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寅
永不下『戰場』的老戰士 『最美五老』吳成
馮寅
你是一名新四軍老戰士,為了革命的勝利,你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在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戰役中負傷截去右下臂,成為二等甲級殘疾軍人;轉業后,你堅守在關心下一代這一新的陣地上,用殘肢向下一代“傳遞”紅色火炬。
“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這首由新四軍高級將領集體作詞、陳毅同志執筆的《新四軍軍歌》,唱出了這支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革命戰士的萬丈豪情,也抒發了你這名新四軍老戰士永不下“戰場”的凌云壯志!
當年,你用一腔熱血染紅了八一軍旗;今天,你以對下一代赤誠的愛將八一軍旗染得更紅!在紀念建軍90周年之際,請接受我們向您——向以您為代表的革命老戰士,致以崇高的敬禮!

吳成,88歲,1944年參加新四軍,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江蘇省無錫市榮軍醫院原休管科科長、工會主席,無錫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原主任,無錫市關工委報告團成員。
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2012年度中國好人、全國“最美志愿者”、全國禁毒好家庭、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全國關心下一代“最美五老”。

65年來,被70多所大中小學、幼兒園聘為校外輔導員,用一只左手寫下15萬字手稿、給青少年寫信4000余封,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6000多場、聽眾500余萬人次。
20多年來,為失足青少年講課200余場次,結對幫教190多人,轉化效果明顯的有128人,為幫助和挽救失足青少年花費十幾萬元。
自2003年建家庭微型革命陳列室以來,累計來參觀的有600多批次、2.3萬余人次。
“我是一名新四軍戰士,并且從事對新四軍歷史的研究。我深切地體會到,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建立了新中國,并培育了優良的革命傳統。我不會用金錢來衡量奉獻的價值。如果把這些淪落為商品,豈不愧對了戰友和先烈,也是對后代的不負責任。作為戰爭的幸存者,我要把他們的光榮傳統傳下去。”
“1952年,我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偉大號召,被揚州市城北中心小學聘請擔任志愿者校外輔導員,開始走上紅色耕耘路。我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被冷落而懷疑信念,也不因年邁而放慢腳步,至今在紅色耕耘路上已走了60多年。”
“我常想,等我不能走不能講的時候,戰爭的幸存者也就所剩無幾了,活檔案將成為歷史。我建家庭微型革命陳列室,就是要在有生之年,為子孫留下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正是這些具有革命歷史符號的物品,當年滋養了我們,也養育了中國革命。如今當孩子們看到這些展品時,會給他們以心靈的熏陶。”
“當我第一次走進未成年犯管教所去講課時,看到正當花季的孩子因染上毒癮而誤入歧途,痛心之余自問:活著的我該做些什么呢?戰犯尚且能夠改造,更何況是一些犯錯的孩子?從此,未成年犯管教所、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和監獄成為我長期的‘工作陣地’。”
“革命前輩吳玉章的詩句,體現了我的人生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息;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疇。’我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將一直到心臟停止跳動的那一天。”
蘇中七戰七捷光榮負傷
1944年10月,15歲的吳成在海門縣新河鄉參加了新四軍,1945年7月1日,參軍9個月年僅16歲就入了黨。1946年7月13日,蔣介石調動12萬美式日式裝備的現代化軍隊,憑著天上飛機地上大炮,兵分三路向我蘇中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我華中野戰軍只有18個團,不足3萬人。我軍在絕對劣勢的條件下接連七戰七捷,在40天內消滅了幾乎是自身兩倍的敵軍,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
戰事初起,我軍主力一、六兩個師四個旅形成一個拳頭,于7月13日首戰泰興宣家堡告捷,旋即揮師東進。在激戰丁堰鬼頭街時,吳成是一團三營的代理排長,被敵人在丁堰沙廠煙囪頂射來的子彈擊中右胸,到后方醫院治療養傷。不到兩個星期,他傷還未愈,就要求出院回到了前線。他接連在“蘇中七戰七捷”中打了三仗,在戰斗中奮勇殺敵,不幸的是在如黃戰役追殲敵人時被敵機的炮彈打傷了右手。當時他的右手只剩下食指,食指的骨頭也被炸斷,連皮倒掛在手背上,腫的比大拇指還粗,護士用鑷子夾起來一抬,血就像醬油一樣滴在地上。他忍著劇痛,請求護士用剪刀剪掉,護士第一剪刀沒剪斷,第二剪刀才剪下來,但他咬緊牙關沒哼一聲。后來傷口感染切除了右下臂,他轉業到了地方。

