農”發展的道路,對于農民致富,糧食保增長,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政府引導
我國農業保險中的“政府引導”體現在農業保險中政府給投保農戶以投保費用的補貼,以及各級行政機關之間分工合作,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同促進農業保險制度的發展。政府對農業保險以保費補貼的方式減少農民繳納保費的數額達到激勵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產品的政策導向。并且對于保險機構經營的農業保險業務實行稅收優惠,鼓勵有能力的保險機構參與農業保險業務。
二、市場運作
市場機制通過分散決策和價格機制實現資源配置。市場的機制具有唯利性,農業保險的運作離不開市場。
(一)優勝劣汰的農業保險機構進入模式
保險機構經營的農業保險業務,按照市場運作的方式進入農業保險領域,農業保險合同是由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與保險機構簽訂的,或由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村民委員會等單位組織農民與保險機構所簽訂。保險機構的獨立性使其能夠根據市場信息的變化自主決策,決定其是否參與農業保險的承保,并根據所簽訂的保險合同承擔約定的賠償責任。農業保險具有低保額、低收費、低保障與高風險、高成本、高賠付的特點,需要有能力、具規模、資金充足的保險機構參與農業保險業務;而能力弱、規模小、資金缺乏的保險機構不具備承擔農業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事故發生時的理賠能力而難以進入農業保險領域。在農業保險合同簽訂之初就由市場做出了農業保險保險機構的選擇,這樣一方面避免了保險事故發生時農民理賠困難;另一方面不致因保險事故的發生而造成能力弱的保險機構的“死亡”。
(二)有效競爭的農業保險機構參與模式
競爭是市場經濟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證。在農業保險領域亦是如此,對于數個參與農業保險的保險機構,市場運作的競爭特征要求各保險機構在優化服務、積極理賠,改善質量、提高效率上下功夫。農業保險的競爭要求在公平、充分、有序的條件下進行。對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主體在參與農業保險上要做到公平對待,消除國有保險機構與民營保險機構、內資保險機構與外資保險機構、本地保險機構與外地保險機構之間的不平等對待。要盡量減少保險機構參與和退出農業保險的各種行政性和經濟性障礙,保障農業保險業務競爭的相對充分。農業保險的參與要做到競爭的有序,保險機構要做到誠實有信,遵守農業保險規則,禁止競爭欺詐現象。
(三)民主透明的農業保險政府監管模式
政府在農業保險中通過制定和維護規則以保障市場的有效運作,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農業保險合同簽訂前的監管
我國的農業保險在保險業務辦理前,各行政機關按照《條例》的規定實施其職責。對于市場能夠予以調控的,政府則扮演“服務者”的角色以確保農業保險活動的有序;反之,在農業保險業務中市場調控失靈,或者需要及時對市場予以引導,則各級行政機關在法律法規的規定下發揮其作用,達到維護農業保險活動的有序。
2.農業保險合同生效期間的監管
《條例》第1條規定本條例的制定是根據《保險法》、《農業法》等法律而做出的變通規定,屬《保險法》的特別法。農業保險一般而言屬于政策性保險,保險的標的為生產中的農、林、牧、漁行業,根據法經濟學的觀點,生產中的農、林、牧、漁行業一般未變為農業產品,且易腐壞變質,相對于保險機構而言價值較低,而對于廣大農民而言,則能發揮變廢為寶的價值,最大限度的保障“三農”的發展。
3.農業保險合同之外的監管
《條例》第四章第26條至第31條規定了保險機構的法律責任,分別規定了保險機構未經批準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法律責任;非法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法律責任;保險機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編制或者提供虛假的報告、報表、文件、資料,拒絕或者妨礙依法監督檢查,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農業保險條款、保險費率的法律責任;保險機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違法《條例》未按照規定將農業保險業務與其他保險業務分開管理,單獨核算損益,利用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為其他機構或者個人牟取不正當利益,未按照規定申請批準農業保險條款、保險費率的法律責任;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的法律責任;騙取保險費補貼的法律責任;《條例》未作規定而適用《保險法》的其他責任。
(四)市場運作下的云南模式
