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由“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資助;項目號:Yxm2016011。]
摘要:馮友蘭“天地境界說”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思想,如應怎樣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自然應承擔何種責任,如何看待自然的價值和權利等。從”天地境界說”角度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對我國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關鍵詞:天地境界說;環境倫理;人類中心主義
環境倫理學關注的焦點是人與自然之間是否存在道德關系。圍繞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兩個不同的環境倫理學流派。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性不斷凸顯。如何跳出人類中心主義窠臼以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已成為當代社會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和實踐命題。馮友蘭在“天地境界說”中闡發的很多倫理思想,對我國環境倫理學的理論建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開展,極具啟示意義。
一、“天地境界說”的宇宙生命統一論
(一)“天地境界說”
同西方“主客二分”思想不同,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以各自的方式理解并推崇這種思想。馮友蘭的學術精華——“天地境界說”,正是對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綜合性繼承和創造性闡發。“天地境界說”的理論基點是覺解。馮友蘭認為,人在進行某活動時,不但能對其活動有所了解,而且能自覺意識到自己是在從事某活動,人的這種自覺的了解就是覺解[3]。人對于宇宙人生不同程度的覺解,使得人生具有不同的意義,不同的人生意義呈現和擔保不同的人生境界。人所可能有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說”的核心思想是要人們達到一個天地人渾然一體的境界。馮友蘭認為,人有高度的覺解則可從理、氣、道體、大全等觀點看待事物,所有的事物對他就有了新意義并使人達到新境界,即天地境界[4]。當人覺解到宇宙或大全之理及理世界等哲學觀念時他即可知天,知天而后事天,事天又可樂天,最后至于“萬物皆備于我”的同天境界。下文簡單探討大全、太極、道體等哲學觀念及其環境倫理意義。
(二)大全、太極、道體的環境倫理意蘊
在中國哲學中,多數思想家所謂的“天”是宇宙的最高實體,即自然界的總體。中國哲學并不將主客體加以分裂,而是將宇宙萬物當做一整個而思之,此整個或萬物即所謂大全[5]。大全至大無外,包羅萬物。人類也是大全中的一份子,即人人都是宇宙的一份子。由此可見“天地境界說”明確地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產物,人的生命與萬物的生命是統一而非對立的。
馮友蘭認為,雖然人都是宇宙的分子,但并非每個人都能完全覺解到這一點,因為達到這種“究竟無得”的覺解是極其不易的;天地境界中的人可了解到宇宙間事物蘊含的理,理中蘊含著規律,依照某理必依照著某種規律;他不僅了解到人生的規律,還了解到宇宙之理即天理[7]。而所有事物之理的全體也可從整體而思之,眾理之全即是太極。朱熹說:“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8]。太極是實際世界的理,也是實際世界運行的目標。朱熹認為太極是無所不在的,“物物有一太極”,主張實際中的每件事物都具有眾理之全。因為某一事物依照其這一類事物的理時,也必然遵從這一類事物共同的理,所以說一事物遵從某理時也必然依照眾理。而魏晉時期郭象等哲學家認為不僅事物都遵從眾理,而且宇宙間的各事物都存在相互的內在關系,就像佛教中因陀羅網的比喻那樣,宇宙萬物都相互含攝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并發展。
馮友蘭進而認為,人有更高的覺解時可了解到他的生活及實際事物的變化全是道體中的程序,道體是萬變之總名[9]。道體就是所謂的大化流行,從這一方面看,世間萬物都處于不斷地變化當中,每件事物的變化也都是宇宙變化的一部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天地境界中的宇宙觀認為:存在之大全的自然并不是一臺巨大的機器,也不僅是為人類一切發展提供資源的倉庫,大自然是至大無外、包含萬物的無限總體;人類并不是其主宰,而同萬物一樣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大自然有無限的規律,蘊含著無窮的理,眾理之全即是太極,能從太極的角度看待萬物是不易的,因此宇宙中的規律絕不僅是科學中所揭示的定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這些認識都同辯證有機論的自然觀相呼應。
馮友蘭提出,天地境界中的人消除了“我”與“非我”的分別,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宋明以來的很多道學家,如張載、程頤、朱熹等都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本為一體,只是由于對自我的執著而與世界分開。張載的倫理思想就注重除去“我”與“非我”的界限而使個體與宇宙合為一體[10]。由此可見,“天地境界說”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主客體關系的認識同西方主客二分的機械論自然觀截然不同:主體與客體二者之間并不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主客體的分別是相對的;人并非宇宙間唯一的主體,宇宙萬物也是具有不同主體性的主體。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和生態學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生態系統是一個相互聯系、關系復雜的整體;自然界的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生態共同體的成員,其中每個要素的存在和改變都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影響。這些發現都不斷地印證著“天人合一”自然觀的智慧,也讓人們更加重視“天地境界說”中蘊含的宇宙生命統一論思想。在解決環境問題之前,人們應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思想,將宇宙生命統一論作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起點,以更廣闊和深邃的目光來審視人與存在之大全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盧風.應用倫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17.
[2]盧風.應用倫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19.
[3]馮友蘭.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9,171,172,174,22,178.
[4]馮友蘭.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74.
[5]馮友蘭.新理學[M].北京:三聯書店,2007:12.
[6]孟子.孟子[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2:93.
[7]馮友蘭.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66.
[8]黎靖德.朱子語類(第六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2365.
[9]馮友蘭.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67.
[10]馮友蘭.中國哲學小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2.
[11]馮友蘭.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71.
[12]馮友蘭.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72.
[13]馮友蘭.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74.
[14]馮友蘭.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2.
[15]馮友蘭.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78.
作者簡介:師雪陽(1985-)女,甘肅蘭州人,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倫理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