1959年4月,無錫市榮軍醫院革命傷殘軍人業余演出隊赴常州市演出,吳成(右一)與著名革命烈士張太雷夫人(中)合影留念

吳成在陳列室給參觀的孩子們講毛主席用兵如神的故事
自建家庭微型革命陳列室
2003年秋,政府在居民小區屋頂“平改坡”,吳成抓住這個機遇,將自家屋頂的閣樓“變身”為“家庭微型革命陳列室”。他和老伴自行設計、制作、布置,自掏腰包4萬多元,50多年積累的革命史料、文物、照片從此有了安身立命的所在。
瞧,陳列架上一字排開的這幾瓶水,可不是一般的水,分別采自嘉興南湖、井岡山拿山河和延安延河;瞧,這是井岡山的紅土、紅米,這是延安的小米以及戰士們替代紙張用來學習的樺樹皮,這是烈士鮮血浸染的南京雨花臺的雨花石……每一個物件,都是他滿懷革命激情親自“朝圣”帶回的“圣物”;每一個物件,都打著歷史的印記、有著深厚的底蘊!
2014年12月,在省、市關工委和所在區、街道的支持下,這個“家庭微型革命陳列室”遷到了新址,面積比原來擴大了4倍,還被定為“無錫市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前來參觀學習的青少年絡繹不絕。
走進“高墻”關愛特殊群體
1996年1月,吳成同市老干部局活動中心組織的30名老干部一起來到無錫監獄,從此開始了“高墻內”的幫教活動。他每年都要走進監獄、未成年犯管教所和戒毒所,給這一特殊群體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在幫教中,他主動將自己的身份、離休的工作單位、現在的住址、聯系的電話號碼、通信的郵編等,一一向幫教對象和盤托出,有什么困難好和他聯系。生活在一個破碎家庭的王利(化名),很小混跡于社會,15歲時被送進了未成年犯管教所。一次聽了吳爺爺的報告,鼓足勇氣提筆寫給吳爺爺一封信,信中有這樣幾句話:“吳爺爺,我現在身無分文,想向您借60元錢,將來一定還您……”吳成收到信后當即把錢寄了過去。王利沒想到吳爺爺會這樣信任他,收到錢后大哭了一場,從此處處照吳爺爺的話去做,因表現好被提前釋放,現已有了穩定的工作。吳成在無錫監獄直接結對幫教的6名服刑人員,因立功減刑如今都已回歸社會,過上了正常生活。

1995年5月11日,吳成在無錫監獄給服刑人員作革命傳統報告

2007年10月,吳成看望結對資助的安徽省金寨縣長嶺鄉長山沖村河西組帥杰、程浩兩名學生
心系革命老區貧困孩子
蘇北革命老區響水縣有一位復員回鄉的八路軍女戰士張竹蘭,收養了一位叫孫某某的棄嬰,在大有中心小學讀書。1996年,吳成了解到張竹蘭家生活也挺困難,供養這孩子很吃力,就及時伸出援手,資助孩子的學習費用,還帶了生活用品前去看望。學校簡陋的教室、破舊的課桌簡直不堪入目。他當即向有關部門反映了這個情況。嗣后,響水縣由財政撥款另建了學校校園,無錫師范附屬小學提供了新課桌和電腦,大有中心小學面貌煥然一新。
——他由此踏上了為革命老區貧困孩子捐資助學之路。1997年赴革命圣地延安學習,資助了延安寶塔區姚點鎮鄭崔村貧困生鄭亞亞;2001年到革命搖籃井岡山取經,資助了茨坪林場寨里村貧困生劉銀蘭;2006年去革命老區大別山金寨縣參觀,資助了金寨縣長嶺鄉長山沖村西組帥杰、程浩兩名貧困生……他每到一處革命老區,就把愛的種子播種在貧困孩子的心田。