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中國近現代第一座國家級的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始建,這亦是中國美術館事業發展的開端。美術館作為文化藝術服務機構,不光是傳播藝術的殿堂,亦是進行公共藝術教育、提高公眾藝術修養的重要場所。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如今,除了我們熟悉的那些國家級美術館之外,大批非營利性質的民營美術館也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不過,即便是經常出沒于各大展館的藝術愛好者們也不一定了解它們的運作方式,帶著這樣的好奇,本期我們就來看看中國的民營美術館究竟怎么“營”——
根據Larrys List與AMMA(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于2016年共同發布的《私人美術館報告》顯示,全球共有317個私人創建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國目前擁有26家,位居全球第四。而曾有國外藝術品藏家指出,很多時候,私人美術館的創辦除了不同的私人收藏者出于不一樣的動機在不同的地區建立,更多時候,私人美術館在社會公共機構基礎設施有限的國家往往可填補空缺。這一點也體現在了私人美術館數量急速增長階段的中國。
著名藝術史家、芝加哥大學教授巫鴻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說過,從展品來說,中國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展示的重點都是古代美術和古代藝術,近現代部分很少。
巫鴻早年任職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獲中央美院美術史系碩士學位,1987年獲哈佛大學美術史與人類學雙博士學位。這些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并任主任。作為著名的古代藝術史學者,巫鴻一直對中國當代藝術有著強烈的興趣,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就在哈佛為陳丹青、張鴻圖、羅中立、木心等一系列旅美藝術家組織了個展和群展。他說:“我們的美術館缺這些東西,這也說明研究者對十九、二十世紀的研究不夠,結果呈現給大眾的印象是,那好像是個很荒涼的時代,但其實不然,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由此看來,那些更為側重當代藝術的民營美術館的出現,正填補了展品種類的空缺。
除此之外,國內的民營美術館還在藝術公教上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國內民營美術館在公教方面所承擔的職責遠超國外同類美術館。2014年剛剛開辦的M Woods木木美術館創始人,年輕的藏家林瀚就持此觀點。他在接受雅昌藝術網采訪時談到了造成此現象的背后原因:“對比國內外私人美術館的公共化程度,目前國內私人美術館要高于國外的許多私人美術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國內公立的當代美術館相對比較缺乏,從而私立美術館擔負起了公共教育與普及職責。”
拋開國內民營美術館是否真在藝術公教上遠超國外不談,當我們打開國內各大民營美術館的主頁,倒的確是可以發現,館方們在盡心盡力吸引觀眾眼球、辦好相關展出之外,還無一例外地精心打造了各類公教活動。形式除了最基礎的講座、親子活動、workshop之外,還努力彰顯自己的文化品位。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近兩年就推出過幾個頗具影響力的公共項目,其中包括詩歌來到美術館、民生微劇場(舞蹈、影像等)。“詩歌來到美術館”系列活動曾邀請到當今世界著名詩人阿多尼斯、西蒙·阿米蒂奇、谷川俊太郎、多多等來到美術館讀詩、聊詩。2013年10月,“詩歌來到美術館”系列活動也被《東方早報》評選為“2013文化中國年度事件大獎”。
上海另一座頗具知名度的民營美術館,外灘美術館有幾項獨具一格的公共項目,藝術夜生活,包括聲音傳輸(國內唯一持續、定期開展的當代聲音藝術展演和交流的平臺)和社會劇場(以跨界活動的形式,建構社會和藝術話題的新型討論空間等);RAM研究計劃,每年一度的大型國際論壇,回應有關當代藝術和美術館實踐的迫切挑戰等。憑借這些用心的公共教育活動,外灘美術館在2012年被《藝術財經》雜志評為“年度公共教育機構獎”。
除了上海地區,據《私人美術館調研報告》的調研結果顯示,國內其他地區的私人美術館也都存在著豐富多彩的公共項目及活動。比如已經運營6年的廣州53美術館,負責人李瓊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我們一直在推動‘前沿思想論壇的公眾教育項目。針對專業愛好者,圍繞不同主題進行的論壇,通過講座的形式在高校傳播。因為53美術館地處社區中,少兒教育作為美術館的配套項目服務于周邊社區的小孩,與我們平時的展覽、鑒賞活動結合起來,讓更多的人接觸、了解當代藝術,這些小孩也可以接觸到國際上的思想意識、教育體驗。”
在北京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近年更開展了“英國劇院現場系列放映”活動(NTlive),NTlive通過放映的形式向觀眾呈現當今英國及世界舞臺上最優秀的作品。今年七月就已有《無人之境》、《莫扎特傳》、《弗蘭肯斯坦》、《羅森格蘭茲與吉爾登斯吞死了》多部質量上乘的戲劇作品與中國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