云南省在實施農業保險中的依據《農業法》、《保險法》以及《條例》的規定,真正貫徹了《條例》的精神,奉行市場運行的要求。2010年以來,云南省財政廳大膽探索,改變原來農業保險由單一保險機構承辦的模式,積極引入競爭機制,通過政府采購,公開招標擇優,組成聯合共保體,協作推進承保項目的實施。其中,森林火災保險引入保險中介服務機構,為云南省森林火災保險項目量身定做保險方案,通過中介采取公開招投標方式選擇6家保險公司組成共保聯合體,共同承擔項目風險。在農業保險中,云南省財政廳、省農業廳作為農業保險采購人,根據省政府相關要求,歷時一個半月,積極牽頭部署2012-2015年度暨2012年農業(種植業、養殖業)保險的公開招標。以人保財險云南分公司為主承保,確定了以太平洋財險、中國人壽財險、陽光財險、平安財險、大地財險、華泰財險等6家財產險公司云南分公司為成員組成的共保聯合體,全面貫徹了農業保險業務中的市場運作的原則。endprint
三、自主自愿
農業保險實行自主自愿的原則,具體而言在農業保險上保險機構是否參與承保實行自主自愿;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是否投保實行自主自愿。
(一)保險機構自主自愿
農業保險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為保險機構與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在合同的簽訂中需全面貫徹合同自由原則,合同自由原則是合同法的靈魂,[13]P3離開了合同自由,保險合同也就難以稱其為“合同”。農業保險合同屬于“私”的范疇,在私人領域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最為經典的表述是“每個人均是其自己最佳利益的判斷者”,奉行自主自愿,對于保險機構而言,能促使保險機構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效率,擴大其市場份額與社會知名度,增加公眾的信任度,也能讓廣大投保主體真正享受農業保險帶來的實惠。
云南省“2012-2015年度暨2012年農業(種植業、養殖業)保險的公開招標”中全面貫徹了農業保險的自主自愿原則,對于保險機構是否參與競標不做強迫、限制。
(二)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自主自愿
《條例》第3條第三款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行政權力、職務或者職業便利以及其他方式強迫、限制農民或者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參加農業保險。”對于廣大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而言其有權決定是否投保,與哪一個保險機構簽訂保險合同,投保標的的種類,承包期間,約定的承保風險等均自主自愿。《條例》明確規定了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在農業保險中的自主自愿,足顯《條例》的進步性。
四、協同推進
協同推進的農業保險路徑,實現了財政、農業、林業等各部門的相互合力,明確分工職責,共同致力于農業保險工作,實現農業保險模式科學化,保險范圍擴大化,農民利益受惠實在化。將各個部門凝聚起來,積聚力量,有能力應對農業生產中的各種風險。云南省在農業保險實施中,省財政廳負責保費補貼資金的籌集、撥付、監管,確保補貼資金及時撥付,足額配套資金,保證資金效益的發揮;農業、林業部門負責試點工作的組織實施,牽頭制定實施方案,配合宣傳工作和發動、引導農戶參保,為承辦機構提供查勘定損技術幫助;保監部門加強對承保機構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監管和指導;保險經紀公司、各承辦機構切實提高保險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增強社會責任感。
五、結語
上述分析表明,農業保險對于促進“三農”發展大有可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農業基礎薄弱,農民應對風險能力弱,農民不能“靠天吃飯”,糧食增收不能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要踏踏實實的將惠農政策落到實處,需要完堅持并完善農業保險制度。云南模式下的農業保險制度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在法律法規的規范下,在政府、農民的配合下,堅持走“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力推進”的路子,譜寫“三農”發展新篇章。
【參考文獻】
[1]庹國柱.農業保險條例》不同于《保險法》的七個特點(一)[J].中國保險,2013(05):15-16.
[2]于娟.論以政府干預為主導的農業保險模式及我國農業保險法律建構——兼評我國2013年3月1日施行的《農業保險條例》[J].東南學術,2013(05):174-176.
[3]庹國柱.論政策性農業保險監管的特點和需求[J].中國保險,2013(09):21.
[4]范立.淺談現代市場經濟的特征[J].新疆農墾經濟,2010(06):86.
[5]江平.論新合同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J].政法論壇,1999(01).
作者簡介:
羅玉卿(1988-)女,布依族,貴州都勻人,就職于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繆佶汶(1985-)男,苗族,貴州都勻人,就職于黔南州公安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